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17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docx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

岭南文化篇—岭南文化艺术导游词

2008-06-1013:

50:

46来源:

不详作者:

佚名【大中小】点击:

31次

(一)岭南文化艺术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秦始皇统一岭南前,越族先民已经在负山带海的岭南地区,创造了自己的土著文化,虽然它远不及已经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的中原汉文化和岭北楚文化,仍处于较低的、朦胧的状态。

秦统一岭南和南越国的建立,特别是广州建城后的2000多年间,在与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交融中,在古代广州商业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近代西学东渐(欧美文化的传入)和民主革命影响下,逐渐形成风格独特、品类繁多的以广州古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雏形,并逐渐发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广州一直是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盛不衰,从未中断。

它随着历史的步伐,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并与外来文化(包括中原汉文化和欧美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洽,逐渐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即岭南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岭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独立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它的特点就是:

极其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地域性、善于吸收和补充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开放性、呈现多文化特色的兼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在此向大家介绍岭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艺术、岭南工艺、岭南建筑、岭南饮食文化等等。

相信,您听完介绍后,对岭南文化会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了解。

1.粤剧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

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与粤曲、粤乐(广东音乐)一样,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

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西弋阳腔、江浙昆腔演唱梆黄为主体的剧种,这一剧种实际上是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

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这里值得向朋友们着重介绍的是,首先,在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粤剧是最先到国外演出,并发展到国外的。

粤剧不仅以广州为中心,流行于广东省内城乡、港澳地区、广西、云南,而且流传至东南亚、欧、美。

据美国《阿尔塔加利福尼亚日报》于1852年10月28日(清咸丰初年)载:

“广府戏班鸿福堂(译音)在旧金山演出”。

由此证明早在咸丰初年粤剧戏班活动范围已达美洲,这可能是开创中国戏剧到美洲演出的先例。

1857年粤剧艺人在新加坡建立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

18世纪80年代,新加坡、马来亚、美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粤剧演出。

1908年革命党人陈少白和进步文人黄鲁逸等组织的粤剧志士班到新加坡和南洋各地演出。

其次,粤剧艺人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

广州粤剧名班“凤仪班”著名艺人李文茂于1854年响应反清会社天地会的号召,联络三元里乡民,率领粤剧艺人起义,义军很快便发展至数万之众。

李文茂率军围攻广州失败后,退至广西,攻克柳州,并自立为“平靖王”,曾一度拥兵号称十万。

1858年攻桂林失利,身受重伤,在败退中逝世。

他作为一个艺人举义称王,是古今中外少有的。

清末许多粤剧艺人积极参加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

上边提到的粤剧“志士班”利用粤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民主革命,编演新戏,抨击贪官污吏和时弊,歌颂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

并且走出国门到南洋演出为革命筹款。

还有不少艺人加入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

粤剧演员出身的李文甫,在“三·二九”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第三,粤剧是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最早进行商业宣传,参与商业广告的。

1930年著名粤剧艺人薛觉先演出名剧《白金龙》,为民族资本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宣传该公司名牌“白金龙”香烟。

演出时舞台大幕上绣着“观白金龙名剧,吸白金龙香烟”广告词。

首演时还免费向观众赠送白金龙香烟,此剧持续上演一年,同时灌唱片、拍电影,向海外发行,使白金龙香烟知名度迅速提高,为民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入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的名家和流派。

同时吸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臻成熟。

在舞台美术、场景布景上进行革新,引入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千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亚地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人才辈出,出现了人称粤剧五大流派、四大名旦。

五大流派是有“万能老倌”美誉的薛觉先开创的韵味流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即“乞儿喉”;被称为“小生王”的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

四大名旦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涌现出红线女(邝健廉)、芳艳芬、楚岫云、郎筠玉、白雪仙、林小群等名旦,文武生有任剑辉(女)、罗品超、吕玉郎、何非凡、新马师曾等,小武有靓少佳、梁荫棠、卢启光,小生有罗家宝等,丑生有文觉非、陆云飞等。

