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292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岭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docx

《岭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岭南.docx

岭南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初探

 

学院:

学系:

金融学系

专业:

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0年06月22日

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初探

[摘要]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并衍生出三大民系,是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特点息息相关的。

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环境感应、特殊的政治制度与行政建置、伴随历史洪流进行的民族和人口迁移及岭南人独特的心理素质共同构成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条件,而历史因素是岭南文化的发展、成型、勃兴的助力。

[关键词]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历史地理

1绪论

1.1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跨进全新的历史阶段,被置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前沿的广东省飞速发展。

际此历史嬗变的时代,学者们对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作为特殊文化主体的岭南文化,在近二十年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学者对岭南文化的特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对其包含的汉文化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整体看,学者们在进行岭南文化的相关研究过程中,都要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素进行一定的探讨,在地理区位影响及外来移民影响这两个方面也达成了共识。

但在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方面,许多学者都会相对关注某个特殊因素,如地域条件、行政建置、经济规律等,而从整体出发,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地理与历史基础研究则较少,各学者对之所持的观点也未能完全一致。

1.2研究框架

长期以来,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因而岭南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岭南土著文化不断地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笔者关注岭南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组合体的特质,尝试从整体出发,综合前人对对岭南地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根据自身对岭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整合各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与地理基础进行简要的探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与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力求全面地展示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全文条理明晰,详细地分述了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同,以及历史因素,使读者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整体细致的认识。

1.3术语说明

岭南文化:

是以岭南地区的南越文化节为底本,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外来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或者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我国文化区划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岭南文化中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

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2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基础

2.1地理区位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生存的自然环境,时代越久远,人类的生产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低下,受制于自然的程度就越大。

时至今日,自然环境仍然制约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天时地利,仍旧是人类社会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1.1南岭山地

在岭南诸地理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南岭。

南岭又称五岭,横亘粤北和湘、赣之间以及广西东北部,岭南指的就是南岭以南的区域。

岭南大地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方,全境地形大势北高南低,西陡东缓。

北倚云贵高原和南岭山地,中亘两广丘陵,南为河谷与三角洲平原,再往南临浩瀚的南海。

山地、丘陵约占广东全省陆地面积的62%,台地、平原约占37%。

北高南低的地形大势,显示出北背五岭之高峻,加之其东西绵延达1600多公里,在古代交通极端落后的状态下,成为难以跨越的屏障,对南北交通有明显的阻隔作用。

因而在唐代以臆,中原对岭南知之甚少,岭南人也同样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南岭山财的存在,对岭南人文化素质、民性物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文明起代的初期,岭南与岭北的中原等地文化差异甚大,这也是岭南文化特质形成的基础之一。

2.1.2五岭通道

南岭的一些山口和分水岭在古代成了沟通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重要交通孔道。

南岭古称五岭,五岭由东至西分别为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座大山。

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也是湘江、赣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分水岭通道是连接不同水系交通来往的要道,在岭南早期的开发中,是中原文化南来以及南北交流主要的通道。

五岭分水岭对于作为岭南文化代表的广府文化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1.3南岭对岭南社会发展的影响

南岭作为岭南北障,使岭南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地理单元,对岭南的社会变、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人口流迁都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

五岭的屏障作用使岭南地区较多的土著文化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日后与外来文化交流、整合为民系文化的基础。

然而五岭是由一群山地组成,中间可以往来的通道不少,这又为岭外的居民南迁提供了可能,移民带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这些外来的地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岭南大部分地域被大海包围,与大洋彼岸的世界隔离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增加了自己的封闭性。

这使得岭南的土著文化可以较为独立地发展,如一部分未被汉化的土著越人,后来演变为壮、黎、瑶等少数民族。

然而岭南又恰处于南海航运的中心枢纽上,生活在此地的土著人很早就开发利用海洋了,后来南迁的居民更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他们很多都利用航海走出国门,踏上与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从而不断削弱自己的封闭性,增加开放性,并最终使海洋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色。

2.2环境感应

人类创造文化的行为是以环境感应为基础的,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结合,文化才得以发生。

一方面,环境为人类生存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必须根据自己生理、精神和对事业追求的需要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区域资源相互感应,继而创造出不同层次和风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2.1自然环境、资源与民系形成

岭南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受纬度与地形的影响,呈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布,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特点,水、土、光、热、动植物等资源非常丰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

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差异,又使得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居民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

民系的形成与发展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同是外来居民,他们在岭南所生存的环境不同,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来。

