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688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docx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剖析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它对接受者有用,对接受者的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2、信息与数据的区别:

①数据是信息的物理符号和载体。

②数据是反应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特性的符号,它可以用数字、文字、声音、图象或图形等形式表示。

数据本身无特定含义,只是记录事物的性质、形态、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是中性概念。

③信息则是被赋予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以后产生的数据。

3、信息的特性:

①真伪性②层次性③时效性(可变性)④共享性

⑤可加工性⑥可存储性⑦可传输性(传递性):

完整的信息传输过程必须具备信源、信宿、信道、信息4个要素⑧价值性(增殖性)⑨动态性

4、信息的生命周期:

六环节:

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使用

(1)收集

信息识别:

、管理者识别、系统分析员识别、共同识别

信息收集方法:

自下而上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收集、随机累积法

(2)传输模型(香农模型)

噪音干扰

信息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接收器

(3)维护:

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4)使用(两方面)

①技术方面:

通过一定的手段,高速高质量的把加工的有用信息提供给使用者

②信息价值转化:

信息概念上的深化、信息内容使用深度上的提高(三个阶段:

提高效率阶段、即时转化价值阶段、寻找机会阶段)。

6、管理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及时性②客观真实性③准确可靠性④全面性⑤充分性

7、信息的不同层次及特征

战略级信息:

信息来源大多外部、信息寿命长、加工方法灵活、使用频率低、加工精度低、保密要求高

战术级信息:

来源内外都有,中中中中中

作业级信息:

与战略级信息相反

8、系统的含义: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能)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子系统)组成的;

②系统有一定的结构;

③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

9、系统特征

整体性②目的性③层次性④相关性⑤动态性⑥稳定性系统与环境的分界线称为系统边界

10、系统的结构

指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或秩序。

几个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

五个基本要素:

输入、处理、控制、反馈和输出

11、信息系统的定义

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12、信息系统的构成

系统管理、应用软件、系统资源

13、信息系统的类型

①作业信息系统(面向操作)

②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决策功能)

③信息系统的其他类型(专业方向)

14、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办公设备,为实现组织整体目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储存、加工、输出,给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并由其执行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15、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①目标:

能迅速﹑及时﹑正确地处理大量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②解决的问题:

高度结构化问题

(2)管理信息系统(MIS)

①支持日常业务的数据处理工作,、又能将集中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进行综合处理,统一使用。

②主要特征:

信息集中统一,具备辅助事务管理、辅助决策的功能,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及网络系统。

③主要用于:

帮助企业和组织解决结构化的、程序化的决策问题。

(3)决策支持系统(DSS)

特点:

以交互方式支持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为主

(4)知识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5)专家系统(ES)(6)经理信息系统(EIS)

15、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是一个人机系统②是一个一体化或集成化的系统

③支持管理活动,用数学模型分析数据、辅助决策

④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及网络系统是MIS的重要标志

16、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①信息处理②预测功能③计划功能

④控制功能⑤辅助决策功能

17、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从提供信息的层次分类:

低层:

业务处理系统中层:

管理信息系统

高层MIS:

决策支持系统

(2)从组织对象分类:

国家经济MIS、行政机关办公型MIS、事务型MIS、专业型MIS、企业MIS,等。

(3)从管理职能分类:

采购MIS、生产MIS、销售MIS、财务、库存、人力资源、质量MIS

18、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①概念结构:

↙信息管理者↘

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

信息存储器

②层次结构:

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③系统功能结构:

战略计划、管理控制、作业控制、事务处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与信息系统

1、组织的特征

①组织目标的确定性②组织规模的灵活性

③组织结构的规范性④组织文化的独特性

2、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1)直线型组织结构

①直线型特点:

组织中的各种职位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不列专门的职能机构

②职能型结构:

在直线型结构的基础上,为领导者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

③直线-职能型结构:

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保持直线型领导、统一指挥的特点,又吸收职能管理的专业分工。

