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453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docx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内容

成渝经济区规划提出:

四川15市+重庆31区县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戴宾介绍,早在2003年,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直未能实施。

  2007年4月,川渝两省市联合研究签订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如今一晃也是3年有余。

  今年年初,国务院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具体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先后3次召开了规划编制会,并紧锣密鼓地到四川和重庆两地调研,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初稿)》。

  用戴宾的话讲,成渝经济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如今破茧待出,应该算是众望所归了。

  根据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

十年后人均GDP达4.7万

  “成渝经济区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

”徐强称,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万元GDP能耗降低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

  “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

”徐强称,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城市化率达到60%。

八大产业支撑经济区发展

  徐强称,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具体讲,就是如下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

  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布局

 

  

成渝经济区

重庆发展核心:

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国际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

以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

成绵乐发展带:

以成都为中心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都发展核心:

包括成都五城区等,打造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

成遂渝发展带:

培育成为联接双核的新型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

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内渝发展带:

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要建成联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行政区划

  重庆的31个区县有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进入成渝经济区的区县有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经济建设

  该经济区的定位则是要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武隆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空间布局

  "双核五带"

  规划提出,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要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

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

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14个县,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

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

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

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遂渝发展带。

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成为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

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设施建设

  《协议》中的第一个共建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区成立后,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上午到重庆办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饭”将不再是梦想。

同时,还将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交通,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双方协议,要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

为了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将取消两地的就业户籍限制,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要在经济区内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件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

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

五大基地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两地将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

开展环境检测合作。

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

成渝经济区集聚了两省市1/4的幅员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

国家重点开发区

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明确写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在过去20多年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南沿海。

在辽阔的西部,谁能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这里,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万元,比西部高出316万元。

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成渝经济区目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通过5-10年的跨越式发展估计能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

达到10%或更多的时候,这个经济区域就将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新的增长极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明确:

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今后,成都和重庆将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率先对中国重大政策先行试点。

  此次设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之前,为了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方面为其量身订作了金融、土地、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

而成都和重庆试验区,不仅要制定经济政策,还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将制定好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下月,四川省以及重庆市的有关负责人将聚集北京,参加高层论坛,共同探讨方案。

  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将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国家先行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目标

  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目标,规划初稿提出,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城镇化率达到52%。

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0%

 

  未来目标: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地三大增长极。

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户东南沿海。

在辽阔的西部,谁将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成渝经济区呼之欲出。

  按照规划,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在具体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庆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将是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的经济区。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交通发达,许多指标都可与东部媲美。

  从未来发展来看,成渝经济区将与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呈东西犄角鼎立之势。

  加快实施: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关于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庆分析,“共建西部发展高地和开放高地,发挥成渝经济区增长极的作用,关键是交通。

”应大力开发成渝经济区与国内各地、西部邻国及泛亚铁路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运、管道运输等建设,使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通江、达海、越边的枢纽,让中国从西部走向世界。

  戴宾认为,成渝经济区首要的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际铁路开通形成同城化之后,市场要素会形成自由流动,真正促进合作互赢。

  戴宾认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概念提出很早,但起步较晚。

规划出台后,如何加快实施这一战略,让成渝两地的老百姓真正享受成渝经济区带来的优势和好处才是关键。

“成渝经济区打造成功后,将促进成渝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快速发展,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经济区带来的方便与好处。

”华西都市报记者牛莉

  专家热议

  更多国内外产业将涌向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的消息,引发川内专家学者的热议。

  为成渝“十二五”发展规划蓝图

  “规划的最终出台,对成渝经济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王新前听到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消息后,十分高兴。

王新前认为,成渝经济区的最终实现,对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链配套、交通发展、中间地带的二级城市发展都将起到无法估计的带动作用。

  四川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崔广义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

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成渝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出了一幅美好前景。

  国内外产业流向更多将涌向成渝经济区

  “中央对区域的财税、产业等方面肯定会有配套的政策支持。

”王新前说,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布

  局、产业发展,今后就上升到国家层面,势必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国内外的大企业在产业转移布局时,肯定会更多涌向成渝经济区,提升区域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更多高端的产业肯定会在区域落户发展,促使区域内产业调整,市场要素也会形成自由流动,最终达到川渝两地合作互赢。

  二级城市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川渝自“分家”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间地带的发展就受到了一些制约,成为区域经济的“塌陷地带”。

王新前说,成渝经济区规划最终出台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二级城市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域在产业布局、产业链条发展等方面,将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间地带的二级城市在产业布局、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资源分配将趋于合理。

