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5495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docx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

探探产品分析报告

针对探探,本文作者做了很多思考,写了很多问题和解答。

在男性角度使用产品后,也假装女性来使用产品,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女性用户明显受欢迎),得到了很多发现和收获。

一起来看看他的分析吧~

本文大纲如下:

1.文档概览和分析目的

2.探探产品简介

3.探探的产生背景

4.当下的社会问题——探探产生的那个“风口”

5.探探的出发目的——探探想在这风口上飞到哪儿

6.探探的功能设计——探探为什么“张那样”?

7.探探的天生缺陷怎么改——探探下一步怎么走?

8.探探的优缺点——关于探探的那些事儿

9.探探的商业之路——探探如何活下去?

10.总结

一、文档概览和分析目的

体验机型:

SAMSUNGGALAXYA5

系统版本:

Android5.0.2

APP版本:

2.7.1

体验时间:

2017.4.8

分析目的:

1.社交巨头林立的时代,探探如何在社交路上“一探究竟”。

2.探探的种种功能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深层目的。

3.探探的“攻”、“守”之势–探探如何继续向前。

4.探探的商业之路——探探的前世今生

二、探探产品简介

1、产品名称:

探探

2、产品类型:

社交应用

3、支持平台:

IOS、Android

4、产品Logo:

5、产品slogan:

探探,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

6、操作方式:

滑动(向左滑动“无感”,向右滑动“喜欢”)

7、产品定位:

基于推荐算法的全新模式社交应用。

8、产品介绍

探探是一款基于推荐算法的全新模式社交应用。

软件根据用户的资料、位置、标签等信息,计算并推送身边与你匹配的人,有效帮助用户结识互有好感的人。

9、产品特色

“刷脸匹配”、“匹配成功提醒”、“喜欢自己选择”、“屏蔽联系人”。

三、探探的产生背景

1.连接方式的多样化

在朋友社交领域,微信占据了移动端朋友之间沟通的绝对地位,QQ占据了PC端好友沟通的绝对地位,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微博占据了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陌陌也在其中深耕。

社交,这个基于朋友才能产生的词汇,在互联网之前只限于局部范围内,互联网带来了高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无限拉近,社交也不在只能局限于众多朋友之间,微博、QQ、陌陌等都将众多陌生人拉到了自己身前。

2.社交歧路的越走越远

社交从原本的“双方主动”变为了互联网方式的“一方主动”,单方主动所带来的骚扰必会随着社交链接人数的增多而爆发,微博、QQ等便可发现,社交的链接人数的增多让用户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3.约会方式的创新

探探之前,空虚寂寞的夜晚,单身青年拿手机的姿势是“摇一摇”。

认识陌生人和约会还限制于搜索QQ号,摇一摇等基本的“海选”方式上。

交友约会从“双方主动性”往“单方主动性”走,无数用户在从“海选人群”中大海捞针式的聊天,期盼“中奖”找到意中人。

探探在以上基础上,探索基于“链接陌生新方式”、“社交本质的回归”、“约会同步化”这三个方面的“主动”,开发出了这款产品。

基于“主动”出发,从“被动陌生人关注链接”转为了“主动链接喜欢的人”,将用户链接陌生人的成功概率和满意度升高到了高点。

四、当下社会的问题:

探探看到的那个“风口”

探探、陌陌、以及积目等这类陌生异性交友产品的兴起,是源于社会交友沟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当下社会的许多问题:

单身男性方面

1.男性长期单身必是有着种种原因存在,但是无论过程如何,原因何在,结果都是导致男生对恋爱的不自觉抵触。

随之,“看脸”、“看身材”等直接简单粗暴的标准便诞生了,男性渴望低成本、无需负责就可满足的自己的种种想法和不单纯目的,“单纯的”想直接的“约X”。

2.互联网的便捷、科技的发达带来了沟通的减少,单身男青年普遍“想法多,行动少”,在恋爱交友这个本就该男性主动的场合,各方原因导致了男性的主动性下降。

3.中国男性内心从封建社会留存下来的“艳遇情节”在互联网匿名的帮助下“死灰复燃”,发扬光大,加之“陌生人+虚拟”这一前提,欲望被放了出来,同时高成本的恋爱对单身男性成本太高,低成本的“约X”则是他们最想要的。