(2)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特点:

组织战略与运营决策职能分离,事业部是利润中心适合规模大、产品多的企业。

(3)矩阵型组织结构

特点:

对环境或市场能作出快速反应,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4)立体多维性组织结构

一般包括三种维度:

①产品利润中心,按产品或服务划分事业部;②专业成本中心,按职能划分的参谋机构;

③地区利润中心,按地域划分的管理机构

3、信息系统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1)信息系统和组织之间双向影响

一方面,组织对于是否引进信息系统,引入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由谁来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问题具有决策权,并且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必须以现存的组织结构为依据。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建立促使组织结构变化和业务流程改革

(2)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①组织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开发目的

②组织决定了信息系统的任务

③组织决定谁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④组织为什么建立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组织对信息系统作用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增值过程

①对微观经济模型理论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生产函数内移,组织人数减少

②对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网络化的企业从市场上购买产品和服务比自己生产产品和服务更便宜,这样企业不需要扩大规模甚至减少规模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③对代理成本理论的影响:

利用IS减少中层管理人员,降低代理成本

5、组织变革

(1)网络化组织:

以某一核心组织为主体,联结相关组织,形成合作性的企业组织群体

(2)虚拟组织:

临时合作组织,是网状企业的一种极端形式,灵活性和反映的敏捷性

(3)组织扁平化:

指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削减中间管理层数量的工作过程。

6、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

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领导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决策职能的支持

7、决策与决策过程

①决策:

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行动。

②决策过程:

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

8、利用信息系统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其信息管理模式和战略决策方式,将信息技术和组织的战略关系联系起来。

9、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了解企业的战略机会在哪里。

10、竞争力模型

(1)概念:

竞争力模型是用来描述企业的外部影响力,特指不利因素与好的机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最终对组织的战略力所起的最终作用。

(2)5种竞争力量

①同行业内的竞争: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其目标都要使自己获得行业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这必然会造成现有企业间的冲突与对抗现象,进而引起企业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常常表现为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②新进入行业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都希望在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甚至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③可能会抢占市场的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一般地,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生产的竞争压力就越强

④客户的议价能力:

客户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赢利能力

⑤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赢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11、信息系统与竞争优势

1信息系统降低营运成本

2信息系统创建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3信息系统关注市场定位

4信息系统建立与客户和供应商的联系

5信息系统与建立战略联盟

12、价值链模型:

迈克尔·波特

价值链的目标:

不断增加利润空间

13、价值模型两个环节的区别

①增值环节:

信息系统支持,可以直接导致附加价值的增加

②减值环节:

信息系统支持,此流程变得更有效率,或者能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减少了价值的损失

14、业务流程重组(BPR)

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当代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显著的提高,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

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开发的原则

①稳定性②先进性和实用性③面向用户

④一把手⑤工程化、标准化⑥整体性

2、开发的条件

①管理方法科学化②领导重视业务部门支持

③开发与应用技术队伍④具备一定的资金

3、开发策略

(1)“自上而下”的策略

基本思想:

从企业的高层管理着手,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将企业看成一整体,探索合理的信息流,确定系统方案,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确定需要哪些功能去保证目标的完成,从而划分相应的业务子系统。

优点:

整体性强,逻辑性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把握总体,综合考虑系统的优化;

缺点:

工作量大,难度大,周期长,开销大,复杂、繁琐;

适用范围:

大、小系统,特别适合大系统

(2)自下而上:

基本思想:

从业务系统(如财务会计、库存控制、物资供应、生产管理等)开始,先实现每个基本功能,然后逐步集成为整个系统。

即:

从企业各个基层业务子系统的日常业务数据处理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业务功能,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和决策方面的功能,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从而构成整个MIS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

优点:

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认识事物的习惯,易于被接受和掌握。

它以具体的业务处理为基础,根据需要而扩展,边实施边见效,容易开发,不会造成系统的浪费。

缺点:

