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4242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滑坡监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滑坡监测方案.docx

《滑坡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监测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滑坡监测方案.docx

滑坡监测方案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什德中快速路德阳-中江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为什邡经德阳至中江干线公路工程德阳至中江段,本项目既是德阳主城区与中江县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又是德阳全市域范围内的一条东西走廊主通道,是德阳市“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的横向骨架。

本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5.5米。

主线起于金沙江东路终点德阳海关大楼附近,穿过齐家堰隧道后朝和新镇方向布线,与和新镇北侧通过后继续向东,过集凤镇双桥村,在隆兴场西侧飞马村附近与规划的成都市第三绕城高速隆兴互通设置双喇叭互通连接,后上跨人民渠,上跨三绕高速,向中江县城方网延伸。

止于中江县二环路继光大道路口,与规划的继光大道西段对接。

本监测方案为监测线路主线K14+680-K14+741段路基右侧一滑坡体。

2.目的与任务

a)目的:

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野外滑坡、崩塌现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连续或定期重复的测量工作,准确测定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或空间三维相对位移值,经合理的数据处理提供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及滑带相对位移等动态数据,为掌握滑坡变形规律、险情预报、灾害防治、治理,达到治工程效果的检验目的;确保滑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保障滑坡体治理竣工后安全。

b)任务:

1)对滑坡体进行地表(包括构筑物顶部)的位移与沉降监。

2)通过监测数据获得滑坡局部和整体变形及变形趋势,检验滑坡稳定状况。

3)与气候、地下水位变化相联系,分析滑坡、危岩变形与之的相关性规律。

4)在治理工程期间监测滑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确保施工安全。

5)提供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报告,以及必要时的预警报告。

3.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a)《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b)《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c)《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d)《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e)《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4.变形滑坡体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

4.1监测内容

此次滑坡动态监测包括地表位移监测,沉降监测。

4.2监测方法

a)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

b)垂直位移采用全站仪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4.3监测周期

本监测工作从2020.1.1日开始,至滑坡治理结束。

4.4监测频率

水平位移变形观测、垂直位移变形观测:

每月观测一次,遇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如大雨后、绵雨期、自然条件急剧变化情况下)或平常发现山体有异常变化亦应增加观测次数

4.5监测的等级

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划分的三级精度执行(即:

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m。

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按二级精度执行(即:

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mm)。

4.6布设监测工作量

共布设平面、沉降位移观测点11个,工作基点3个。

(详见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5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5.1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实施

5.1.1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在稳定处布设控制点、工作基点,具体布设是:

在滑坡内布设一条横向变形观测线,共布有11个监测点。

地形稳固处布设3工作基点。

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5.1.2基准网、监测网的实施

a)选点:

点位选在稳固、能较长期保存不受干扰不易被自然条件所损坏之处。

根据图上设计的点位附近(在满足上述条件情况,最好选在设计位置)。

b)标石埋设:

各平面、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的埋设方法及标石、标志规格须按规范要求作业,埋设要稳固。

5.2监测基准网施测

观测使用II级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mm+2ppm.D),测前对仪器必须经专业场地检验,符合要求方可提交使用。

观测需待所有埋设的水泥桩稳固后才能进行作业。

否则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变形点观测质量。

平面观测按规范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观测资料经检查,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计算前应对高差作尺长改正和正高改正)平面及高程成果资料需要经专职人员检查验收后,方可提交使用。

5.3变形观测点施测

使用经鉴定后的全站仪(精度与导线仪器同),以极坐标法进行作业。

在基准点上或工作基点上设置仪器对各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距离、垂直角均单程施测四测回。

测距要求:

一测回读数较差≤3mm、单程测回较差≤4mm,垂直角互差及指标差之差不大于15″。

每测站测定一次气象元素(要求与导线施测同)测距应经加、乘常数改正后,用经两差改正后的垂直角进行倾斜改正后的距离参与计算)。

观测成果经检查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高差应加入尺长、正高改正后)进行计算。

以上基准点、观测点及各项计算数据取值0.1m,最后成果取1mm。

6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6.1监测数据的整理

每次监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计算。

在对观测数据整理时,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观测值为初始值,以后的每次观测值对初始值及上次观测值之差,求得观测点从开始监测至此次监测期间内总的变形量和观测点每次的变形量。

6.2监测数据的分析及上报

根据整理后的观测数据,以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值之差与最大误差(取中误差的两倍)进行比较,如观测值之差小于最大误差则可认为观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

但要注意,即使每相邻周期观测值之差很小,当利用回归方程发现有异常观测值和呈现一定趋势时,也应视观测点有变形。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工作报告,报告中要以文字和数据通报监测情况,也可建议下期的工作安排。

监测系统的监测基准点及监测网零周期结束后待成果资料整理齐全上交主管部门审核时提一份书面报告。

如遇特殊情况应随时报告。

6.3险情预警标准

在每次监测结束对观测点进行数据整理计算中,当监测期间内总的变形量和阶段突变量发展到一定数值时,应及时向监理、和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进行上报。

其累计总变形量和阶段突变量的标准可初定如下:

在监测过程中,当发现滑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500mm时,将向施工人员提出监测预警预报;而当在一段时间中,滑坡的变形突然加剧,滑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200mm时,必须立即上报监理及建设方并向施工人员提出紧急预警预报。

7.人员与设备组织

监测组设观测员1人,记录员1人,辅助人员3人,合计5人;徕卡TS06全站仪(2″)1台。

8.提交成果资料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a)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b)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c)仪器检查资料。

d)观测记录。

e)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9.质量保证和控制

9.1最大限度减小测量误差

观测仪器均采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观测人员由具备有丰富施工经验、观测经验及有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每次测量、看镜、记录、计算从头至尾均由固定人员完成,避免了由于人员更换造成的测量误差。

9.2观测点的保护

对所有的观测点都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标注醒目标记,对地面观测点用水泥砌砖及铁板封盖。

9.3质量保证

(1)在路基填筑观测工程中严格遵守设计文件的要求,确保质量。

(2)派熟悉仪器使用方法和性能的测试人员进场,并严格按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进场前做好仪器设备的标定工作,各观测项目在路基填筑前应测得初始值,且初始值的测试不得少于两次。

(4)测点的埋设应达至要求的质量,并做到位置准确,安全稳固。

(5)观测人员必须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测试完毕后应签字备查。

(6)观测数据应及时校核,如有异常应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7)观测数据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后方可上报。

(8)雨季是地下工程施工的不利季节,地下渗水比较严重,因此雨季在保证正常观测频率的情况下,应加强一些薄弱环节和主要管线和建筑物等项目的观测频率。

同时应根据观测结果,加强一些不利区域的观测,以保证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10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服从安全教育、安全防范、安全措施、安全保护等方面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文明施工,做到“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10.1对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经常进行施工安全教育,选派专职安全员专门负责安全工作;

10.2特殊工种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上岗前不喝酒,进入施工现场穿戴必须符合安全要求,认真做好安全防范;

10.3夜间施工必须保持照明充足,电路按有关规定设置,电器设备运行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同时注意用电安全;

10.4观测现场设警戒线,非作业人员严禁入内;

10.5观测人员必须保证人身及观测仪器安全;

10.6遵守习水市环保、绿化、卫生、治安、市政等有关方面的规定,不对施工现场周边产生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