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5096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五六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心愿主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片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尝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4.学习用“读后写一些内容提要再与书上的内容提要比较”的方法来检测阅读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愿。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凡卡》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地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二、明确目标。

三、听范读,初读感知。

1.边听边想:

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四、预习展示,检查预习。

重点理解词语:

摩平:

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醉醺醺:

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楦头:

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

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

慈善和怜悯。

打发:

派(出去)。

别墅:

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

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

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

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

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

1.回忆:

《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

二、合作探究,从凡卡的信、心情、联想,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

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2.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3.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

有什么变化吗?

4.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6.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②挨饿③挨冻。

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

为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三、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

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

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种子的梦》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以种子比喻自己以及文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通过理解种子成长的过程,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3.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谈谈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勇敢拼搏。

2.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

能把自己的梦想写成小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论梦想,激情引入:

二、出示目标。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思考:

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诗。

3.如果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说说理由。

四、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1.小组内学习生字。

2.生汇报。

 

五、课堂总结,熟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诗歌。

3.熟读全诗。

4.创作小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种子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视频。

)这是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看完,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朗读课文,感知梦想

1.让我们自由读读诗歌。

2.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传达种子的心声?

3.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看见了什么?

三、品读感悟,深入梦想

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请大家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批注,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2.种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请同学们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种子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节诗中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呢?

3.现在你就是这粒小小的种子,把这种窒息、压抑并暗暗积聚力量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4.发芽那么种子又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它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请继续汇报

5.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6.长叶。

你仿佛听见春风对它说什么了?

7.开花、结果。

蜜蜂在盟着什么誓言、许着什么诺言?

8.这节诗中,哪个词语令你感动?

四、拓展延伸,创作小诗

展开想象,写的梦想小诗。

反思:

《语文天地五》

【知识链接】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离骚》、《九歌》是他的代表作,是一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全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

他创立了“楚汉”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2.泰戈尔:

印度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称为印度的“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新月集》

飞鸟集》、《吉檀枷利》和《园丁集》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岸》、《职业》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两首散文诗。

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孩子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

《对岸》中诗人通过“我”想象中的“对岸”,描绘了一片恬美神奇的乐土。

《职业》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几种职业的向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本单元基础字词。

2.学习选句和选诗。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的巩固、记忆。

(二)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1.导入课题并板书。

2.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三)《离骚》

1.作者屈原的简单介绍。

2.诗句意思。

3.背诵诗句。

(四)学习《己亥杂诗》

1.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及改良主义先驱者。

二、句子换说法。

原句:

我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

1.两层意思:

一是凡卡的处境是孤零零的,二是凡卡的心情是很难受。

2.换个说法。

例如:

爷爷,您知道我有多么孤单难过么?

\在这里,我举目无情,谁能知道我心里是多么难受!

3.学生思考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用心去感受,使学生自身产生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内心独白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3.让学生明白心愿没有高尚和低俗之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就都是心愿。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对岸》

(一)自主学习,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把文章读明白。

1.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书,思考:

(1)散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

设想一下,对岸情形如何呢?

对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画?

(3)诗人如何描绘“我”想象中的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

(4)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

试着朗读,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散文?

(四)展示提升

为什么《对岸》一文反复强调“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二、学习《职业》

(一)自主学习,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把文章读明白。

1.学生自由读书,思考:

(1)“我”当时只是一名学生,为何有从事这几种职业的念头,并且“我”为什么只想从事这三种职业?

(2)读了散文,你有什么感受?

(3)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三)展示提升

《职业》一文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你想从事什么职业?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心愿。

2.学习小诗,完成一首小诗。

学习目标:

一、谈心愿

1.故事导入,两个乞丐的故事。

2.教师总结:

乞丐们的心愿虽然可笑,但也说明一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不管是“高尚”的还是“低俗”的。

3.交流心愿:

二、大家来写诗(笔下生花)

1.指名读诗。

2.评议。

(1)读诗的情况。

(2)诗的内容。

(①趣事;②心愿。

3.齐读六首小诗。

二、写作前谈话

1.写诗并不难,关键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2.把刚才汇报的小练笔心愿进行改写成诗。

3.引导学生通过将练笔与小诗对比,了解写诗的窍门。

4.本次习作基本要求。

(1)尽量写诗。

(2)内容为:

①心愿;②趣事。

三、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劳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劳动的含义。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2.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3.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难点:

了解劳动的意义,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细读品味,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

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四、检查预习,反馈: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在小组内交流:

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

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

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3.“郝”什么意思?

你感受到什么?

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

怎么体会到的?

4.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指读,体会。

 5.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6.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指导朗读,背诵。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中感受对劳动者的同情。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同情劳动者的情感。

重难点:

体会两首古诗的思想感情和异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目标出示。

三、自学诗歌。

1.自学古诗《悯农》,提出自学要求。

(1)各小组选派自学小组组长。

(2)自学古诗,小组合作。

(3)十分钟后汇报自学结果。

2.小组汇报自学古诗情况。

(1)教师对诗歌节奏给予相应点拨,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指导。

(2)教师提出国家对今日农民的各项惠民政策。

(3)体会“犹”字的含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劳动者的艰辛,伟大,于今天农民的生活作对比,认识社会制度的弊端对劳动人民的危害,理解古诗。

3.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4.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没样?

四、拓展总结,出示作业。

   1.《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

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朗诵会。

  2.请结合今天学习的《古诗二首》,写写你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劳动场面。

反思:

《幸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目标出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交流展示。

五、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1.指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思考:

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

说说自己的理解。

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自读这部分内容,读懂了什么?

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回归整体

读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六、合作表演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完成练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复习谈话。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学思结合,体验幸福。

1.课后访谈:

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

课堂交流。

2.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大家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学生交流谈感受

三、总结升华。

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课后反思:

《劳动的开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3.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解题激疑,学习背景

“开端”是什么意思?

“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二、目标出示。

三、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2.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2.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4.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5.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6.《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课后反思:

期中考前复习一课时

期中考试一课时

语文天地六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重点知识,完成积累与整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的巩固、记忆。

(二)近反义词及多音字检查整理。

(三)关于劳动的语句。

二、句子换说法。

原句:

我们的劳动虽然不伟大,但是它带来多大的好处啊!

1.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造句。

2.学生思考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培养学生的劳动的意识。

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

   2.朗读课文,试翻译。

   3.提问:

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的呢?

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开端:

王七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

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

王七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

”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家长或周围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

2.完成习作,回顾自己的劳动经历。

一、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

  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

二、展示我们有关“劳动”的图片,

    欣赏这些劳动场面的图片,大家说一说,议一议。

三、作文。

   1.选择自己平日经常做的一项劳动内容写一写。

要注意写具体,抓住几处写细致,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

   2.构思并写作。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体会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体会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者的光荣。

树立劳动是光荣的意识。

反思:

第六单元检测一课时

1.学生完成单元检测。

2.教师讲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