如广府系的稻作文化是生活在平原或者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创造的;客家系则生活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山区,山多田少,气候干爽,且与土著居民有冲突,为适应这一环境,他们以耕山为主,形成以梯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方式;粤东福佬系定居于沿海平原或三角洲,人多地少、粮食不足,从而迫使这一部分居民注重开发海洋,捕捞、养殖水产,发展海上运输和贸易,形成以亲海冒险为特色的海洋文化。

岭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少地区长期封闭,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各民系及其文化发展不平稳,形成汉文化与土著文化、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长期并存的局面。

岭南地理环境总体特征及其内部差异与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感应,对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起了直接影响作用。

2.2.2自然环境、资源与文化新陈代谢

岭南古代森林密布,瘴疠袭人,环境恶劣。

岭南土著居民为适应这种环境,根据山坡、洼地、网河、森林的不同特点,创造了自成一格的南越文化。

秦汉以来,汉文化更多地传入岭南,经历了一个变异和整合发展的过程,才演变成岭南文化主体。

这包括中原移民必须选择适应岭南地理环境的文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文化景观,例如从以种植麦、稷为主的旱作文化转到以稻、薯类为主的稻作或梯田文化,由此产生土地利用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为避免与土著居民矛盾,减少冲突,中原移民形成社区,聚族而居,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固有文化,但又不能割断与环境及土著文化的联系,形成兼具两者特色的混合型文化风貌。

宋元以来,入居岭南汉人大量增加,开发沿江平原低地成为解决人口对粮食需求主要方式,围田和基塘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粤中地区新文化景观。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得到满足以后,岭南地区的商业贸易兴起,商业文化以原有的海洋文化为基础开始进一步兴起。

从上述文化发展过程看,环境感应是岭南文化产生与新陈代谢的一种支配力量。

2.3政治制度与行政建置

政治制度也是文化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一个区域的政权形式、职能及其与邻近地区相互作为的方式,都属不同层次的政治行为,对该地区文化形成以重大影响。

2.3.1早期在政治领域的落后

岭南地处僻远,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历史上战乱较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政治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和稳定,与中原地区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照,所以我国历次移民运动,其基本方向都是自北向南,多以岭南为最终归宿。

岭南政治上远远落后于中原,且盛行多元政治制度,产生相对独立政治格局,利于保留和形成地方文化风格。

虽然秦汉已在岭南建立封建制度,但南越人氏族制仍被保存下来。

政治上的落后使这些氏族在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不但对于岭南土著血统上的主体地位有重要贡献,而且对维持治安,推进团结,发展岭南文化有很大功绩。

另外,历史上割据岭南的南越政权和南汉政权,一方扶植和发展了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接受了汉文化,对发扬和造就岭南文化也建功不少。

而它们以后重归中央王朝,岭南统一的实现,从政治上保证了岭南稳定性,并始终是封建王朝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为汉文化岭南文化主体创立了政治前提。

2.3.2中央王朝对岭南的特殊政策

土著和地方势力强大,封建中央王朝在岭南实行特殊政策,形成多元政治格局,利于移民休养生息和形成地方文化风貌,有助于各民系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发展。

除了前文提到的秦汉时期对岭南地区南越人的氏族制度的保留,这类特殊政策,还包括汉武帝时严行抑商政策,却没有在岭南推行,这里“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免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文化的冲击;唐朝时岭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在岭南实行任命土人为官员的“南选”制度,也有利于保持土著文化。

所有这些照顾地方特殊性、保护地方势力的政策和措施,客观上使岭南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有助于民系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岭南民族和政治格局的多元性无疑为后来汉族与土著居民结合以及文化融合提供了多种取向与发展余地。

如汉初南越国几代君主,摄于南越人势力和文化强大,不得不尊重南越人的风俗,连南越王赵佗也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

2.4民族和人口迁移

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载体,即民族和人口迁移。

移民一刚造成文化传播,二则使不同地域文化发生交流和整合,形成新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故移民在文化形成上占有重要地位。

2.4.1移民对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古越族作岭南土著居民,他们创造了岭南的古代文明。

南越文化作为土著文化主体,代表了岭南文化在上古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但比起中原汉文化,它毕竟是落后的。

