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849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docx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关爱留守儿童的论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小城镇或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儿童”,还有的媒体称他们是有父母的“孤儿”。

为此,北安市法院少年法庭对某小学“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被调查在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

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

  1、关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婚后的居住情况是,不能跟父母一起居住的近七成。

其中,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占39%;与其他亲戚一起居住的占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单独居住的占2%.

  2、关于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婚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感觉孤独感或不愉快的时候增多了的“留守儿童”近五成。

  3、关于在父母离婚或外出打工后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居住的选择,近八成希望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

  4、关于在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对居住地的选择,有六成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地,但仍然有近两成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而愿意离开原居住地。

  13、关于课外书籍的来源,课外书籍来源于家长购买或向同学借或亲友送的占七成以上,从学校借阅的仅占4%.

  14、关于被他人伤害或欺负时“留守儿童”所采取的行动,有近四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15、关于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是,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的占八成以上。

  16、关于对学习的希望,有近九成的希望上完大学。

  17、关于对未来的希望,有近九成的希望继续读书。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

  1.安全隐患多。

“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来照顾。

但是,他们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自己生活还困难,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我们去年审理一起非法拘禁案件,其中的被害人就是一名不满十四的女孩子,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她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学习不好过早就不念书了,被原来的邻居骗了要去外地从事不正当职业,后来被小女孩的亲戚发现,报案了,她才被解救。

  2.学习成绩滑坡,导致厌学辍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对某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4.3%.如马某由于从小父母离异,他判给了父亲,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则由姑姑叔叔轮流照顾,因为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后来小学没有毕业就不念书了。

  3.道德意志薄弱。

学习成绩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

“留守儿童”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

这个问题很让人担忧,绝大多数父母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

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

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

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

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

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

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

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于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4.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

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个别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

母爱给孩子是稳定和温暖,父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使留守儿童成了有父母的孤儿,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

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

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如有一女孩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外出后,心中的话没有人听,苦恼、烦闷没有人理解。

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

有时因为挨几句批评,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不出来,直到奶奶哭着求她才打开房门。

  5、表达能力发展滞后,要重视亲情交流的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有些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

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

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

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

例如对其他留守儿童而言,吴某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唯一让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不爱说话。

吴某的爸爸妈妈在他上大班时外出打工,老师反映接班时已经三年级了。

在我们相处的三年多里,他没有发言一次,课后师生没有成功交流过一次,同伴也反映他的话很少。

他的奶奶带他咨询过心理专家,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能力发展滞后。

  三、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好自己的权利。

“留守儿童”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预防和避免不法侵害。

上街要结伴而行,相互照料。

接听不认识人的电话,说父母的什么事情,要和父母核对;放学时有不熟悉的人或不经常联系的亲戚来接时,不要和他走,比如在2003年我市发生的一起绑架案件,被害人就是在放学时被他的表弟接走的;在偏僻的地方遇到坏人,我们先要记住他们的体貌特征,而不要以身体或生命的代价去和他们正面冲突之后报告老师或公安;还比如,去超市让超市的营业员或保安搜身,脱衣服检查,面对着这样不法侵害,这并不意味学生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并把它化为智慧,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

  2.“留守儿童”要体谅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给子女,子女更要体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

这就要求“留守儿童”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

  3.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要适当。

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

大多数父母一般半个月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

春节期间返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的东西(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较少精神食粮(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便对孩子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督促其学习。

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

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

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4.学校课程设置,应适应“留守儿童”身心发展。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如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

  5、“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