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3145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2008年第1期

(总第9期)

贵阳学院(社会科学版)(季刊)

JOURNALOFGUIYANGUNIVERSITY

SocialScience(Quarterly)

No.1.2008

(GeneralNo.9)

关于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孙德高,张梅

(1.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05;2.贵州省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

王学研究如何廓清范围及流变风貌仍是研究基础,从现代性理论出发,考察王学不仅生存在历史的

语境中,而且生存于现实生活中,在"-3代的儒学中仍是最活跃的因素,从而作出一种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理论

框架的衡定.

关键词:

王学;阳明学;现代性;日本阳明学

中图分类号:

B24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6133(2008)01—0026—08

ReflectionsonWangTheory

SUNDe.gao.ZHANGMei

(1.PublicityDepartment,Guiyang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5,China;

2.LibraryofGuizhouProvince,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

ThebaseofstudyingWangYangmi8ng'stheoryistoclarifyitsdomain.SOUrCeandGOUl2Se.Fromtheviewpoint

oftheoryofmodernity,WangYangming'stheoryexistsnotonlyinhistoricalcontextbutalsoinreallifeanditisalsoa

livelyfactorincontemporaryConfucianism,andwecandefineatheoreticalframeworkbasedonhistoryandmodernity,

Keywords:

WangSchool;YangmingSchool;modernity;JapaneseYangmingSchool

王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阳明学研究,它从明至今在儒学的发展中已经自成派别,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体系.那么,王学作为儒学后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其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对象与

范围呢?

另外,王学作为儒学中最重要的学术派别,其有别于其他儒学派别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又是什么,

及其作为现当代仍十分活跃的学术流派,其方法论与价值论的意义在哪,这些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流变分疏

王学研究依名言之当然是指王阳明的思想学说研究.但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并没有因王阳明的去世而

告终结.明以降至今,王学作为儒学思想学说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直受到后世儒者的追捧,其起跌,绵延,至

今不绝于耳.王学不仅在中国,亚洲,乃至在整个世界仍然现实地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而笔者以为,王学

作为明以降儒学流变中最活跃的思想学说,其实演变和发展,并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只活在思想的世界

里,只是一种精英话语,而是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①王学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其

收稿日期:

2007—11一叭

作者简介:

孙德高(1959一),男,江苏宜必人,贵阳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张梅,(1963一),女,河南{舞阳人贵州省图书馆副研

究馆员.

①列文森(J.R.1zvenson)《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ChinaanditsModemFate,Univ.CaliforniaPress,1965)一书中断定儒家思想业

已死亡而发,树起再建现代新儒学的旗帜的.据列文森讲,"儒家思想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瓦解之后,成为一片阴影,只栖息在一

些人的心底,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无关痛痒,只是像一件古董一样被珍爱着".见杜维明: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26—

发展,流变盘根错节.其学说及后世的流变与发展,自成派别,蔚为壮观.④

关于王学,学术界目前多以"阳明学"或"陆王心学"称之.宋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构成儒学发展

二大派系,心学究其渊源,上承孟子的性善论,下接新儒学,东亚儒学及近现代海外新儒学.流派分存,绵

延数百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学流派,变化发展十分的丰富,复杂,对其析说分流,确定王学研究的对

象与范围,及其后流变,现在仍有着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阳明学研究简单就地域论之可分为大陆阳明学,东亚阳明学,海外新儒学.若从学术分野来说,阳明

学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阳明学就是指阳明身后的王门弟子,同时也含指这些弟子们的思想学说.

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的各种"王门学案",便是这种狭义的"阳明学"(即"阳明后学")至明末清初,

所谓阳明学流于"狂禅",狭义的阳明学走向衰落.广义的阳明学则是应当指凡是阳明以后信奉阳明学或

在思想上受阳明学影响者.显然,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那么对其应当怎样进行分疏呢?

阳明学研究作

为最本义的王阳明自身思想研究,这当然不会有多少歧义,而作为一门学说在后世的发展所形成的学派分

流却颇多歧义,就狭义的阳明学(阳明后学)而言,其学术分疏集大成者是黄宗羲.《明儒学案》根据"一本

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对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总结.它以时代先后,学派传承为线索,将思想家

的传记,学说述评,资料摘录融为一体,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明代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按其叙述脉络,

全书首选其师刘宗周对明代学术的评论,次以崇仁,白沙,河东,三原诸学案,叙述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

的过渡,再论及姚江及诸王门学案,着重叙述明代王学的发展与传播.其后又阐述了止修,泰州,甘泉三学

案,论述了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与辩难.最后论述东林诸子和蕺山学案,给后学指示儒学发展的路向.