所以岭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汉人的不断南迁。

在历代经济和政治“车轮”驱动下,政府移民、军队移民、商贾移民、战乱移民,逾岭而来,络绎不绝。

岭南绝大部分地区都可见移民居住的痕迹。

如深圳,这里除了土著,还有越人,除了广府,还有客家,此移民之区域,虽然躁动不安,但也碰撞冲击着各种文化。

2.4.2岭南在古代的五次移民潮

有文献证实,岭南在古代就有五次大的移民潮。

第一次,先是吴人,后是扬越人,他们在楚人的逼迫下,翻越五岭,来到岭南。

第二次秦始皇灭亡六国,派大将尉屠睢率60万人平定百越,然后驻守,秦王朝崩溃之时,其继任者赵佗和他的臣民在广东建立了南越国。

第三次,晋代的八王之乱,随后的五胡乱华,十六国割据,灾难迫使北方大量名门望族和流民进入广东。

第四次,南宋文天祥保着幼主,率领浩浩荡荡的宋民,先是流入福建,最后涌入广东,人口规模上百万。

第五次,清康熙年间海禁,规定海岸60里以内禁止居住,深圳地区当时人口已不足2000;雍正年间,海禁解除,朝廷公布纳粮制度,火耗归公,河南农民不满朝廷新政,深圳附近海岸又闲置海禁过后的大片土地,广东和深圳的官员又喜于恢复农业的政绩,于是准许大批河南移民南下涌入珠三角地区,涌入深圳,人口数量迅速反弹。

大量岭北人口的迁入,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岭南文化正是在保留自己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2.5心理素质

创造文化的主体是人,其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素质、性格、气质、心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不同,对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度与效果,以及对外来文化选择,创造文化的类型、层次、结构等都有很大差异。

岭南人具有许多异域于其他省区的特点,创造了风格迥异的岭南文化。

2.5.1岭南人的多样意识

商品意识:

商品生产和意识在中封建社会里长期被压制,但岭南地处边陲,封建王朝往往鞭长莫及。

秦汉以来,广州一直为对外通商口岸。

在无数次商品交换中,岭南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加强了追求商品价值的意识。

冒险开拓意识:

商品意识使岭南人很早就懂得金钱的力量,为获财富他们不惜冒险,敢于和善于开创,习惯变化,不怕新奇。

这也是岭南文化得以不断除旧布新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来,岭南人在变自然景观为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在中外文化交流接触中,锻炼、改造、提高了自己,形成了不断追求进步、改革的热情,以及为此所必需的气魄和智慧。

反传统与超前意识:

岭南文化,一方面本有古越族许多工作遗风旧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文化的叛逆和反抗,另一方面岭南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而直接来自西方文化的启迪较多,故岭南人思想和行为有其反传统和超前的一面。

2.5.2岭南人的迷信一面

岭南人对自然、图腾、祖先或宗教崇拜过深,因此自古以来迷信在岭南就很流行。

从过去到现在,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在开拓事业的过程中,岭南人将安全感依托于神灵,而对金钱权力的崇拜也可能转到对神灵的崇拜。

于是宗教文化也为岭南风俗的一部分,存留在岭南许多地区和人群中,也是参与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3岭南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基础

3.1先秦岭南原始文化

先秦岭南仍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生活在当地的南越族先民,已经创造了包括新石器和青铜文化在内的古代文明,成为南越文化主体。

南越文化主要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隋唐约三四千年时间南越人及其后裔创造的土著文化。

南越先民经过长约10多万年进化,一步步地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社会迈进。

到西周,南越作为一个族群已经形成,南越文化也成为它的重要标志。

到春秋晚期,南越文化注入青铜文化成分,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南越文化又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文化养分,构成这一时期岭南文化的基本形态。

到了先秦时期,我国南北之间已经有频繁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来自中原、荆楚、吴越、巴蜀的文化不断给南越文化注入新鲜养分,使之得到改造和提高,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2秦汉六朝汉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秦汉岭南先后归入中央王朝版图,成为封建集权制国家行政区的一部分,岭南历史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从文化意义来说,这也是岭南古代文化的一个新起点。

秦在岭南推行郡县制,基本上结束了岭南地区与中原互不统属、政治上落后的状态。

自此以后,中原汉文化与南越文化发生更多接触,渐渐融合,同化南越文化,并以后来居上之势,得到广泛传播。

但秦汉岭南毕竟还刚踏入封建社会门槛,土著南越文化仍很强大,所以先进的中原文化只能与之接触,继为混合形态,缓慢地在岭南传播。

晋室南渡,岭南成了中原各阶层人士避难和落籍之地。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也是一次中原文化的南下高潮。

这次持续了近300年的移民高潮余波一次次在岭南荡漾,从多方面改变了南越文化结构和面貌,是岭南本土文化向汉文化认同和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并最终导致南越文化趋同于汉文化的局面。

3.3隋唐五代岭南文化持续不平衡发展

史称“五岭以南,自李唐以前,声名文物远不逮夫中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梗阻不便。