4.喜爱在社交应用花费大量时间的单身青年,普遍在现实中也是“屌丝”,颜值低,身材差,经济实力差,文化素质低。

而往往越是这类人群,越不喜欢努力,越不相信奋斗,越容易自暴自弃,欲望的无处发泄必然导致其在转向互联网上来找寻地方寻求发泄。

单身女性方面

1.大部分单身女生休闲生活普遍无聊,她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结交更多异性,想认识更多人。

“看脸”、“看身材”逐渐成了他们虚拟交友的“硬标准”。

他们抱着“看脸”的心态交友,甚至在“脸”合格之后,综合都好可以考虑成为男女朋友,成为“恋人”。

2.现代社会女生心态逐渐开放,女性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但是由于沟通问题的原因,同时男性自身表达欠佳,与异性不会聊天等死穴的存在,会使得女生对周围男性产生失望甚至反感,便开始寻求网络的帮助。

3.女生孤独,翻牌子单纯的“看脸”愉悦心情,就如同刷微博,刷剧一般,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选择方式。

五、探探的出发目的:

探探想在这风口上飞到哪儿?

社会存在问题,必然会产生新的产品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解决呢?

相亲,恋爱,约X都是陌生交友约会的解决方式。

相亲是高成本的和对未来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恋爱也是高成本的投入和精力的付出,未来同样不确定。

相比于相亲、恋爱,“约X”是低成本的付出,最低精力消耗。

这似乎是一条社交的新道路,探探利用互联网的海量用户规模,煽动能力,充分激发了用户的简单交友、约会的心态,制定了“找生命中的那个人”的伟大愿景。

探探想在QQ的IM好友聊天社交,微信的私密朋友社交,微博的媒体化社交之后,再趟出一条血路,这条路叫“一见钟情的爱情”。

通过“刷脸”以最粗暴的方式来双方匹配,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男女之间交友的社交之事。

从而在中国这个单身男女越来越多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交领域分得一杯羹。

六、探探的产品设计和功能设计

探探产品的结构图如下:

探探的主使用流程

探探的基本结构简单,主要是翻牌子,“滑动”刷脸配对,喜欢的人配对成功,进入聊天,同时喜欢的人数也会记录在个人信息中。

个人信息可以像陌生人展示自己的基本信息。

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探探”滑动刷脸匹配的高概率匹配和匿名暗恋表白的低概率匹配来进行“陌生一对一链接”,再通过引导至聊天入口,促进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开始社交。

(微信和QQ用户的社交链基本上线下完成的,用户之间的相识和相知始于线下,微信和QQ使得链接变短和变快,而探探创造性的将社交链的完成搬移到了线上,从匹配到聊天,企图将社交全部“互联网化”)

流程如下:

探探的各部分功能极其设计目的详解

1.进入探探后,系统会立刻根据你的当前位置,结合你设置的匹配对象的性别,范围,年龄段等来搜索陌生人,然后进入产品的主流程。

2.探探的滑动刷脸,“相知”。

包括左滑、右滑、查看陌生人基本信息(照片、昵称、年龄、星座、距离)等。

左上角的抽屉设置里选择其他功能,右上角的聊天按钮选择匹配对象进行聊天,通过聊天来实现产品最主要的目标:

遇见心上人。

流程如下:

探探为什么这么设计?

探探诞生在社交链接泛滥的年代,设计的目的便是为了层层过滤无效陌生人,从用户主动选择对方,再到对方主动选择用户,两层漏斗筛选使得无效用户减少,而使得用户的交友成功率大大提高。

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从互联网伊始的社交1.0阶段,诞生了第一款即时通讯工具——QQ,链接了好友和陌生人,将社交从本地扩大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到了移动时代的社交2.0阶段,社交圈开始冗余和庞杂,大量无效链接的存在让用户在社交和通讯变得手足无措和不知所然,微信的诞生标志2.0的到来,其将庞杂的社交圈缩小分割出了“朋友”的社交部分,关系疏离简单,链接变得高效。

探探也是在社交2.0的年代,其将1.0阶段的冗余社交圈划出了另一部分“陌生人”,让陌生的社交变得高效。

可见,社交也在从“多而广”向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社交的道路如同咨询和搜索等其他方向一样,都在经历着有多变少的发展,探探看到了趋势,乘上了快车,在朋友的微信,陌生人的探探之后,还会出现什么新模式?

