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4267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育学及其功能

选择填空

教育的基本形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论语》。

乐正克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论》、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他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教育派的代表,是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

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

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实验基本特征:

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有重复操作

名词解释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中渐次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观察法:

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

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预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解答论述

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以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选择填空

教育起源论:

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奴隶社会。

现代教育的实质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它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

班级授课制首先于16世纪的欧洲,由夸美纽斯提出。

中国最早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使用。

邓小平于1983年向全国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

解答论述

现代教育的一般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育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创设了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5、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6、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广泛的宗教教育在学校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8、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教育的本质

选择填空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有意识的加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的客体。

名词解释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是教育的特征,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把握教育本质的一个基础。

把握了教育的特点,也就把握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答论述

教育的质的特征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

选择填空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由其社会作用所决定。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奖励模范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唐代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在:

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古代教育家杨雄说:

“师者,人之模仿也。

身心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进修提高即教师的继续教育。

教师进修提高的主要层次与要求,可区分为教师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培训等。

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教师的进修提高要以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

教师进修提高是教师享有的义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

名词解释

角色:

是个人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解答论述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

简述教师的任务。

(一)教师必须搞好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教师要关心学生健康

论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思想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体现在哪里?

(一)传道者的角色

(二)职能开发者的角色

(三)管理者的角色

(四)榜样角色

(五)父母或监护人角色

(六)朋友的角色

(七)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示范性

(四)长期性

论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

二、职业道德素质

三、科学文化素质

(一)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二)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四)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

四、教育理论素质

五、教育能力素质

(一)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组织管理能力

(五)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六、身体心理素质

简述教师进修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二)文化科学知识的充实与更新

(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武装

(四)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

简述教师进修提高的具体方式。

(一)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二)参加函授、刊授、电视大学课程学习

(三)脱产学习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史

选择填空

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

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体系,他的实验心理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心理实验形式:

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目前最常用的是心理现象量化的调查,即问卷调查

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形成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和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

客观性原则:

即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而不是凭主观臆测加以歪曲。

系统性原则: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其组成部分或因素依照其内在关系构成的一种系统。

观察法:

是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自然实验:

是指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既排除了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性,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

问卷调查:

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代表性的、要求被试回答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征。

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学、环境这三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动力系统。

简答论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即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印证与发展科学的哲学观。

2.应用任务,即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发展自身。

四、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

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学习、教育与发展

选择填空

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放射学说的核心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维特海默,考夫卡与苛勒。

认知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以及认知建构理论等。

联结主义者认为,学习即建立外显的刺激(S)与外显的反应(R)之间的联结,且S—R联结是直接的。

学习所建立的联结应该是S—O——R,其中O即中介变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

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关键年龄”一般在四年级左右(10岁~11岁)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从小学儿童品德的整体发展来看,转折期大约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能够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人类的学习主要以语言为中介。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性。

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名词解释

学习:

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变现出来。

接受学习:

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

指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意义学习:

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

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技能的学习: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行为规范的学习:

即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反射:

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试误:

又称尝试错误,即学习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

顿悟:

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强化:

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核心。

潜伏学习:

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个体将已产生的学习潜伏于记忆中,当强化出现时,才通过外在的操作表现出来。

身心发展:

即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身体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或到死亡)的心理变化,是个体不断获得正常社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的要求引起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即心理发展的动力。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在独立活动中所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发展性教学:

即教学不仅要依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预见到其今后的心理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头,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认知结构:

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简答题

1、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2、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过程简述如下: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得到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

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存储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桑代克的连结学习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

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第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律。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2)学习包含的过程:

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4)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认知建构理论

(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3、心理发展的个别发展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岁~2岁)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选择填空

概念和表象是知识的基本单元。

概念是用词和词组来表示的。

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

概念的一般属性为可学性、可用性、明晰性、一般性和动力性。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的条件:

抽象化阶段、类比阶段、辨别。

布鲁纳等人提出“假设考验说”。

四种假设考验的策略:

同时性扫描策略、继时性扫描策略、保时性聚焦策略、博奕性聚焦策略

奥苏泊尔认为,概念同化是在校学习的儿童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

接受学习是小学生概念同化的过程。

奥苏泊尔同化模式:

类属性同化、总括性同化、并列结合性同化

概念学习发展水平:

具体水平学习、认同水平学习、分类水平学习、规范水平学习

规则是用言语命题(或句子)来表达的。

规则的功能包括:

一是能使学生形成认知策略,二是调节行为。

规则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发现事物意义、关系和规律的学习。

规则发现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概念。

意义学习包括代表性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两类,即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认知技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的认知技能,另一种是一般认知技能,具有概括性和通用性。

动作技能可以根据动作技能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性的动作技能和开放性的动作技能。

“产生式”是产生式系统的基本单元,也被认为是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

认知技能的学习方法主要介绍从范例中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和学习策略选择。

从范例中学习是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

策略主要有:

目标递归策略、模式策略、知觉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是动作,简单的动作技能单元就是一个“S——R”即“刺激——反应”。

动作技能由动作系统组成的,它一般包括三部分:

一是动作程序控制;二是知觉反应线索;三是肌肉运动反应。

动作技能的学习形式是练习。

一般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刺激的信息以感觉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视觉和听觉都是以映像形式储存的,又称“映象记忆”。

在短时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

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实质上就是感觉信息的瞬间储存。

视觉映像一般在1秒内。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容量单位是组块。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的强化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是以意义编码形式储存。

长时记忆按储存的信息类型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遗忘理论有:

衰退理论、干扰理论、线索——依存遗忘理论、动机遗忘理论

过度学习能达到学习量的1.5倍为最好。

记忆策略:

复习、积极的遗忘、过度学习、精细加工

名词解释

概念:

对多个事物或属性共同的关键属性的概括

规则:

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这里讲的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特征的观念。

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

概念形成:

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

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或体现在上下文中)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或二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学习:

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认知技能:

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又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

动作技能:

是动作性的,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熟练的肌肉动作,又称动作技能。

技巧:

是技能高度熟练、高度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