按其论述,由明至清初,王学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黄宗羲《明儒学案》按地域把阳明后学分为浙

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大流派.黄宗羲对阳明学派的分类,对学者的评论深深地影响着

后代的研究.其实,关于阳明学流派分疏问题,历代学者多有论述.王阳明的高足王畿就曾说过:

"良知

宗说,同门虽不敢有违,然未免各在其性这所近,拟议掺和."说明阳明学后世分疏与乃性格迥异使然.

2O世纪初,日本学者三岛复在《王阳明的哲学》一书中,将阳明后学分为事功和学问两派.学问派包

括王艮,钱德洪,王畿,罗洪先;事功派有黄绾,季本,邹守益,欧阳德,聂豹.这样的划分法打破了黄宗羲以

地域为经纬的划分方法.④3O年代,嵇文甫《左派王学》将阳明学派划分左,右两派,对长期受到非议和冷

落的王艮,王畿,李贽作了较高评价,嵇氏的这种划分方法得到了日本阳明学专家岛田虔次的认同,《在中

国近代思想的挫折》一书中,他又进一步发展了嵇氏的观点."左派王学"的提法遂被国内外学界所普遍

采用.1965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学术讨论会上,狄百瑞,冈田武彦,唐君毅等对阳明学的派别作

了更进一步区分,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和明末儒学》一书中,则以学术宗旨划分,分王门三派:

现成派(即

左派,以王龙溪,王心斋为代表),归寂派(即右派,以聂双江,罗念庵为代表),修正派(即正统派,以邹

东郭,欧阳南野为代表),这种分法基本上是继承阳明高足王龙溪的分法,今日日本学界普遍接受这个看

法.认为现成派主张阳明之良知是现成的,当下即现成,主张"现成良知";斥责以用功为障道,有直将我

心率直,自然的流露视为本体,性命的倾向.归寂派主张阳明所说良知有"虚寂之体"和"感发之用"之别,

主张以归寂立体而以之为达用,即立体达用是阳明致良知说的本旨,此派是以阳明中年时代的主静说作为

致良知说的宗旨.关于良知修正派,修正派学者把阳明所说的良知,充分体认并强调良知即是天理,道德

法则,善于体认阳明本性即功夫,功夫即本体的真精神,正确地传播阳明致良知说的本旨,因而以矫正现成

派的流荡和归寂派的静偏两种弊端.从以上论述,钱明先生将阳明学派分为二大系统:

现成派系统和功

夫派系统.前者包括虚无派(王畿,周汝登,管志道,陶望令);日用派(王艮父子,颜钧,罗汝芳,何心隐);

此外还有介于二派之间的李贽.功夫派系统包括主意派(王栋,王时槐);主静派(聂豹,罗洪先,刘文敏);

①牟宗三先生将儒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期.从先秦孔孟,苟子到汉初董仲舒(公元前18O一前115)为第一期.宋明(1O一17世纪)时代为

第二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属于第三期并最为活跃的算是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

②王龙溪:

《抚州拟岘台会语》,《王龙溪全集》(卷一).

③[日]三岛复:

《王阳明哲学》,大冈山书店,昭和17年1O月.

④[日]冈田武彦:

《王阳明和明末儒学》,东京:

明德出版社,1970,第2O页.

27—

主静派(邹守益,季本,刘邦采,李材);主事派(钱德洪,欧阳德,张元忭);属于这个系统的还有顾宪成,刘

宗周,黄宗羲.①应当说钱明的划分已经相当完整地概括了各家之说.

王学——儒学近现代流变最活跃的因素

王阳明(1472—1528)个人的思想为什么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派,而且快速蔓

延,转化?

怎样的政治,社会,学术环境提供了这派学术以何种的方式开展?

它对后世的影响究竟为何?

儒家传统较之任何思想与文化形态都更完整的体现了思想与历史之间的统一."在儒家传统中,思想与

历史是统一在一起的,思想应当能够在历史的具体性中体现出来,实现出来,脱离历史的思想会被认为是

抽象的,不真实的."②此一论断有一前提,即认为"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历史的具体性中体现出来,实现出

来,即是着眼于"思想"与"历史"(社会)之间的统一性.思想来源于历史,思想也决定着历史的进程.那

么像有些学者认为的儒学"断裂"说,有何意义呢?