值得思考和期待。

3.探探的主流程和设计主体都是在“滑动匹配”和“聊天”上,在配对成功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匹配,尽量不打断用户的体验过程。

同时有“分享这一感动时刻”,这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炫耀情节”和同时促进产品的推广。

流程如下:

从流程中可以看出,探探的匹配成功后,接下来的目的有两种:

进一步聊天和分享朋友圈。

但也可以看出,当用户不想走这两条路后,都会回到刷脸匹配的主流程。

为什么?

探探的出发点和匹配陌生人,产品最大特色也是匹配陌生人,产品与竞品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滑动匹配”。

探探的出发点就是像从海量的社交关系链中抠挖出“陌生社交链”这个小范围,“相识”匹配是第一步,所以产品的核心都应围绕匹配展开,聊天和其他功能都是匹配后的后续的功能和流程,都是次一级的,没有了“相识”,“相知”和“心动”也就无从谈起。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探探要这样“想方设法”的把用户的操作往“刷脸匹配”主流程上引导。

4.聊天“相知”。

聊天界面的功能设计与功能布局与主流的聊天工具相似,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使得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平滑过渡。

流程如下:

探探定位“陌生社交”。

因此,聊天的设计逻辑与微信和QQ的设计完全不同,微信QQ的好友属性让聊天可以直接顺利开始。

探探的陌生社交,匹配双方缺乏了解,聊天的第一步便是想“如何开始话题和聊天?

”,提醒陌生人的基本信息(昵称、年龄、所在地,爱好等)都是为了促进陌生双方的交流,同时点击头像查看信息和朋友圈也是进一步了解对方。

同时,探探在“聊天”功能上没有特色和优势,用户在“匹配相知”后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平台,造成产品的损失,为了真正达到“刷脸匹配”后的第二步“相识”,如何把用户留住便是第二步需要考虑的。

如何留住呢?

告诉对方“我现在来了”、“我什么时候来过”这些“踪迹”,设置提醒聊天内容的发送时间和对方的登录时间,满足用户“了解的欲望”,增强用户粘性。

这一点也符合了探探的“同步社交”定位。

让双方了解对方的登录情况,“时时刻刻掌握对方信息”,心动的一方才会主动,才会产生各种用户使用时间,增强用户粘性。

(试想,如果探探像微信一样是“异步社交”,则用户由于看不到“心上人”的在线情况,对探探的需求在匹配完成后也就没有了,则用户的粘性会下降,向第三方SNS转移的情况也就不会得到遏制,这是探探不希望看到的。

5. 聊天界面增强用户相互了解的功能。

流程图如下:

聊天中功能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相识”的最终目标。

用户的聊天需要谈资,当用户对陌生人一无所知,仅凭单纯的基本信息很难持续。

探探为了提高用户的“相识”成功率,开始主动设计“谈资”。

真心话是最代表性的,但经本人手动亲自测试了几次后,发现真心话功能的内容基本上在1小时之内可以使用完毕。

1小时的时长对于两个“互相看上眼”的陌生人真的足够么?

不好回答。

“真心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活跃用户”,提升平台的用户活跃时间。

但是真心话却数量不多,这是为什么?

出于产品的考虑和人性的考量,探探希望真心话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希望是主要使用功能(这会脱离交友的基本)。

或者是由于团队的内容问题,只设计了数量不多的真心话?

这不得而知。

当然,探探的出发点希望是通过平台提供“二人私密的相识机会”,聊天的界面设计和功能设计也是以此为目的,通过聊天促成双方相识(甚至“相恋”)。

所以,综上分析可知,探探的“真心话”和“信息提醒”功能等聊天功能的设计都是出于“制造聊天话题”的目的的刺激功能。

(毕竟,聊天是双方的事情,平台和工具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

6.匿名暗恋表白功能。

匿名暗恋表白也和好的契合了探探的“探探,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的目标,作为探探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匿名暗恋也符合了单身用户的需求。

流程如下:

性格内向,暗恋某个认识的人是单身青年普遍存在的情况,探探想给他们一个“表白方式”,那么如何“讲出来”?

探探深挖了用户的基本特征和痛点后,发现用户普遍会存在“有暗恋的联系方式,但是处于种种原因不敢表白”的胆小怯弱心理,同时表白失败带来的成本损失(双方的尴尬和不必要的矛盾)等都是用户退缩的原因,“匿名暗恋表白”功能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表白功能选择通讯录好友,短信发送,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探探的传播。

毕竟表白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对方手机的(出于好奇心,未使用探探的人可能会下载并使用查看“到底谁喜欢我”),这也在更高维度上传播了探探。

探探的表白次数默认书5次(有人表白你时增加一次)。

探探为什么?

