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28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副本.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副本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5古诗词三首(《牧童》)

课型

新授一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2-3分钟)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初步感知(7分钟)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0分钟)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全班齐读此诗。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5分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感情朗读,背诵古诗5分钟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板书设计

牧童卧

黄昏月明

草、笛、蓑衣

             

教后札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已经能基本把握。

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

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并不太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

由题目激趣导入(2-3分钟)

同学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看到题目,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自由讨论

提示:

一个题目包含了三种事物,中间用间隔号分开。

联想由学生自由表达。

学习课文(3分钟)

  1、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呢?

又与“冬日·暖阳·骆驼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读后学生交流

  提示: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冬日·暖阳·骆驼队”是作者童年印象最深的事物,它们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再读课文,用心体会:

你从作者童年的这些琐碎的小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说一说。

(10分钟)

提示:

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并且真的多么美,只是一种美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无比怀念与留恋的思想感情。

附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

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

“谁?

”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

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

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

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全班汇报、交流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找一找《城南旧事》这本书读一读。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或诗。

3、如有条件,给学生找一找《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播放。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学骆驼咀嚼

  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爸爸交流骆驼为何系铃流连

  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热爱

  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教后札记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课型

新授二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

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2-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5分钟左右)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5分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4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感情朗读,背诵古诗(5分钟左右)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诵读古诗。

拓展活动(2分钟)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牧童: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

《舟过安仁》小童:

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教后札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课型

新授一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

导入,解题(2-3分钟)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说说自己对课题的了解

初读,正音(7分钟)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5分钟)

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精读、悟情综合练习(5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

翁媪中儿——织

小儿——剥

 

   

教后札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

新授一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已经能基本把握。

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

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并不太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

歌曲激情,解释课题(2-3分钟)

1.上课前,课件播放歌曲:

《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认真听注意歌词。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齐读课题。

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3分钟)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0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全班汇报、交流

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5分钟)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

   全班交流。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总结学法:

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分角色朗读

*思考:

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

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细细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3分钟)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2.你读懂了什么?

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说说读懂了什么?

拓展延伸──说童年(3分钟)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

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

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总结全文(3分钟)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

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

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城南旧事》和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

童年重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临心头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教后札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7祖父的园子

课型

新授一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

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备课

激趣导入(2-3分钟)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0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5分钟左右)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全班交流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

领悟表达特点(15分钟)

 

课外延伸(5分钟)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交流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

板书设计

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式快乐

自由

教后札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周第个教案使用时间:

年月日(星期)

课题

8童年的发现

课型

新授一

执笔人

袁立静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教学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