七八十年代新一代的优秀中青年粤剧演员有卢秋萍、林锦屏、倪惠英、丁凡、梁耀安、郭凤女等。

他们都是粤剧艺人中的佼佼者,对粤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优秀的粤剧剧目有《白金龙》、《胡不归》、《姑缘嫂劫》、《情僧偷到潇湘馆》、《昭君出塞》、《秦香莲》、《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等等。

红线女是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舞影歌声、独步一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她从十多岁在澳门首次登台以来,唱红了珠江两岸,唱红了整个岭南,唱红了港澳和东南亚。

1957年以《荔枝颂》一曲荣获匈牙利世界青年联欢节一等奖。

她与马师曾创作了《搜书院》、《关汉卿》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一大批粤剧后起之秀,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

毛泽东主席称她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为振兴粤剧、褒奖粤剧艺人为发扬光大粤剧作的贡献,广州市政府专门为红线女建立了艺术中心。

被誉为粤剧大师艺术殿堂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座落于景色秀丽、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

1998年12月20日落成,用地面积31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0平方米。

它以凝重的建筑艺术与戏剧舞姿之回旋飘忽、音乐曲调之婉转抑扬相映成趣。

整座建筑造型表现了一种婉转回旋的动感,使戏剧艺术与建筑艺术融合贯通。

中心设有观摩大厅、红线女剧目欣赏、学习厅和音像工作室。

大堂上的红石墙镌刻有毛泽东手迹:

“活着,更活着,再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广东省省长卢瑞华的题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粤剧艺术和艺人的高度评价。

2.粤曲(广东曲艺)

粤曲与粤剧一样,是省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

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

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

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

它以省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地区扩及两广。

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

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喉腔。

粤曲从形成、发展到目前已历150多年,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21--1861年的“八音班”时期。

八音班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由七八人至数十人不等,一般为民间喜庆,还神等活动演出,而且经常下乡到小城镇演出。

第二阶段是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

师娘是指失明女艺人,俗称“盲妹”。

她们自幼学艺,以自弹自唱形式或沿街卖唱或应邀登门演唱。

“师娘”正式登台演唱始于广州西关十八甫真光公司游乐场开张之时。

以后逐渐发展到在茶楼酒楼开坛演唱。

在“八音班”和“师娘”时期,粤曲演唱都用“戏棚官话”或“桂林官话”。

第三阶段即1918--1945年粤曲演唱发展到“女伶”时期。

从此粤曲逐渐兴盛,姿容清丽的“开眼女伶”取代了残疾人的盲妹“师娘”。

粤曲艺人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在民间出现了许多自发聚会演唱粤曲,演奏粤乐的“私伙局”。

这个时期女伶把粤剧十大行当的腔口归并为大喉、平喉、子喉三大腔系,请粤乐(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师伴奏、设计唱腔和创作小曲,并引入西洋乐器伴奏,从而大大丰富了粤曲曲牌板式,使唱腔更加优美动听。

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大三元、九如等八家粤曲演唱上座率最高的茶楼歌坛,涌现出诸如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平喉唱家小明星(邓曼薇)、徐柳仙、张月儿等著名粤曲女伶。

到40年代广州西关还出现有“三喉歌后”美誉的何丽芳。

在粤曲鼎盛时期有一大批造诣甚高的粤乐乐师进入曲艺界,他们不但为女伶们伴奏,设计唱腔,而且作曲。

其中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有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等。

粤曲的崛起与兴盛并发展成为屹立于我国曲艺园中的一大曲种,还传播到海外华人社会中,女伶们作出了重大贡献,功绩殊伟。

然而,在旧社会女性艺人多是“红颜薄命”。

平喉唱家小明星就是一个极鲜明的典型例子。

小明星原名邓曼薇,是个孤女,自幼失去双亲。

她11岁拜师叶贻孙学艺,12岁登台演唱,独创一种韵味别致的平喉新腔——星腔,从此以“小明星”艺名,以演唱声情并茂、幽怨凄怆的平喉走红歌坛,独领风骚。

17岁便确立了广州粤曲演唱舞台的台柱地位,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欢迎。

抗日战争时期小明星先后到了香港和澳门演出,她演唱的《痴魂》、《秋坟》等粤曲,使之一举成名,好评如潮,名扬港澳。

那时女伶的收入不高,一般比较清贫,而小明星是红伶,收入相对高一些,然而,爱情生活却很不如意,两次婚变,情绪极其低落。

后来她返回到沦陷的广州,处境更为凄凉,贫病交迫,债务缠身,而茶楼歌坛老板常常逼她带病登坛演唱。

1942年8月一天小明星在长堤先施公司天台音乐茶座抱病演唱《秋坟》时,因劳累过度而吐血倒于台上,香消玉殒,年仅31岁的一代名伶竟成绝唱。

由于清贫且债务缠身,小明星死后连安葬费都没有,最后还是由她的门徒李少芳等人义唱筹款来举办丧事。

                                                                                         

