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748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docx

西师版语文九册第1单元教案

1、看海

课标理念

    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的尊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更大胆的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品读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词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以及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海潮的录像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情感朗读法指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读课文。

2、勾画出生字词语。

学生按要求预习。

揭题,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播放大海的声音,教师:

听,这是什么声音?

再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感受大海的美。

听着这些声音,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

    导入:

 

学生交流

 

学生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

 2强调题目中的动词“看”,再读一读题目。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围绕“看”字,你的脑子中蹦出了那些小问号呢?

   4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什么时间看?

站在什么地方看?

    

(2)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看了大海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交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2、教师巡视。

3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

    理解“照耀”和“前赴后继”,并造句。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画出点明看海时间或是地点的语句。

    2用“____”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简述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简述:

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1·学生勾画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3、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

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拓展运用。

1.组词。

2.听写。

总结

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导入:

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登上海边的山,去感受一番。

学生按要求听写。

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潮水的柔美。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

“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

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体会潮水的壮美。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

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

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

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子,圈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动词。

(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指导朗读

 

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让学生简述。

 

自由说说。

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读课文第一段。

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1)“潮涨潮落,日复一日,但看潮的人却永不觉得单调无味。

这大概是看似永无变化的潮汐,能带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吧。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生说

……

a指名说说“遐想”的意思.

      b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庙会所想到的画面或情景)

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教师总结:

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本文的作者观察细致,按照方位的顺序把他所看到的大海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心观察,写下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

学生完成作业

 

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2)小片段:

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

板书设计

               看海

             不觉得单调无味(热爱 赞美)

              从山上望  柔美

              在沙滩上看 壮美

              在石块间  有趣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学习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总第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看试验

说一说

 

二、初步朗读感知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点评:

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

她在哪儿停顿了。

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

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

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了解苏轼 

学生朗读

 

 

 

 指名读

 

试背

 

三、理解诗句意思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学生交流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朗读 体会

 

四、

作业

 1、背诵古诗。

2、体会诗名的意思

背诵

  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借景:

古塔、江水、桃花、春光、春风

抒情:

对春光的无比热爱与赞美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学生说

了解诗人

二、初步朗读感知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

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3、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朗读

小组合作

 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三、精读感悟

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

 朗读、学生思考

 朗读、体会感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王安石访问朋友湖阴先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

全文景与人处处照应,融化无痕。

学生朗读积累

四、

作业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背诵

默写

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借景:

庭院内:

净庭院外:

护、绕

抒情:

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

 

3.三峡之秋

教材简析

《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

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1.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

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划出重点词语。

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学习生字,小组交流

1、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2、教师巡视。

读课文,小组互相学习生字

 

 

 

班级展示,教师点拨

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书写生字。

学生交流。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说

 

二.小组交流。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

”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

(1)自读、

2(默读思考:

3.讨论交流。

4勾画描写生动的词句,。

自读体会。

朗读

三、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

《校园秋色》或者是《田野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

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了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说一说、写一写、同伴、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3.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朦胧

夜晚:

静谧

 

4.游漓江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

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

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

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

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说。

2学生自由发言。

3全班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要求:

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交流

 

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

(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

叫什么名字?

(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

(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

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

读课文,同桌互相学习

(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

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

 

说,勾画

 

(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漓江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青山是它的骨架,秀水是它的血液。

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细细地游赏。

学生交流。

 

积累与应用五

【教学目标】

积累与运用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巧妙运用。

2、运用所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对优秀篇章加以借鉴。

教具准备

1、搜集各地风景名胜资料。

2、描写景物的优秀句子。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随想

活动一:

温故知新 

朗读

互学

交流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

活动二:

语海拾贝

1、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读,互相指正。

3、抽读。

4、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谈感受,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

(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活动三:

互动平台

交流、汇报。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第二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课前组织

1.以自愿原则分小组,并进行小组内分工。

2.任务布置。

(1)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资料。

(2)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并组织解说词。

(3)选好解说员,进行解说训练。

(二)指导组织解说词

1.解说时,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性、口语性。

2.适当地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解说更生动。

3.组织景物资料,介绍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举办“世界风光展”

1.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3.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解说员。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世界各地有许多的风景名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掌握了不少的新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了解更多的中外风景名胜。

(五)布置作业

继续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和图片,和小组成员一起出一期“世界风光展”手抄报。

第三课时

习作百花园

一、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

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

(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

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

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

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

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

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

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二、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是否用得恰当?

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

边读边想边修改。

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所描绘的景物都很美,但对于不熟悉你们所描绘的景物的人来说,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人们才能对你们所介绍的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