崔广义也表示,成渝经济区的获批对川内二级城市以及重庆区县市也是一个好消息,川渝两地出现的“一城独大”现象将得到改变,二级城市将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获得极大发展空间,改变川渝中间地带的二级城市发展滞后的现象。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

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

昨日下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和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代表两省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宣告川渝将携手打造国家新的增长极。

 

  四川省领导杜青林、蒋巨峰、秦玉琴、陶武先、李崇禧、甘道明、郭永祥,重庆市领导汪洋、王鸿举、黄奇帆、范照兵、童小平,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陈德铭、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国土资源部副总督察甘藏春以及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相关领导,见证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

国家有关部委如此重视与关注,意味着川渝共建成渝经济区,已从两省市合作层面提升到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层面。

 

  双方一致认为,川渝联手共建紧密联系、分工协作的经济区,是川渝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更是川渝两省市共同跃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平台,实现互惠双赢的重要契机,标志着川渝合作已进入新的阶段。

 

  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按照协议,双方一致同意,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相互借势、吸引要素、互动互惠、协同发展,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加快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和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通道。

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相互支持、合作共享。

 

  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

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就业户籍限制,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跨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等资本市场建设,制定区域产权交易规则,逐步实现产权市场一体化。

大力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建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

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

 

  共同引导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加强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技术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加强相互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

 

  共同构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

 

  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在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

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

开展环境监测合作。

 

  根据协议,双方还明确,建立政府统筹协调、规划衔接引导、部门对口推进的工作机制。

两省市分别成立经济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决策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合作项目以及需要共同争取的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重大问题。

在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设立办公室,具体实施川渝合作有关事项。

共同召开经济区域内区市县长联席会,开展沿边区市县合作共建试点等合作。

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高层互访,按奇数年份在重庆、偶数年份在四川,共同召开经济区合作论坛。

2011年四川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四川新闻网讯: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1年四川将启动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加快编制并实施成都天府新区建设规划,启动一批重大项目,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

加强川南经济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培育新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启动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

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笼:

全域综改

最近,四川省发改委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建设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炉.本报记者手头的《意见》,对全川总体布局与统筹城乡发展提出:

建设以城市节点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依托,产业发展为支撑,在四川区域内形成"一极,一轴,一区块"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当下来看,成渝两特大型城市呈双核空间布局,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具有多中心特征.区域内90%以上的城镇沿交通轴线和江河分布,城镇体系发育点轴发展空间形态明显.

"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壮大成渝两级间的带状发展轴,提升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做强成内渝发展带,培育成遂(南)渝发展带,加快发展毗邻重庆区域,这就是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含义."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渝阳这样解读.实行统一的财税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该指出,国家将在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内实行统一的的财税,金融,产业,土地和就业等区域政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国家拟开展试点的政策先行先试,由全国人大授权地方在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先行立法探索.围绕这一点,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财税政策适用到经济区全域范围,再延长十年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和农村信用社免征所得税优惠政策期限.

《意见》希望,在经济区率先推行资源税改革,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建立生态补偿,资源补偿机制,征收生态补偿费,对长江上游地区和重要资源输出地进行补偿.允许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在金融政策方面,

《意见》说,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刘渝阳则认为,要实行统一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其前提就是要由国家设立一个成渝经济区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经济区的发展,另外要完善川渝两地政府以及毗邻地区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与发展规划,政策等方面的衔接与协调.全域综改"成渝经济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刘渝阳说.早在2003年,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成渝经济区,就已经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但是最终落选.其原因有二:

一是核心之争,即以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为依托建立"双

核"经济区,还是以重庆为依托建立"单核"经济区;二是范围之争,即是否将三峡库区,黔江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纳入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这样的争论导致双方对成渝经济区的利益诉求有很大不同,并进而影响了规划的编制进程而最终没有写入"十一五"规划.《意见》指出:

成渝经济区在整个国家的西部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曾经先后被定位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战略高地,国家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但是亦存在着很多典型的制约因素,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结构性矛盾,开放程度低等等,经济区属于典型的内陆型经济,市场发育不够,开放水平不高,要素流动不畅,资源分享不充分,一体化进程缓慢."要达到共赢局面,首先就是要准确定位,其次是找到双方合作的兴奋点,将其作为经济协作的重点,以此强化经济纽带,推动经济区建设尽快起步."刘渝阳告诉记者.值得注意的是:

本次《意见》中提出,将在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内,推行"全域综改"."假如成渝经济区能够写入十二五规划,那么届时成渝两座城市的综改试验应该已经非常的成熟,自然可以向成渝经济区推广."刘渝阳说.《意见》还指出,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