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谷雨养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4557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节气谷雨养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节气谷雨养生.docx

24节气谷雨养生

24节气谷雨养生

24节气谷雨养生

【篇一: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疗科秦华主任医师

祖国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天人相应”,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养生保健方面必须遵循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主动调节自己的衣食起居,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其中每个季节又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不同的气候特点,相应的养生重点也有不同。

立春

每年的2月4或5日;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24节气之首;立:

建立、开始之意,表示冬季结束,春季由此开始。

春季的气候特点是:

气温逐渐回暖,但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更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等异常天气,若骤减衣被,可能感受病邪而致病,故春天宜“捂”。

起居上:

晚睡早起,舒展形体,增加户

外活动,踏青,野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万物复苏的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春季对应人体的肝脏,养生保健要以保肝护肝为第一要务;保肝的三个要点是:

保证睡眠;调畅情绪;注意饮食。

1.保证睡眠:

从晚上11点至夜里的3点对应着人体的胆经和肝经,这段时间的睡眠对保肝护胆非常重要。

中医有“肝藏血”、“卧则血归于肝”之说,认为肝脏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夜里回到肝脏的血流量是白天工作时的5倍,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养肝护肝,也有利于肝脏发挥其各项功能尤其是解毒功能。

2.调畅情绪:

肝属木,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应戒怒恚或抑郁,保持情绪舒畅,以免肝气郁结或化火,影响健康。

3.饮食宜忌:

减酸增甘:

酸味入肝,其性收敛,不利于肝气的升发和疏泄;甘味入脾,能健脾益胃;“见肝之病,当知传脾”,肝和脾关系密

切,互相影响,需同步调理。

注意清泄肝火:

多食各种绿叶蔬菜,尤其是荠菜、薄荷和豆苗等;菊花、玫瑰花、决明子、三七花等可代茶饮;佛手能疏肝理气、化痰清热,毒副作用小,可常服;

忌食发物:

有动风、助火、生痰作用的食物:

鱼、虾、蟹、牛羊肉、鸭肉、香椿、芫荽、豆豉、腐乳等。

少喝酒:

酒精里的乙醇是在肝脏进行代谢的,一般人的肝脏24小时只能分解50毫升的酒精,相当于2两白酒,所以长期嗜酒会加重肝脏负担,进而严重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等严重后果,所以只宜少量饮用低度红葡萄酒(10~30毫升),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护心血管有一定益处。

雨水

每年的2月19或20日,第二个节气;此时自然界特点是:

天渐回暖,开始降雨,万物萌芽生长。

春季的主要病邪是风邪,“风为百病之

长”,寒、热等病邪往往借助于风邪侵入人体;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做到“避风如避剑”;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醒我们: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惊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第三个节气;正值九九艳阳之际,春光融融,气温回升最快,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结束冬眠。

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仍要注意气温的冷暖变化,尤其是“倒春寒”之类的异常天气。

春分

每年的3月19~22日左右,第四个节气。

“春分”有两方面的含义:

1.昼夜均分,各12小时,自此之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2.平分春季,位于春季之中,之后气温继续回升。

这是一个“阴阳均而寒暑平”的时候,我们养生的重点也要从以下三方面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起居有节:

晚睡早起,增加户外活动;饮食合理:

清泄肝火,忌发物,少饮酒;情绪平稳:

戒怒恚或抑郁,心情舒畅,乐观向上。

清明

每年的4月4或5日,第五个节气。

此时气温渐高,降雨增多,天气清朗,四野明净,生机勃勃;

清明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

多安排祭祀和扫墓,表达对故人的尊敬和怀念;同时也可春游踏青,融入明媚春光,强身健体,心旷神怡。

谷雨

每年的4月20日前后,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其实就是雨生百谷之意:

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

“清明无雪,谷雨无霜”:

谷雨之后寒流出现的可能大为减少,气候温暖且衡定;

小土黄:

清明的最后三天加上谷雨的15天共18天。

此时空气中湿度逐渐增加:

【篇二:

24节气养生知识】

24节气养生知识

立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有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

“肝主春,?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春分

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

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

“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清明时节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白菜、萝卜等也适宜多吃。

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谷雨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饮食应注意考虑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5个方面。

谷雨前后还适宜食用一些能够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多吃一些含b族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人们往往喜爱用冷饮消暑降温,但冷饮过量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

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当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还可以常饮些生脉饮以益气生津。

芒种

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夏季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小暑

大暑

大暑期间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茄子和南瓜等当季蔬菜。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

这时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

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

多吃淮山一类益气养阴的食品,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感到精力旺盛。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处暑

白露

白露是24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在白露一节气中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白露节气时要预防秋燥,饮食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

辛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正当时。

不过,要特别注意,白露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秋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寒露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

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

这时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芥菜。

霜降之时,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立冬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宜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和薯类,谷类食物不能减少。

冬要温补:

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

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小雪

【篇三: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

古人说: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

因此,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

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的活学活用。

按天文星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开始。

但按气候来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是人体感觉的四季开始。

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秋分而天气渐凉,等等。

但中医之理,上合天地,下应之于人。

中医治病及养生保健亦皆从天地之道而来。

故善学医者当按天文星象来区分四时,以天文星象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简而言之,善医者,当察天文而临证,是为良医。

以下分别论述二十四节气的养生细则。

立春

大寒之后,渐至立春,三九四九一过,南方天气渐渐变暖。

我在小区里见到不少喜欢漂亮的女人已经穿上了短衣长裙,的确摇姿惹眼,但却不合于养生之道。

俗语:

春捂秋冻,到老不病。

又说:

且冬寒之后,至立春而渐转为温。

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至立春开始渐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为温。

至冬至开始,地下封藏的阳气开始萌动,经历小寒与大寒两个节气,至立春而热气开始升达于地面。

冬至阳气初动,而仍属沉伏状态,属寒水之性,至大寒才开始升动,方称为风木之气。

立春养生之法,重在顺应木气升发,以养木为根本。

木性升发,喜散恶收,喜动恶静,喜阳恶阴。

因此,当吃些辛散之食物,如葱姜蒜之类,而少吃太多酸咸。

阳气升发,人气亦应之,当于晴好天气适当运动。

走出户外,多晒晒太阳,让身体感受一下阳气的信息。

适当伸展肢体,肝主筋,春天是养筋的好时节。

2013年初又逢甲流。

此时正小寒之后,节令近于立春,将交木气,天地之间阳气已经开始泄动,人亦应之。

若中虚之人,阳气易耗。

阳泄过极则木火升浮,内则阴不守阳而见正虚诸症,外则阳气浮散而见高烧、胸痛之状。

此时不能见症治症,当补中气、敛木火、涩精生津。

乌梅白糖汤可服:

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雨水

地面以上属阳,地面以下属阴。

大寒节气属天地之间阴极之时,天地继续变动,气机转化,自太阳寒水一变而为厥阴风木,至立春而木气渐升,天地之间大气渐温,地下水中所封藏去年秋天沉降下来的阳热之气动而上升。

此时阳热与寒水相合,是谓木气。

木气为一年之阳根,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阴浊被阳根气化,化而为雨,是为雨水。

简而言之,地之阳气上升,与天之阴相交,化而为雨;雨水随天之阴下降,与地之阳相交,化而为气。

气再升而交阴,阴再降而化气,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万物生命皆在阴阳升降中转换,称为气化。

雨水时节,阳气上升,阳根即易动摇。

在人则小儿得木气最旺,亦最易伤损阳根。

因此,此时小儿易多见虚证。

特别是若感冒风寒而发烧、咳嗽,需在解表的同时重视扶助中阳,兼以酸收。

所以说,雨水养生,需养木气之敛。

勿过于动摇木气,勿过食辛辣温窜之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丁香等温热调料。

惊蛰

自大寒开始,去年秋天敛藏于地下的阳气渐动而开始上升,阳升则阴退,如此状态是为木气。

立春而木气渐升,雨水而木气渐旺,至惊蛰而木气旺极,直冲于天,与退至天顶的群阴相撞而惊雷阵阵,阳气升腾而阴将退尽,天地之间霍然一片清阳之气。

此时,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是谓惊蛰。

因此,惊蛰预示着木气升极而将浮,至春分则木气化为火气。

一般来说,按天地规律去做即是最好的养生。

但如果天地之间木气过于泄动,亦能伤损人体阳气。

以惊蛰为例,需收敛木气,以防木气过升过浮。

木气过升,雷声阵阵,则人体阳气惊动而上浮,易出现头晕、痘痘、口腔溃疡、咽干痛之类不适,当用酸甘养阴法敛之,效果极好。

可用乌梅白糖汤,或者乌梅固本汤治之。

乌梅固本汤:

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

此方最敛木气之过旺,春天突然天气变热时可经常服用,能预防温热疾病的发生。

自大寒至春分,天地之间木气主时。

何谓木?

木者,天地之间阳气处于升发状态是也。

其余火土金水亦表示天地阳气其他四种不同状态。

如此理解五行,方能入得其门。

春分,春半也,阴阳相半,昼夜等长。

春属木,表现为阳气升发状态。

冬至而一阳初动,立春而阳气自地下始升,至春分而阳气升发于地面。

此时阳升之力与阴退之力均衡,但阳升占上风,因此天地之间渐暖渐温。

宜顺阳气而早起,心态当积极向上。

饮食当温,忌寒凉,以养天地升发之阳气。

此之谓“春夏养阳”。

再者,地面以下的阳气因升浮而减少,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需重视补益中阳。

春分时节,天气稍热,若不注意而感冒风寒,则易出现发烧、咳嗽、头痛、鼻塞诸症。

特别是因天气突然变热,不少人贪热少衣而极易感冒风寒。

再者,春分之后,木火上浮,与天地之间热气相合而上灼于肺,易患咳嗽、咽喉干痛。

若证属此,都可用葛根汤合栀子豉汤调治。

其方:

葛根30克,麻黄1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炙甘草10克,栀子10克,淡豆豉30克。

水煎服,日一剂。

小儿用量可减半。

按二十四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则春分到小满为二之气。

一般每年至3月20日前后春分开始,天地六气由厥阴风木变成少阴君火,即阳气由升发转变为上浮,此时“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同时加强,地面以上热气流行,万物生机勃勃,故称为少阴。

少阴主时,主升发,群阴渐退而阳气升浮于天地之间。

若阳气过于开泄升发则需适当酸以敛之,以使升发有度。

《内经》提出“君火以明”,其德为显,其应之于脏则在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神明亮则五脏六腑皆得安定。

对人来说,君火执时,人感其气,则心阴易伤而心火易浮,易出现体内阳气过升过散现象,表现为胸胁烦满、失眠多梦、心慌心悸、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故需调之养之,适当敛之,使阳气升发有度,勿过开泄,如此即是顺应四时变化。

可考虑用以下汤方:

泻心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黄连阿胶汤、黄连解毒汤等,随证选用,当有良效。

清明

木气上升,自地下阴位升出地面,渐而上浮,此时天地之间的大气由温变热。

厥阴风木一变为少阴君火。

厥阴风木上升之气即是太阳寒水中所藏的去年秋天下降的暑火,此火为天之阳气,收敛于地下,再由地下上升至地上。

阳热初升于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

经春分之后,再升于地面以上的天空,则阳光升腾,照临大地,光亮四达,清明一片,故称为清明。

此火又称为君火,君火以明为德。

谷雨

阳气上浮,热达寒空。

水气蒸腾,降而为雨,是为雨水。

正种谷时节,故称为谷雨。

清明与谷雨时节,阳热升腾于地面以上甚多,地下阳根则渐少。

因此,若外感邪气而出现发热、咳嗽诸症,需考虑其病因多由浮火灼金所致。

火浮于上,而中阳不足,最需温补阳气。

春夏养阳,即是这个道理。

谷雨时节,受天地气机影响,人体木火招摇于上,而中阳最易亏虚。

有些人开始出现白天易于困倦乏力,晚上又失眠烦躁之象,皆缘由此。

治法有二,一则酸敛木火,二则兼扶中阳。

可用灸法,当灸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诸穴,尽量少灸上焦诸穴,以免引动阳气。

此时最忌过食寒凉,一旺内阳被损,易致诸病缠绵。

立夏

去年秋天开始敛藏于地下的阳气自立春开始向上升发,至春分而达于地面,至清明、谷雨而升于地面之上,至立夏开始阳浮于天。

地面以下所封藏的阳气由升而浮,而成夏季。

立夏开始,地面阳热越来越多,也开始越来越温暖了起来。

人居天地之间,体内阳气亦升浮于上。

此时阳虽上浮但不热,是属君火。

心主君火,又主神明,火浮于上与心相应。

因此,立夏开始,心气最旺,神明最清,当养心养神。

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时节,阳气升浮。

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

其法,一则,早睡早起,与太阳同步。

二则,适当运动,以汗液透衣为度,以助阳气升发。

天地之间,至春而阳升,至夏而阳气浮于上,人当顺应天地自然规律,以助阳气升浮。

夏天最是运动的好时节,需适当运动,使汗出透,以养人体阳气之升浮。

运动产热,会使体温略升高,汗出的同时阳气亦浮散于外,如此正好顺应夏天的自然规律。

但不可过度汗出,汗出淋漓,阳气亦过于外散,反至内阳不足。

三则,若阳气过度升浮,易致烦躁,当清心静养。

若出现上热诸症,可适当食酸,以敛浮阳。

四则,阳气外浮则易内虚,故需忌食寒凉,以免伤损中阳。

五则,勿过度贪凉而伤外浮之阳。

六则,善养阳者,当于春夏养阳。

而立夏之时天地之间阳气呈升浮状态,最适合于扶阳养阳。

灸法养生也可从此时开始为佳。

以此推而论之,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

此时若突然遭逢北来的寒气,天地阳气不升而反降,是为天地之间反常气候。

人体阳气亦受天地气机影响,不浮而敛。

此为逆,为生病之源。

阳气升发受阻,容易郁而成痹证,如关节炎、类风湿,以及各种疼痛病症等等。

但木火体质阳气升浮过度者却会感觉舒畅,此时天地间浮火敛降,最合于头面部热证患者。

小满

立夏之后,地面以上的阳热较多,渐而阳热有所盛满,故称小满。

小满时节地面以上的阳热并没有达到最盛,经过芒种、夏至、小暑而至大暑,则阳热盛极,然后开始慢慢收敛而减少。

按二十四节气的阳气运动来看,春分至夏至期间,时属春夏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