如果说儒学只是活在思想中而非是历史地或现实地发

生着作用,那么离开社会生活土壤的儒学真是"花果飘零",该送进"博物馆"了,这显然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种错误判断.

阳明学作为明以降最活跃的儒学流派,即使在反传统最剧烈的五四时期,它仍然存在着,并发挥着作

用.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界通过对明代中晚期思想的深人观察,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认为这是一个充

满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之精神的时代.认为到明代后,存在着一股个性解放以及启蒙主义的思潮,甚至认

为明代思想特别是阳明心学当中表现出了一种"近代精神".认为从特有的中国思想的历史(这里主要指

l6世纪以来的明代中晚期思想)当中可以寻找出并发现与西方近代文明互为感通的共同特性,并以此作

为明清以来的中国思想也具有近代性之特征的一个有力证明.

把王阳明思想及阳明后学放在整个东亚社会的语境中可以发现,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在内,l9

世纪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儒学文化受到严重的质疑,可也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

下,作为传统的阳明学思想却在一些国家,比如日本的现代国家转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梳理

阳明学的后世流变时,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历史的进程中寻找一种内在的发展理路.究其脉络,这种发展

理路可以简单概括为政治建构与文化建构两个方面.

王学的提出,与朱子理学思想凝固,滞化的背景有绝对的关系.科举制度与书院教学是以官学为主,

并以功名利禄为主要的教育,使士子思想凝固化,陷人了朱子学支离之弊.明代中叶以后能够去除朱子学

末流的支离外求之病而回复孔孟圣学的二大儒即是王阳明.阳明继承陆象山之心学,启其心即理之底蕴,

提倡致良知之学,鲜明地发挥与确立阳明学之特色,对阳明学之学术有大功劳.但至晚明清初始,王阳明

及其阳明学派却一度受到批判和冷落.从明神宗万历朝始,长时期陷人政治纷争,主要是大权在握的"浙

党"与"东林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东林党的成员大多是理学的扞卫者.东林党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王

阳明弟子的顾宪成便持褒朱抑王之见.他认为朱学之弊在于"拘",王学之弊在于"荡".而"拘者有所不

为","荡者无所不为",东林学派认为"宁居勿荡".@故是,东林学派主张重返程朱理学,一反从明嘉靖以

来盛行的阳明学,多高指责阳明学的弊端.东林的另一成员高攀龙,批评王阳明所说的"明心","善恶",

其实是"任心而废学","任空而废行".所谓"学涉虚玄,士迷利禄,二语尽括世弊."至清代,对阳明学说

则批判更甚.如顾炎武直指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说:

"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者,古

有之矣.……其在于今,则王伯安的良知是也."陆陇其甚至极端地认为阳明学说是明亡的祸根.认为

阳明学说是"以禅之实,托儒之名."说:

"愚以为明亡天下,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关于

①钱明: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浙江学刊》,1986年,第四期.

②郑家栋:

《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35页.

③顾宪成:

《小心斋札记》,卷三.

④高攀龙:

《高于遗书》卷五,(明崇祯5年嘉善钱士升刊本).

⑤顾炎武:

《朱子晚年定论》,《E1知录》,卷l8.

⑥陆陇其:

《学术辩一》,《陆稼书先生文集》(台北艺文印书馆据原刻影印).

28—

清代儒学界何以对阳明学说如此批判,梁启超有着很精辟的分析.他说:

"凡一新学派初立,对于旧学派,

非持绝对严正的攻击态度,不足以摧故锋而张新军,炎武之排斥晚明学风,其锋芒峻露,大率类是."④梁氏

的看法为顾炎武等清代学者批判阳明学说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他们意图重振古典经学,对清初学者来说,

清代考据学的兴起,是对宋以来近五百年的儒学提出质疑和批评,只是在新旧交替时代,清初学者选择和

批判的方向,因时代更替,尤其在面对其后的西方文化进入时,渐失光芒.