难道不想多推广自己么?

这或许是用户需求的满足和推广自身产品之间的小心平衡。

表白功能是刺激性需求,表白对象只能设置为5人,这也是探探不想让这个良好初心的功能变成了“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滥情地,这是基本的,推广宣传的更高层目的必须让步。

7.朋友圈。

探探发现了自己的用户粘性低,转移到第三方SNS平台的情况严重后,原始版本并不带朋友圈的探探更新出来了“探探版朋友圈”,和微信朋友圈吓死人般的相似。

流程如下:

当然,界面的按钮是“照相机”设计,也是为了在这个“图片社交”的时代符合潮流,同时让用户发照片,增加活跃率。

探探推出朋友圈的目的是明显的。

一个以匹配陌生人和聊天为主的产品,为什么要退出朋友圈?

目的出于三方面,一是增加用户粘性,用户在探探上除了“刷脸匹配”和聊天外,刷朋友圈也可以增加用户活跃时间和增加用户粘性,很好的将用户留住。

二是为用户个人画像增加了一个“新维度”。

在原先照片、昵称、基本信息、爱好、兴趣的基础静态维度上,再次增加了动态维度。

朋友圈的不定期更新和动态变化让用户基于想了解和关注对方的目的,对于朋友圈产生了期望需求。

三是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聊天门槛,用户使用探探匹配后,由于话题和谈资的消耗,聊天频率和热度会呈现下降趋势,朋友的动态朋友圈,也给用户双方又增加了一部分谈资,更加促进探探的社交道路,达到了多赢。

探探从最基本最主要的匹配相识,到聊天相知,到最后的心动,都是其基于社交的本质,加之陌生交友的属性而产生的种种需求结局方案。

交友、匹配本来就是一个概率特别低的事情,探探的种种举动同时也是为了提升每一步的转化率,使得用户体验完美。

探探的现状:

(从匹配、到聊天,再到心动,每一个环节用户逐步流逝,成功率逐步下降)

探探期望的:

(从匹配、到聊天,再到心动,每一个环节用户基本相同,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完整的体验万成,找到“心上人”)

七、探探的天生缺陷怎么改:

探探下一步怎么走?

探探基于滑动进行匹配,再用聊天来增进了解和增进感情。

但是探探最可怕的问题问题也在于聊天这个必走路径上。

当两个人匹配成功时,探探最主要的特色功能—“刷脸”也就使用完毕。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

匹配完毕之后接下来出现两种情况:

(1)配对的用户继续在探探是聊天,使用探探的各种功能增进感情。

(这是探探最愿意看到的)

(2)配对的用户转移至其他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等。

(这是探探最不愿看到的)

基于这两点,便产生了两种问题和思路:

1.针对第一种情况,用户在探探上各种互动聊天,增进了解和感情,那么探探要做的就是如何保持用户活跃和留存,以至于到最后的付费(当然探探目前还没有收费点)和自传播。

这是“守”。

2.针对第二种最不愿看到的情况,探探的出发点则是如何在吸引用户后,促活,保持用户粘性,以至于达到下一步的活跃和留存。

这是“攻”。

针对上面产生的问题,探探对应的解决方案和功能:

1、针对用户留在探探的情况,保持活跃和留存

用户为什么使用探探?

为什么会留在探探上?

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想达到什么目的?

怎么达到目的?

基于这一思考,解决方案也就产生了。

用户想在探探上认识陌生异性,像结实陌生人。

探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翻牌子”功能。

用户为什么会使用探探?

用户滑动喜欢,对于看脸、隐私、配对成功提示、被喜欢人数显示等正面激励都使得探探与其他陌生社交产品(陌陌等为代表)显得与众不同。

用户的需求?

用户匹配成功,迈出第一步后,“一见钟情”之后就是“互相了解,增进感情”,如何让用户在探探上增进感情呢?

探探为用户聊天提供了各类基本的表情,还有特色的真心话功能,促进用户的话题私密和深入程度,达到了解和活跃的目的。

用户想达到什么目的?

