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4973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docx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2018年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信阳市实验小学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

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

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

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

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

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

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

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

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

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

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

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

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

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

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两位数减两位数》

一、 复习准备。

1、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笔算。

56-13

 并让学生说说笔算的时候要主义什么(教师板书)

二、 创设迎亚运用鲜花装扮校园的情境。

板书其中的数学信息:

红花56朵,黄花18朵。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整理并提炼问题: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三、 挑战问题并探究问题。

1、 能很快算出结果吗(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那么56-18怎么算

2、 学生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四、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1、 拆开一捆,与个位的6合起来,再减,得到差的个位。

2、 拆开一捆,减去减数个位8,再将剩下的2根与个位原来的6合并,得到差的个位。

五、 做和算结合。

联系竖式,讲解深化。

六、 比较异同,建构网络,深化认识。

师:

昨天学的减法和今天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适时板书课题:

两位数将两位数<退位减法>)

师:

都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师:

如果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可增加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算理、算法。

七、 练习与应用。

1、方格中填上什么数最合适。

(我怕麻烦,就用横式表达吧,方格也用括号代替了。

67-37=(3)0   45-8=(4)7    91-16=(8)5   90-70=

(2)0

(括号内是板演学生的结果。

中间两道题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被减数十位退一依然用原数来减。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得到了强化,但是十位退一后,被减数十位的变化呢学生的大脑皮层还没有这种记忆。

问题就在动手操作中对被减数十位变化的忽略或者对被减数十位变化强调得不够。

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关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在评讲中让学生辩论、辨析,增强学生的印象,反而会对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

但是,老师把握得不够到位。

2、笔算。

(也只能用横式表示)

67—39= 26(×)  32-8=  20(×) 81-15=  76(×)  93-27=66(√)

(等号后面是板演学生的结果。

这个环节教师太“赶”了,应了解学生整体的情况。

3、解决问题。

书上有32个桃子,摘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上教师具有以下的意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重视让学生合作、交流,进行小组学习。

三、重视行知统一,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

体现在舍得花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参与和交流。

四、重视细节的关注。

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方面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总体来说,作为一节常态课,我觉得已经很不错。

仍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

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

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呢仅仅是能够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吗

在56-18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基于相同的知识基础,都需要通过摆小棒这一动手操作的形象的动作思维来辅助思考吗没有学生会通过直觉而猜测不论这猜想正确与否,倒是可以通过小棒来验证!

二、关注学生的反应。

1、关注练习中的错误资源。

作为计算课,练习的设计一般为基本的练习,即形如例题的练习。

还有就是针对学生易错点或者教师根据以往教学或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过的错题资源,让学生辨析,在观察与比较中知错、识错、改错。

2、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一是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二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四、《小数的意义和产生》

一、铺垫复习

  1.教师边提问边把下面提到的数写在黑板上:

  “过去我们学过一些数,像0、1、2、3、4、10、100、1000等数,这些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还学过一些数,像、、、等,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小数。

  像、这样的小数我们过去学过一些,但都比较简单,今后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方面的知识。

  二、自学新知:

  1、自学小数的产生。

  2、操作:

师拿出米尺,让两个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先让学生演示1米的长度,然后再量黑板的长度,每量完1米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条短线。

如果量完3米后,剩下的不足1米,

  提问:

“余下的不足1米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6分米可以表示成小数吗”

  “那么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

  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教师小结:

我们在量黑板的长度和量课桌的长度时,都出现了不能正好得到整米数,需要用小数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测量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常常用小数来表示。

  2.学习小数的意义。

  〈一〉操作:

教师拿出米尺,同时也让学生把带来的米尺拿出来(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一把尺也可以)。

先让学生观察1米的长度。

  〈二〉出示问题: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在米尺上是多少

  (2)多少分米是1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一1分米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呢

  (3)3分米是几个1分米3分米是几个十分之一米那么3分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是多少

  (小组讨论后回答,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三〉接着讨论下面的问题:

  (1)把1米子均分成100份,每-份在米尺上是多少

  (2)多少厘米是1米1厘米是1米的多少分之一米1厘米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呢

  (3)把1米分成1000等分,每一份在米尺上是多少

  以自己的尺为标准,回答问题。

  3.师生共同概括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学教科书第50页中间两段。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5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l、2、3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再进行讲解。

  四、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例1:

1角是十分之一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2分是百分之二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点评: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议、比、读”等方法,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抓住三点:

(1)抓住位数的扩展规律这根主线,界定能仿照整数写法的特定分数的范围;

(2)通过小数的特征,建立抽象的概念——小数的意义;(3)联想、分析、概括小数的意义。

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及教师的启发。

逐步理解小数意义的各个要素。

然后教师设疑:

(1)能直接写成小数的分数,它的分母是多少

(2)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与整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4)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让学生借助教材分析讨论,使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潜在的理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使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有一完整、清楚的认识,能够较完整地表达出小数的意义。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五、《面积》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好吗

  [评析:

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

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

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

(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

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师:

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师:

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师:

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师:

(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板书:

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2.摸一摸,说一说。

  师: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

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三、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涂一涂。

  师:

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

请听清两个要求:

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

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

(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

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

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

××小组获胜。

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

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

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2)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

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

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

咱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

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师:

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师:

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4)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

(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

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

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

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

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

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

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师:

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师:

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师:

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2.出示下图:

  师:

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师:

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师:

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

(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

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

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3.游戏(猜猜看)。

  师: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

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

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

(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师:

(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师:

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师:

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

(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师:

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点评: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

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

“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

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

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

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