阳明学的再度兴盛,始于晚清,这既与当时中国的严峻局势有关,也受到日本阳明学兴盛的影响.这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以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重新开启阳明学"内圣外王"政

治理路,试图在调和中西文化中建立起的阳明学说为核心的新的政治儒学.其余波,下及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及早期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政治思想.二是,至五

四时期,虽说整个五四的文化精神是反传统和反儒学的,但阳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作为儒学中的异己力

量,其中蕴含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精神因和五四的主调相吻合,而受到五四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一定程

度的肯定,如胡适,刘师培,周作人等.而另一方面,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者,也融化中西,重新振

兴传统文化和儒学,而凭借的传统思想资源,主要就是阳明学说.王阳明及其阳明学说在儒学由近现代的

政治实践转向文化实践方面,功不可没.

阳明学在近代中国重新受到关注,这和日本的阳明学兴盛有关.17世纪,阳明学漂海横渡日本,对中

江藤树和熊泽蕃山,及德川时代的石田梅岩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19世纪中后期的幕末维新之

际,明治维新志士的行动与思想多受其影响.许多幕末勤王志士,如春日潜庵,梁川星岩,吉田松阴,横井

小楠,东泽泻,西乡隆盛,高杉晋作等人.阳明学的"致良知","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等被奉为明治维

新的精神动力.晚清民初,章太炎虽不满王学,但也不得不承认: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19世

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主张维新变法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注意,他们皆受到

日本这股阳明学的热潮的影响,而重新评价阳明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孙中山也从明治维新志士崇尚

阳明学中受到启迪,他说的"知难行易",明显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的影响.其他像国民党领导人蒋

介石更以阳明学作为他的革命哲学,奉行不已,并提出他的力行哲学.阳明学在近代历史上,先兴盛于日

本,后又转回中国,带动中国知识分子重视阳明学的精神.

考察作为政治思想建构的阳明学,在近现代的政治实践中是步履蹒跚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十分复

杂,里面既有阳明学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其自身的局限,更有当时中国所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这

涉及到整个儒学在现代政治建构中的定位,结构,功能与作用问题.但以上论述起码说明,阳明学作为明

以降儒学中最活跃的学派,其思想在近现代仍发生着重大的影响.阳明学流变至五四,在政治思想建构以

外,在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者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建构的理路.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

对王艮就相当的肯定.认为王艮的学说深得王阳明先生的嫡传,所倡导的学说,上自公卿下自商贾"皆能

起以机沦,导以固有,直指本心,随机立教……承学之士,光明洞开."盛赞王艮"化民俗之风,不在阳明之

下."④接着针对清儒对王学质疑,他又写《王学释疑》一文,对王学受到质疑作了详尽的辩解.而梁启超在

1920年撰成《清代学术概论》,又于1923—1925年间在清华与南开学校讲学并整理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史》.此二书中可代表梁氏对晚明学术变迁的认识.认为自清代掀起考证的学风以后,儒者们孜孜看乞砣

于经学考据,训诂.史书校勘,典制编纂等方面下功夫,阳明学自非清代学术可比.他说:

"故晚明理学之

弊,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以机沦,导以固有,直指本心,随机立教……承学之士,光明洞开."并称"阳明是

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他的门生,

在朝者如邹廓(守益),欧阳南野(德),在野者如钱绪山(德洪),王龙溪(畿),王心斋(艮),都有绝大气魄,

能把师门宗旨发挥光大,势力笼盖全国."此外,胡适作为五四反传统的自由主义代表,他对泰州学派也

①梁启超: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

东方出版社出版,1996.

②章炳藏:

(答铁铮),《民辗>第l4虢,(附绦),1907年6月.

③刘师培:

《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盒外集>,卷18,(王艮传),(1934—36宁武南氏排印本).

④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

东方出版社出版1996,第3页,第5页.

29—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1921年至1922年,他在北大讲了一年的《近代哲学》.他在1922年6月23日的日

记中说,主讲的内容是"泰州(王艮)与东林(顾宪成,高攀龙)两派",认为泰州所讲的"安身"与古代的杨

朱"存我","为我"相似,并认为古代儒者真能为真理献身者是极少数,"而这几个极少数的人,乃出在这个

提倡'安身','保身'的学派里".五四时期,和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对阳明学有限的肯定不同,梁漱

溟作为该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东西文化观深受阳明学的影响.20岁时,曾立志出家的