自唐张九龄奉旨开大瘐岭新道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

自隋开京杭大运河,改善了五岭南北交通,岭南文化被滋润和吸收了新养分,在前代积累基础上开始了持续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开疆文化的创造及海外文化的移入,改变了过去的文化格局和景观。

但由于交通主要通道的局限性与对岭南各地区开发的情况不尽相同,隋唐岭南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开发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个别先进经济据点被大片蛮荒地区包围。

这种区域发展的核心性也表现在文化上,形成较大的区域反差,成为这一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3.3宋元汉文化成为岭南文化主体

宋元是广东经济开发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奠定了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这使文化与社会经济达到同步发展成为可能。

在前代各积累的基础上,汉文化发展成为岭南文化主体。

两宋时期大量灾民移民岭南,这些移民多来自江南,且进行的是有意识的集体迁移。

江南文化比中原文化更接近岭南文化,这些移民有的先入为主,有的反客为主,与土著居民和早期的移民长期接触,进行语言与其他文化交流,渐渐以言和其他文化物质为表征,大抵在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了广府、福佬和客家三大民系,也是汉文化载体在广东的三个主要人群。

三大民系地位一经确定,新移民到来,新生事物的出现,都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给岭南带来社会巨变,岭南从此只能在既定社会文化结构下存在和发展。

从此,岭南文化的主体内涵部分已经确立,岭南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广东文化地域组合的大致轮廓。

3.4明清岭南文化原型建立和勃兴

明清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

在些期间,广东已摆脱过去的落后状态,跻进全国先进行列,也迎来了文化发展的兴旺局面。

岭南文化的主体——汉文化进一步壮大,而且由于西方文化更多的传入岭南文化被丰富、充实以新的有用养分,逐步整合与一个多元文化体系,造就了岭南文化原型,岭南文化从此以主角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在农业、手工业、城镇文化、学术文化方面都表现出了其特点。

4明清以后岭南文化的新发展

前文已经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明清时期以后,由其自身地理特点与漫长历史时期所决定的岭南文化的主体根基已经没有太大的变动,但在接受外来新事物与经历时代动荡后,岭南文化的部分内涵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这一部份作为岭南文化发展历程的补充,以展现整个历史时期岭南文化的全貌。

明清时期随着广东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生长,以及内外联系和交流的加强,岭南文化更以崭新姿态和装束,出现在全国文化地图上,而鸦片战争以后,岭南文化走上半殖民地发展道路,。

这个质变席卷岭南文化的各个领域,一方而是封建文化日趋腐朽和没落,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比以前更积极地在广东拓宽影响,岭南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华侨文化的形成与参与,岭南文化不断蜕变与新生。

虽然在经历这一系列过程后,岭南文化得到很大的改造,被涂上更多近代西方文化色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旧的文化体系和文化风格。

以其自身地理特点与漫长历史时期所决定的岭南文化在所有岭南人身上烙上的深深的印记,岭南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闪耀其美丽的光辉。

结论

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特点息息相关。

地理因素是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岭南地区古代文明初期处于相对偏远的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经济上欠发达,因而也体现出独特的人文特点。

在自然地理方面,南岭作为岭南北障,使岭南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地理单元,使岭南地区较多的土著文化得以保留下来,而中间可以往来的通道又为岭外的居民南迁提供了可能,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外来的地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交流融合,成为岭南文化主体内涵的基础。

加之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影响,三大民系的形成成为可能,它们共同构成了自成一格的南越文化。

在人文地理方面,岭南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安定社会环境及中央政权对其采取的特殊政策,有助于民系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安定的环境又为岭南吸引了众多中原移民,岭北人口的迁入也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岭南人在独特环境中形成的商品意识、冒险开拓意识、反传统与超前意识以及岭南人对自然、图腾、祖先或宗教的深度崇拜,也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成为岭南风俗的一部分。

历史因素是岭南文化的发展、成型、勃兴的助力。

地理因素对岭南地区的历史演进有深刻的影响,而历史的演进又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岭南的土著文明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被注入来自不同地域的新成分,到宋元时期汉文化成为岭南文化主体,明清时期岭南文化原型建立并开始勃兴,其自身地理特点与漫长历史时期所决定的岭南文化的主体根基已经没有太大的变动。

综上所述,岭南文化凭依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主体,在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第2版,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5-11,34-65

[2]陈泽泓,广府文化,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29-34

[3]徐续,岭南古今录,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8

[4]马伟明,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长沙大学学报,2010,第24卷第1期,75-76

[5]叶岱夫,岭南文化与地理环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第3期,22-23

[6]陈建森,关于区域文化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的思考——以岭南文化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4期,7-8

比如:

A专著

[1]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B期刊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