缺乏系统整体性和功能协调性,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易造成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数据冗余,造成重复开发和返工。

适用范围:

小系统、简单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1)用户自行开发

①定义:

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各项任务。

②适用范围:

有较强信息技术队伍的组织

③优点:

开发费用少,容易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系统,方便维护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

④缺点:

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缺少专业开发人员的经验和熟练水平,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

(2)委托开发

①定义:

由使用单位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

②适用范围:

组织开发力量较弱,但资金充裕

③优点:

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④缺点:

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

注意:

(1)使用单位的业务骨干要参与系统的论证工作;

(2)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

系统外包属于委托开发

(3)合作开发

①定义:

由使用单位(甲方)和乙方,共同完成开发任务。

(是以上两种的结合)

②优点:

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

③缺点:

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购置商品化软件与软件包

管理信息系统4种开发方式的比较

委托开发:

分析设计能力要求一般,不需要编程能力要求,较困难系统维护,开发费用多,特点:

最省事,开发费用高。

必须配备精通业务的人员,需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协调。

用户自行开发:

分析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编程能力要求较高,系统维护容易,开发费用少,特点:

开发时间较长,但可得到适合本企业的系统,并培养了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

该方式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及进行一定的咨询。

合作开发:

分析设计能力要求逐渐培养,需要编程能力,系统维护较容易,开发费用较少,特点:

通常在具备一定的编程力量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开发,合作方有培训义务且成果共享。

双方的沟通非常重要。

购买现成软件:

分析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编程能力要求较低,系统维护较困难,开发费用较少,特点:

要有鉴别与校验软件包功能及适应条件的能力,需编制一定的接口软件。

5、结构化系统生命周期法

(1)含义:

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整个管理信息作为一个大模块,自顶向下,以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模块分解,然后,再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模块进行组合,最终实现系统的开发。

(2)5个阶段(是循环的)

(1)系统规划

主要任务是在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状况的调查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系统的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

根据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2)系统分析

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开发方案,对企业的管理业务现状和资源条件等进行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对于可行性方案,则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指出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确定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编制系统说明书。

系统分析阶段是整个MIS建设的关键阶段。

(3)系统设计

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该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编码方案的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等。

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它是整个MIS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

该阶段的内容包括:

设备的购买、安装与调试,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系统测试与转换等。

实施阶段的任务多且复杂,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

要制定周密计划,确定系统实施各阶段的的进度和费用,以保证系统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5)系统运行和维护

主要任务是负责系统投入正常运行后的管理维护和评价工作。

系统投入运行后,为保证系统的正常发挥作用,需要加强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定相关制度,评价系统的运行情况。

(3)优点:

①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分析与设计,保证系统的和目标一致性;②用户至上;③严格区分工作阶段;④文档规范化。

(4)缺点:

①由于用户的素质或系统分析员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问题,在系统分析阶段很难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②开发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③结构化程度低的系统,开发初期难于锁定功能要求。

6、原型法

(1)工作流程

①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②开发一个原型系统

③征求用户意见④修改原型

(2)优点

①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系统开发循序渐进,反复修改,确保较好的用户满意度。

②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少。

③由于有用户的直接参与,系统更加贴近实际

④易学易用,减少用户的培训时间。

⑤应变能力强。

(3)缺点

①不适合大规模系统的开发。

②开发过程管理要求高,整个开发过程要经过“修改─评价─再修改”的多次反复

③用户过早看到系统原型,误认为系统就是就是这个模样,易使用户失去信心。

④开发人员易将原型取代系统分析。

⑤缺乏规范化的文档资料。

(4)适用范围

适用于用户需求不清,管理及业务处理不稳定,需求经常发生变化,系统规模较小且不太复杂的情况。

7、面向对象方法

(1)开发步骤

①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定义问题)

②OOA,面向对象的分析(对问题的概括描述)