他,29岁时放弃了出家打算,而转入了儒家,根据其自叙称,之所以放弃出家的念头,潜心儒学,主要是受

泰州学派王艮的影响.称王艮是"本自己思想而实践的人",是真正"社会活动家".同年,梁漱溟出版《东

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称赞泰州王氏父子(王艮,王襞)的学风与作为"最合我意",而且"作事出处甚有

圣人的样子".②有学者对当代新儒家梁漱溟的思想加以研究,结果发现,王艮父子对粱氏的影响至为深

巨.粱氏本来相信佛学,在阅读了王氏父子的着作之后,断然放弃出家学佛之念,转而尊崇儒学.在王心

斋以乐为教的影响下,又接受了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梁氏改变了佛家人生为苦海的观念,以为生命流畅自

如便是乐,不须依赖外来刺激,可以无时不乐.王艮以圣人的姿态,在社会底层讲学,化及平民的实迹,对

梁也有深刻影响.他自己承认放弃北大教职,深入贫困农村,从事乡村运动,与泰州学派的大众化学风有

密切关系.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思想家,是我国现代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现代

新儒学大师,在其一生的思想体系中,最具生命力,最富独创性的理论,就是他的文化生命论.梁先生的文

化生命哲学有二个重要的概念:

"生命"和"文化"."生命"是梁氏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说:

"在我

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一

切生物,自然都是这大生命的表现."④从生命本体论出发,梁先生本着儒家哲学"万物化生"的变易思想,

认为孔学最重要的观念是生命的观念,充盈孔学和宇宙的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生命精神."这一个'生'字

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

畅的去生发.他认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

了生意春气".@他围绕《论语》中"仁者,爱人"这一核心理念,把"仁"看作是本能——情感,直觉,是一种

敏锐的直觉.梁先生还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阐释儒学,建立生命本体,从而以生命化了儒学,直觉化了

道德,为现代人生提供指导,为人类文化指明道路,从而建构起了现代新儒学的新的思想体系和进路.企

望寻求一种对东西文化都适合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并以此来解决世界文化的危机,走上了他极力反对

的调和的道路.

"现代性''与作为方法的阳明学

"作为方法的阳明学"提法,是一个不合汉文法的标题,这是模仿日本着名学者沟口雄三的一本书《作

为方法的中国》.@沟口雄三是日本战后着名的汉学家,他对中国"前近代"的研究,通过国内一些学者的介

绍,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作为方法的中国》一书大略可以分为两个主题,一是日本中国学的

考察,一是中国自生性和内发性近代历程的考察.他从方法论人手,把研究中国近代的社会史方法分为六

大类:

第一类是近代论,以欧洲近代作为尺度;第二类是超近代论,希望发现非欧洲的东西;第三类是历史

唯物论,建立在马克思发展阶段论基础上;第四类是人民论,将无产阶级人民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第

①胡适:

《胡适日》(民国l1年6月23日).

②胡适:

《东方学术概观》,附录四(是儒家?

还是佛家?

——访梁漱溟).台北骆驼出版社,1987,第227-233页

③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第125页,第94页.

④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第448页.

⑤[日]沟口雄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李苏平,龚颖,徐滔译:

《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989年由东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中文本《日本人视野中的『}|囤学》也由李苏平等人翻译,1996年已经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大陆有不

少学者发表过和他的谈话,讨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也曾经发表他的介绍和专访.台湾的黄俊杰等对沟口《作为方法的中国》

的英文评论,在日文版出版后的第二年就在《清华》发表;大陆的汪晖和沟口的对谈,竹经在当时影响颇大的《读书》发表;孙歌对沟口

的介绍也相当引人注意,使人对沟口的思路有所了解.

30—

五类是政治的,根据当时政治的要求来进行研究;第六类是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中国学.他认为上述六种方

法都是片面和错误的,提出了"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方法有一个前提:

是不承认事物发展是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而是强调事物的特殊中蕴含着一定的普遍

性.①由此,可以看出一是所谓的"近代性"(即现代性)落实各国具体实践,它必然有其自然的特殊性;二

是这种"近代性"总是以自身的内在文化为基体,不断调适,建构的过程.关于中国自生性和内发性近代

历程的考察,沟口雄三在此前更早的一本书《中国前近代的思想曲折与展开》中的第二个主题建立在这样

个判断的基础上: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犹如巨蟒蜕皮一般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偶然性在于这条巨蟒在复苏

之前暴露于荒野而不断遭到猛兽(西方文明)的袭击,因此,"被咬噬得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