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广义的粤曲,除了粤曲演唱外,还要向大家介绍粤曲另一些曲种。

[木鱼]

粤曲中另一个曲种“木鱼”(又称“木鱼歌”)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

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般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

这段木头叫做“木鱼”。

因此这种演唱形式称作“唱木鱼”,在明代已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清代至民国初年最兴盛。

据史籍载,明代万历年间已出现“木鱼歌”的木刻本。

自明、清至民国初年,木鱼歌书流传于民间多达500种、四五千卷,传唱者数以百万计,其中最著名的《花笺记》于1824、1836年先后被英国学者汤姆斯和德国人辜尔兹译成英文和德文出版。

据说,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花笺记》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大加赞赏,并评价为“一部伟大的诗篇”。

他激动之下,诗兴大发,写下著名诗歌《中德四季与黄昏合咏》十四首。

这是中德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岭南文化在海外传播、交流的一段佳话。

“木鱼歌”作为粤曲中的一个曲种外国人翻译出版,流行海外并得到大诗人的赞赏,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法、日、俄、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都在竞相收集、整理被称作“艺术化石”的“木鱼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据报刊报道,不久前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台山木鱼歌手”竟在白宫获得《美国国家传统奖》。

“木鱼书”这一中国岭南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曲艺品种,木鱼声声,花开花落,经历了五六百年之后,正处于濒临消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外国学者如此热衷于“木鱼书”的研究,外国歌者获(中国)传统奖,而在国内的整理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

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讽刺。

下面再介绍几种粤曲的曲种。

[龙舟]

又称为龙舟歌,是粤曲的另一曲种,清末民初广泛流传于民间。

辛亥革命时期广东革命党人常以“龙舟歌”这种艺术形式宣传革命,被称为“政治龙舟”。

民间艺术则发挥其即兴创作的才能,以社会新闻为内容随编随唱。

[南音]

是粤曲中的一个曲种,也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它还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

这曲种历史更加悠久,早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便已形成,一直流行至民国时期。

由于它的音乐性较之木鱼、龙舟更强,故为许多民间艺人在舞台上演唱,南音曲调被艺人们转化为粤剧和粤曲演唱的曲牌。

南音的著名曲牌《客途秋恨》一直传唱至今,数百年长唱不衰。

[粤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粤曲另一曲种的“粤讴”。

所谓“粤讴”,是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改变其腔调创造出来的曲种。

这是岭南名士冯询、招子庸于清嘉庆年间创作的。

1828年招子庸编著的《粤讴》一书在岭南影响较大,流传最广。

该书于1904年被英国人克里门蒂(又译作金文泰)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的书名介绍到欧洲。

“粤讴”初期一般为女伶、歌妓演唱,后逐渐以通俗文学形式流传于社会。

辛亥革命时期岭南革命党人把“粤讴”作为鼓吹革命的宣传形式,在书报上刊登反帝反封建内容的粤讴作品。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港大罢工期间,“粤讴”也发挥过很强的战斗作用。

3.粤乐(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与粤剧一样,也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岭南文化奇葩。

19世纪中晚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逐渐孕育和形成了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

它具有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特点,以及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广东音乐这一乐种一开始形成,立即便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起来。

广东音乐早期以琵琶或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箫、筝、柳胡、二胡、三弦等。

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三种基本乐器组合,一是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的“三架头”硬弓组合;二是以唢呐为主奏配以打击乐器;三是洞箫、椰胡、琵琶(秦琴)的组合。

到上世纪20年代作曲家们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创出粤胡(又称高胡),改良扬琴,加入琵琶(或秦琴),形成软弓“三架头”组合。