③OOD,面向对象的设计(形式化处理)

④OOP,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

(2)优点

①以对象为基础,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之间的转化。

②缩短系统开发周期,简化了分析和设计。

③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重用性和维护性好。

④适合于多媒体和复杂系统

(3)缺点

①需要一定的软件基础才可以应用。

②对大系统而言,采用自下而上的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系统,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

③易使系统整体功能协调性差

8、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集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于一身,能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是一种自动化和半自动的方法。

第4章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1、战略规划的作用

①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

②帮助组织合理分配和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资源,以节省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

③能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组织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

④是系统开发的纲领,是开发成功的保证,是系统验收评价的标准

2、战略规划的特点

1面向全局长远的规划

2立足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3战略规划不宜过细

4支持组织战略和目标

5应摆脱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赖

6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实现的过程

7具有动态性

3、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

2确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3对现行信息系统状况的了解。

4对相关信息技术进行预测。

5管理信息系统的近期计划。

4、战略规划的步骤(了解即可)

5、诺兰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六阶段模型:

6大阶段

1初装:

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

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2蔓延: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特点:

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控制:

企业进行信息化的预算增加而回报却不理想,对计算机应用的经验不断丰富,发觉对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发展失去控制,寻求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特点:

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时期

4集成:

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特点:

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5数据管理:

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使得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投资开始见效,信息资源进入整合利用和提高阶段。

6成熟: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

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6、关键成功因素法

(1)含义:

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2)基本步骤:

第一步:

了解组织战略的目标

第二步:

识别实现目标潜在的关键成功因素

第三步:

识别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第四步:

识别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的数据

第五步:

定义数据字典

(3)适用于:

企业的高层。

因为每个高层领导人员日常总在考虑什么是关键因素,对中层来说则不大使用,因为中层领导所面临的决策大多是结构化的,其自由度较小。

(4)优点:

使管理者能够决定自己的关键成功因素,并且为这些因素建立良好的衡量标准,确定需求信息及其类型,据此开发数据库,进而开发一个对管理者有意义的信息系统。

(5)局限性:

关注特定的管理者的信息需求,而不是整个组织的信息需求。

(6)树枝因果图: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工具

7、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定义: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组织的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信息集合”,该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

把组织的战略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步骤:

(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

描绘出各类人员;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系统相应的使命及战略;

(2)将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

根据组织目标确定信息系统目标;对应组织战略集的元素识别相应信息系统战略的约束;根据信息系统目标和约束提出信息系统战略。

8、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1)思想:

用信息支持组织运行

(2)基本出发点:

必须让组织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组织的目标,让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组织提供一致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3)实施步骤

①规划的准备工作

②调查研究

③确定目标

④定义管理功能:

分析归纳出组织的全部管理工作的各相关管理活动,即管理功能。

管理职能域:

即职能范围、业务范围,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主要业务活动领域

⑤定义组织过程:

也称业务过程,是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或活动的集合。

企业的活动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计划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支持资源。

定义组织过程是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核心。

(绝不能把企业规划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按照组织过程所建造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结构变化时可以不必改变,或者说管理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于组织。

⑥定义数据类:

数据类是指是满足整个管理所需的、独立于具体应用的、稳定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数据。

如记账凭证数据类,包括了凭证号、借方科目、贷方科目、金额等。

⑦评价现行信息流/定义新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⑧确定子系统开发顺序

⑨开发建议书及计划

⑩完成研究报告

10、U/C矩阵

二维表格,U表示使用(Use),C表示产生(Create)

正确性校验①完备性检验②一致性检验③无冗余性检验

作用:

MIS子系统划分;反映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明确子系统的开发顺序。

求解(调整思路)U/C矩阵的求解过程常通过表上作业法来完成。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调整表中的行变量或列变量,使“C”元素尽量地朝对角线靠近,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划分子系统。

11、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和传统的方法衔接得比较好,但是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上。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管理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