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3677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docx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

浅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历来为教育家、学者、教师所关注。

陶行知先生就认为: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新课改的热点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何谓“自主学习”,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一般说来,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第二,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第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

比如说,进度快不快?

效果好不好?

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会产生片面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要老师指导的自己学习,课堂上为了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不敢说话,不管教什么内容,不管是什么教学对象,教师都很少给学生提示和指导,甚至于不提示和指导,都要求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自己去发现特征和规律、自己去探索方法,致使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用情景激趣、故事激趣、直观激趣、游戏激趣、操作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

其中直观激趣是最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中好奇转化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课堂中来。

第三,要以教师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

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

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

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

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学习材料,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学习材料包括课内外两个方面。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教材。

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组织得系统、严密、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而且使所教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弛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表现为集中注意力。

对小学生来说,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比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动态的新奇的事物比静止的常见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

所以有形的教具要比无形的抽象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

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往往能使心情感到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样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数学学习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一)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

“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尽的事务。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对于那些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做到不轻易否定,而是能够抓住其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深入的讨论,发扬民主教学,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

例如在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一课教学中,在出示情境“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之后,先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所有信息,然后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就可以了”,进而列出算式“12×10”。

下面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动性,努力思考积极探索口算“12×10”的方法:

学生甲:

因为12×1=12,所以12×10=120;

学生乙:

12个十是就120;

学生丙:

‥‥‥

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学生丁的手一直在犹豫不决,在举和不举之间徘徊着,我的脑中飞快的转动着:

丁在班上是属于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话语很少,成绩也是中等偏下。

今天他举了手,说明他也是动脑思考并渴望发言,那就让他来试试,想到这,我就微笑了喊了丁,让我们大家来听听他的意见。

他红着脸站起来,但没敢马上说,我知道他还是有点怕,“丁同学,勇敢些,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说得很好的。

“我是这么想的:

我们知道10×10=100,10×2=24,所以12×10=100+24=124‥‥‥”话音为落,我就鼓起了掌,接着大家的掌声都想了,都在向丁同学表示祝贺;而此时的他,脸上充满笑容,那是胜利者的姿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也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作出适应的评价。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课堂提问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生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要让学生明白:

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

(二)优化教育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比如通过

(1)期望激励:

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

在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时,老师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

(2)表扬激励: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

(3)反馈激励: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学习成绩,及时反馈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反馈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4)成功激励:

我们运用分层教学,并且努力创造各种机会,例如开展“口算王”、“谁的进步最大”评比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分析学生的失败时,可以结合成功的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寻找获取成功的对策,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

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案例:

《容积单位》的教学

学具:

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

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

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

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

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

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毫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

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1000毫升的关系。

生:

我知道,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

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1、提供操作的机会。

古人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2、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

”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此,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

3、自主选择学习空间。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之一。

同时,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述实践与思考,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采取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利用集体力量解决初学阶段的疑难点。

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先汇报各自的情况,交流学习的心得,再就提出的问题全组合作探究、分析、展开议论或讨论,共同进行解答,形成统一正确的答案。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收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

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要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

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从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

学生之间建立的组合关系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我相信,只要老师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将得到不同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