到上世纪20~40年代,广东音乐的作曲家们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它、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因此说广东音乐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

百多年来,广东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

19世纪中晚期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期,出现了何博众、严老烈等著名作曲家、演奏家。

著名作品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连环扣》、《旱天雷》等。

这些作品在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标志着这一曲种的形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飞速发展,广为传播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涌现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及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四大天王”,还有丘鹤俦、易剑泉、陈德钜、陈文达等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家。

创作出《赛龙夺锦》、《娱乐升平》、《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柳浪闻莺》、《凯旋》、《惊涛》等数百首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灌成唱片,在电台、码头、车站以及火车、轮船上播出。

那时广州民间有数十个业余乐社(或称私伙局),在上海、天津、香港、澳门乃至东西亚、美洲的华人聚居地也有广东音乐乐社。

据不完全统计,在数百首广东音乐中,至少有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外,可见其影响之广阔和深远,故世称“凡有华人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音乐又迎来了艳阳的春天,涌现出一批如刘天一、陈卓莹、易剑泉、陈德钜、黄锦培、余其伟等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1953年成立了以刘天一、陈卓莹、易剑泉、黄锦培等广东音乐名家为主的广东音乐研究组。

于1956年又在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音乐史上首个专业乐团——广东民间音乐团。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们代表祖国分别到过前苏联、东欧、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使广东音乐这朵岭南文化的奇葩远播芳馨,为祖国赢得荣誉。

广东音乐萌芽于明末清初,形成于19世纪晚期,成熟和发展于20世纪。

数百年悠长的岁月里,广东一代代至情至性的音乐人,把他们的爱与恨、喜与悲、乐与苦凝结成一个个音符,一首首乐曲。

他们以敏感的心灵与灵巧的手,再加上一些现代技巧,将心海的激情挥洒自如,淋漓尽致,达到了“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崇高境界。

4.广州杂技

杂技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索以及各种民间杂耍等,通常也把戏法、魔术、马戏、驯兽等包含在内。

它的共同特点是以健美有力的形体动作和灵巧迅速的手法表演各种难度很高的技术,表现人类的智慧、勇敢和坚强毅力。

我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萌芽,至汉汉代已初步形成。

其后历代经艺人们的不断丰富、创造,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更为蓬勃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俗风格。

  广州的杂技源自中原地区。

据史籍记载,广州在宋代开始已出现来自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民间杂技表演,明清更为繁盛。

但开辟岭南现代杂技艺术先河的是顺德人翁达德。

他在上海学习南派魔术,1930年回广州创办“民众幻术研究社”,传播和研究魔术,举办小型演出。

1946年研究社发展扩大为“春雷大魔术团”,正式在广州演出。

这是广州本地最早的以魔术为主的杂技团。

 民国时期,广州的杂技演出,主要是来自广西、河北、山东、上海以及广东省内的家庭式杂技班。

那时在广州的街头、空地有众多的杂技演出。

在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的天台游乐场也有颇为频繁的演出。

40~50年代,广州文化公园曾是杂技演出的主要场所。

这些杂技班、团对广州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广州现代杂技艺术在建国后获得蓬勃发展。

1956年,广东省文化局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全省首届民间职业杂技魔术会演。

参加演出的有来自广州和省内各地的15个民营杂技团队,这是广州规模空前的杂技演出活动。

1958年由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局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杂技艺人组建了国营广州杂技团。

同期中南军区政治部杂技团(后改名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在广州成立。

这样,广州有了两个有一定规模、水平较高的杂技艺术团体。

两个杂技团的建立,使广州杂技艺术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项目。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杂技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

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又培养出一大批新生代杂技演员,创造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项目。

两个杂技团的艺术革新成绩斐然,高难度高水平项目层出不穷,形成了以轻柔俏丽、精巧善变为特征的具有广州岭南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国内外杂技艺术比赛中屡获殊荣。

1981年广州杂技团参加法国举办的第五届“明日”国际杂技比赛,参赛项目《滚杯》、《顶碗》分别获得个人和集体头名金奖。

战士杂技团参加4次国际赛事,先后获得7项金奖和1个奖杯。

广州两个杂技团双双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杂技团,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通过对传统节目的改革、创新和演出实践,已形成轻柔俏丽、精巧善变的岭南杂技艺术风格。

