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0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docx

浙教版科学第四册总复习大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

第一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

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很小或很复杂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2、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

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

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

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

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如右图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

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O2),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CO2)。

③同种原子因为排列不同而构成不同物质,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模型的建立:

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

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电子云模型

2、物质构成:

 

夸克

3、原子核的秘密:

-----

----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

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5、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7、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8、带电的原子――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小结:

物质的微观构成: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第四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金属元素

2、元素的种类:

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物质(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4、物质的分类:

 

5、常见的元素符号:

①金属元素: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

铜汞银铂金(钡锰锂铍)

②非金属:

碳硅硫磷氢氧氮氟氯碘

③稀有气体:

氦氖氩

6、元素的分布:

(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

、、、;

人体中:

、等;海水中、、、等。

第五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来表示元素,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的含义:

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这种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3、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项目

元素

原子

离子

分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涵义

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在化学反应中

元素的种类不变

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可分为原子

组成

物质

物质

金属单质:

Mg等

稀有气体:

He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

C、Si等

离子化合物:

NaCl等……

非金属单质:

O2、H2等……

第六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①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①金属单质

单质②非金属固体单质(除碘)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无数字角标

③稀有气体单质(由原子直接表示)

④非金属气体(双原子分子)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脚标“2”。

氢气氧气氮气氟气氯气碘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金左非右氧最后

化合物的读法:

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成“某化某”。

③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

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该种物质的1个分子;③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④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2、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时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带电原子团是较为复杂的离子,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所带的电荷数。

一些常见的离子符号:

3、化合价:

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零价(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②化合物里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②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一价H、Cl、K、Na、Ag,二价O、Mg、Ca、Ba、Zn,

三Al、四Si、五价P,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价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2、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

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三个步骤:

1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2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③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第七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相对原子质量:

涵义: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得数值,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说明: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4),所以: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3、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①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求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③求该物质中某种元素得质量分数;

④结合第③种计算,在已知该物质的实际质量时,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实际质量。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大纲

第一节:

空气

1、空气的成分与用途:

氧气(21%)(1/5):

生物呼吸、急救、帮助燃烧(助燃)

氮气(78%)(4/5):

灯泡保护气,食品包装充氮保鲜、制造化肥、炸药、冷冻治疗等

空气稀有气体(惰性气体)(0.94%):

常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制造霓虹灯、医疗麻醉等

二氧化碳(0.03%):

光和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灭火、干冰制冷等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包含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和固体颗粒物质。

说明:

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主要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碳和氧等的循环。

2、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过量的红磷,不能用碳、硫、铁等,

结论:

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第二节:

氧气与氧化

1、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液态时呈淡蓝色,固态时呈蓝色,通常储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十分活泼的气体,它可以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性质S+O2====SO2在空气中: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与非金属反应:

4P+5O2====2P2O5都冒白烟,放热

C+O2====CO2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

化学性质:

旺,发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

浑浊的气体。

氧气

与金属反应:

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由于生成物温度很高,为避免集气瓶瓶底炸裂,故瓶内应预先铺沙或放一些水。

与有机物反应:

CH4(甲烷)+2O2===CO2↑+2H2O

氧化反应:

上述反应都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

SO2、等

装置:

见左图

双氧水法:

原理:

2H2O2==2H2O+O2↑

实验室制法:

装置:

见左下图。

(化学方法)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法:

原理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氧气的收集:

排水法、排空气法

氧气的制法:

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3、药品在试管内要平铺4、酒精灯用外烟加热(先要预热)5、导气管应稍微露出橡皮塞6、实验结束时应先移走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7、用高锰酸钾制取时,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把空气加压降温,先使空气变成液体,然后升温,由于液态氮的沸点(-196℃)比氧气(-183℃)低,故氮气先分离出来,剩下的就是氧气了。

一般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有限空间------爆炸

燃烧的特点

无限空间------安静的燃烧

剧烈氧化--燃烧与氧气接触

燃烧的条件:

灭火

自燃

温度达到着火点

2、氧化反应:

呼吸作用:

C6H12O6+6O2=====6CO2↑+6H2O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CO2和H2O或其它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缓慢氧化定义: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甚至不易察觉,这样的反应叫缓慢氧化)

常见的氧化反应:

塑料和橡胶的老化、铜铁等物质的生锈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解释: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量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2、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C+O2===CO2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写、配、注、标。

含义:

①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②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原子或分子个数比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各物质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设、方、关、比、算、答

第四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呼吸系统的组成:

肺---由肺泡组成

说明:

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在肺泡中进行的,是由呼吸运动完成,靠隔肌与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

吸气:

隔肌收缩,横膈变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动

2、呼吸运动使胸腔体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外界空气进入肺内。

呼气:

与上述相反

3、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且都是时时刻刻进行的。

第五节:

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

6CO2+6H2O=====C6H12O6+6O2↑

2、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说明:

①天竺葵在黑暗中放一昼夜的目的:

消耗掉叶中的淀粉,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②用铝箔覆盖的目的:

遮光 ③放到太阳下晒:

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④放到酒精中漂洗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达到褪色的目的,防止叶绿体对实验的干扰⑤滴加碘液主要是检验淀粉的存在,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论: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说明: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还需要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如何设计实验检验?

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

CO2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易溶于水,降温时会变成液态和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H2CO3====CO2↑+H2O

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的存在

原料:

石灰石或大理石(CaCO3)与稀盐酸(HCl)

CO2的制取:

原理:

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装置:

见图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第六节:

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

1、氧循环: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

2、保护臭氧层

臭氧(O3)是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味的气体,主要集中在20---35千米的平流层里(90%),这就是臭氧层。

它的形成如下:

O2====2OO+O2===O3

3、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至相等。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呼吸作用-------CO2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CO2----光合作用-------有机物----生物体吸收---生物体尸体---煤、石油、天然气---CO2

温室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第七节:

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

1、空气污染的途径:

①汽车尾气:

主要成分:

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烟和二氧化碳

②可吸入颗粒物:

直径很小,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而在空气中长期漂流颗粒物。

③酸雨:

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形成的-----H2SO4、HNO3等

2、保护空气的措施:

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与预报

附加:

全球环境问题比较:

大气环境问题

原因

保护措施

危害

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增多

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植树造林

破坏生态及经济

臭氧空洞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植村造林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酸雨

酸性气体增多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植树造林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③腐蚀建筑物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复习大纲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的结构:

动物

生物植物细菌

微生物真菌

土壤放线菌

水分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非生物空气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矿物质(无机物)岩石风化的产物

有机物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份。

2、从岩石到土壤-------土壤的形成:

最初地球外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这些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石砾和砂砾,最后形成了含有砂砾、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物理:

风力,水流外力

热胀冷缩,地壳运动等共同作用下碎裂成小颗粒

岩石化学:

化学物质腐蚀

生物:

地衣是开路先锋

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便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其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是影响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砂粒:

最粗

矿物质颗粒粉砂粒:

居中

黏粒:

最细

矿物质颗粒越粗,颗粒间的空隙越大,通气性越好,空气的含量越高,保水性越弱,渗水性就越强。

反之则相反。

2.土壤的分类:

说明:

实际的土壤一般都含砂粒、黏粒和粉沙粒,只是这三者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根据它们所占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通气透水不保肥。

土壤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保水保肥不透气。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保水保肥透气,最适合植物生长,因为它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物。

这三类土壤的体积分数模型如下:

壤土类土壤沙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第三节:

植物与土壤:

1、根

(1)功能:

具有固定和吸收功能。

直根系:

有主根和侧根之分。

双子叶植物多为直根系

(2)根系

须根系:

全部由不定根组成。

单子叶植物多为须根系。

说明:

植物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系。

一般来讲,地下水位越高,则植物的根的平均长度越短。

(3)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吸水主要区域是根毛区。

根毛区:

它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

能较快生长,因而使根不断长长

(4)根尖的结构分生区:

能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根冠:

在根的最前端,对根起保护作用。

(5)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因:

植物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外界细胞液的质量分数,植物细胞吸水。

反之则失水。

(6)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不同

氮肥能使植物生长旺盛,青枝绿叶,缺乏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磷肥能促进果实提早成熟,籽粒饱满,增加作物的产量,缺乏时植株暗绿带红;钾肥能使植株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缺乏时,植株矮小带褐斑。

第四节: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茎的功能:

具有支持和输导的功能

直立茎:

其中最常见的直立茎

(2)茎的分类:

茎----缠绕茎:

用茎缠绕在其他支持物上向上生长。

攀缘茎:

借助卷须向上生长

匍匐茎:

匍匐在地上生长

说明:

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茎的生长都能使叶更好地伸展在空中,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或使根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料。

(3)茎的结构:

从里到外依次是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表皮等。

其中木质部中有导管,可以自下而上地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可以自上而下地输送有机物。

(4)年轮:

是茎的木质部。

是茎生长时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的分界线。

外界的气温适宜,水分充足,茎生长快,细胞排列输松,颜色较浅。

反之则生长慢,细胞排列紧密,颜色较深。

第五节: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表皮细胞:

无色透明,对叶起保护作用

表皮:

保卫细胞:

由有叶绿体,呈绿色,形成气孔。

1、叶的结构:

叶肉:

内有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脉:

内有导管和筛管,能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2、叶的功能:

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大功能。

3、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经叶以气态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过程。

根吸收的水分99%用于蒸腾作用,且都是通过气孔向外散发的。

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4、气孔:

叶的上、下表皮中都有气孔,气孔是叶进行蒸腾作用的通道,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气孔由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组成,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水分、CO2和氧气都是通过气孔进出的。

5、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意义是根吸水的动力。

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六节:

保护土壤

1、地球上主要的部分是海洋,占71%,陆地面积只占29%,其中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和过低等原因,陆地中可供开垦耕种的土地只有11%。

2、

土壤的污染与保护化学污染:

废水和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

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造成生物性污染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

耕地被蚕食:

乱占耕地

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

土地沙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盐渍化:

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第四章:

《电和磁》复习大纲

第一节:

指南针为什么指示南方

1、磁性:

我们把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2、磁体: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南极(S):

静止是指向南方

3、磁极: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前提:

能自由转动的磁体)

北极(N):

静止时指向北方

说明:

任何一个磁体,都具有南、北极,不存在磁单极物质。

4、磁化:

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瞬时磁化:

磁性瞬时保持,过后消失------软磁体

磁化

永久磁化:

磁性长久保持,永不消失------永磁体(硬磁体)-----人造磁体的制法。

5、磁场:

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通过其表现的性质来了解它。

6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磁场力的作用。

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7、磁场的方向:

置于磁场中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说明:

磁场中的不同点磁场方向不同,为了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我们引入了磁感线。

8、磁感线:

仿照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人为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它不是客观存在的。

9、下列为不同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说明: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体内部刚好相反。

10、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产生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它们不重合,存在一个夹角,叫磁偏角。

------宋代沈括最早发现的。

第二节:

电生磁:

1、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电流的磁现象(电生磁)

2、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也跟着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

(1)(右手螺旋定则)来表示:

用右手握住直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的环绕方向即为周围的磁场方向。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也有N、S极,改变电流的方向,其N、S极也随之改变。

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

(2)(右手螺旋定则)来表示:

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4、电磁铁:

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

5、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

(控制变量法)

  ①(在匝数一定的条件下)电流的大小②匝数的多少(在电流强度一定)

6、电磁铁相对永久磁体的好处:

①磁性的有无可有通、断电流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以及匝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