其中最典型的节目有《顶碗》、《滚杯》、《钻地圈》、《抖空行》、《双爬竿》、《民间戏法》、《中国大型魔术》等。

  《顶碗》先后进行过5次突破创新。

从首创的“脚底顶碗”到“双卡脖顶碗过梯”、“对手顶碗”、“单手顶举单手顶碗下腰三起三落”一系列高难技巧,再次领先于全国同类项目。

  《滚杯》是一个以口叼、头顶、手和脚同时托起6层共72只杯的玻璃杯塔的滚杯技艺。

演员在直径仅1米 多的翠绿色圆台上,轻柔翻滚,特技造型,加上盛水玻璃杯鲜亮的色调、演员的服饰、舞台灯光和广东音乐的烘托,展现了南国秀丽风光的意境,被誉为“超级柔功“及”一支晶莹多姿、神奇美妙的红珊瑚”。

  《钻地圈》、《抖空竹》是精巧善变的代表作,表现在对技巧的科学组合、衬托与完美的配合上。

经革新的《钻地圈》,摒弃了传统的低钻圈,向钻高圈的方向创新,拓展了表演空间。

在突破了各式高难度跟头翻越4圈后,创造了2.46米高钻5圈的新记录。

被载入美国《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

演员严志诚被誉为“世界上弹跳最高的人”。

   《抖空竹》本是一种平淡无奇的表演项目,但经过精心编排,将小舞步、转身、大跳等舞蹈技巧与抖、扔空竹融为一体,把这个来自北方的节目演变为充满岭南情调的技巧。

 《双排椅》和《双爬竿》、《双蹬椅》分别是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创新的大型群体节目。

都是从单排椅、单爬竿、单蹬椅发展而来的。

不仅丰富了表演形式,还对技巧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中国大型魔术》是广州杂技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新的,以现代技术与舞蹈形体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拓新大型魔术,为曾一度低沉的中国魔术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民间戏法》保留了岭南古色古香的艺术传统,又以中国戏法的独特形式,变幻出南国都市异彩纷呈、五光十色的景象。

  广州的杂技艺术家们经数十年的艰苦训练,锐意创新,创作和演出了大批优秀节目。

从1952年~2002年先后参加广东省、中南地区、全军、全国的会演比赛和国际大赛数十次,有近200个节目获奖。

  近年来,广州杂技团和战士杂技团又先后创作出许多优秀节目,演出《南国粤韵》、《金星荟萃》、《紫禁光华》和《现在梦幻时——聊斋》等大型主题晚会,得到很高的评价,深受国内外观众的热情欢迎。

其中《南国粤韵》应邀赴德国、泰国、法国、葡萄牙等国演出数百场,观众近百万人次。

《紫禁光华》在香港海洋公园连续上演18个月。

《金木水火土》先后在澳大利亚、中南美洲演出,效益颇丰。

多年来,广州杂技团先后到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访问演出,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给外国观众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一片赞扬,为中国、为广州赢得了荣誉。

5.粤语(广州话)

外省人到广东旅游,听广州人说话,觉得像听外语一样。

这不奇怪,因为广州话这种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太大了。

在大街小巷,你可能不知道广州人说什么,想学更难。

粤语虽然不易听懂,也比较难学,但却是广东大部分人说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而且广州地理上得天独厚,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有对外开放贸易之利,加之港澳地区大部分人讲广州话,华人中也不少是讲广州话的。

因此近几年来内地各省南下搞贸易和从商的人士,或来粤工作的人士,或海外到广州投资的客商,都想学点广州话,以方便和操广州话的人士打交道。

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股学广州话的热潮,有的企业单位招工,还以会广州话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

的确,广州话有着其它不可比拟的优点,它比普通话还古老,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成分,习惯单音词。

下面就是简单的几例:

尾巴—尾;知道—知;脑袋—头;等等。

大家知道岭南文化具有恤衫;客车—巴士;等等,这是普通话和别的方言所没有的。

此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独特的地方。

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称白话。

粤语是中国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