很明显,探探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虽然找到的不一定是生命中的人)。

探探的种种举动,增加各类小功能(真心话,聊天解闷提醒互相爱好的星座等),包括朋友圈(和微信朋友圈惊人相似,名字都不想改)都是为了让陌生人更加了解对方,促进产品的活跃和留存而做的运营功能。

探探在“守”上做的很好,探探的产品设计也是围绕“守”来进行的,探探企图筑造“厚实的堡垒和围墙”,同时也提供“欢乐的歌唱”,企图让软硬兼施让用户留下来。

2、针对第二种问题,如何拉新和促活

探探的用户在探探上“刷脸”成功匹配之后就“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用户转移到其他SNS平台可是探探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吸引用户,如何传播吸引新人进入,如何留存老用户,活跃老用户,这就是探探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1.“匿名暗恋表白”功能。

这看上去是帮助胆小的男男女女,满足“表白”欲望,实际上是探探处心积虑的推广方式。

表白的信息会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对方的手机上。

基于个人的好奇心和被表白的满足感,新用户会尝试使用探探“一探究竟”。

(我当时是看到有人给我女朋友手机发来了表白短信而开始使用探探“一探究竟”的,这可能也是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2.探探初期是通过线下推广,雇佣临时工在咖啡,酒吧等地方向单身的样貌娇好的男女青年推广,形成了第一批“高质量”用户,才带动周边,使得探探开始传播。

3.探探产品上无处不在的“推荐给好友”。

从左侧抽屉菜单的第二级功能入口,到匹配成功后显示的“分享这一心动时刻”,个人信息中被人喜欢一栏提供“炫耀一下”都在本着“炫耀”的幌子开始推广。

探探想推广可以理解,但是定位本就是“陌生人社交”,这么多推荐给好友功能有什么用,而且点击推广,尽然是推荐到“微信朋友圈”这种最私密的社交地点。

想到刚开始使用时会屏蔽通讯录好友的措施,二者一想,不寒而栗,探探是多么“天真”。

探探想宣传没错,但是姿势似乎还要改正。

4.探探的在线活跃提醒。

探探推出了和QQ在线类似的提醒功能。

会向匹配成功的人显示“刚刚活跃”等活跃信息。

这会产生一个尴尬的使用场景,有时候不想聊天,对方得知你“在线”,开始硬聊的尴尬局面。

其目的也是想方设法让用户得知自己的“目标”在线,让用户可以掌握对方信息,突出探探的“一探究竟”的功能,增强老用户粘性。

5.探探定位不同于微信,类似于QQ。

探探和QQ一样是同步聊天模式,显示了在线和不在线,微信是异步聊天模式,没有显示在线。

探探相比于QQ则“更狠更直接”,显示了几分钟前在线这么粗暴的信息,让用户“无法隐身”,被动聊天,这或许是在思考出路无果之后不得不做的功能。

总的来说探探的“攻”的势头很足,但是似乎姿势还没有选好,想赢想进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好的方案和姿势更加重要。

目前探探还没有探索到一条可以让用户心甘情愿留在谈谈里好好聊天的途径。

“攻击”的势头不能停。

八、探探的优缺点:

关于探探的那些事儿

说了这么多探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应的功能。

那么现在来分析一下探探有什么优缺点呢?

(以下是我在论坛,贴吧,以及在探探上与人沟通收集的一些基本信息)

优点

1.表白工具。

探探可以向暗恋表白。

尽管这是处于推广而产生的功能,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帮助了一部分人。

2.炫耀工具。

探探显示了“被喜欢人数”,满足了人们的炫耀心理。

让用户从满足炫耀性方面“爱”上了探探,这更像一个“炫耀工具”。

3.多维度展示。

QQ添加的陌生人和微信“摇一摇”摇到的陌生人,由于平台种种原因,使得对对方的信息维度了解不清楚,导致双方聊天困难(这给本身内心的人增加了门槛),探探则向对方显示了用户的兴趣,爱好,地点,星座,年龄,距离地点等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使得聊天门口降低。

4.没有付费。

这对于用户来说算是优点,不像陌陌、QQ等有付费功能,探探的“一视同仁”让用户感觉到了更多平等。

这让本来就是“看脸刷脸”为主的探探在物质化上退了一步。

缺点

1.与竞品相似度高。

借鉴自tinder的滑动操作,在其他竞品(包括陌陌、积目、甚至在其他不相关APP上)都有相似交互操作,用户的体验不高,而且产品区别不大。

损失的是用户的不经意自发传播能力。

2.“预期太好,现实太差”。

每个用户持着“遇见美丽帅气另一半”的100分心态来到这里,却发现“脸”不全是好看的,落差很大,对产品的欲望降低到了80分,这虽然是优秀分,但对于用户来说则是“少了20分”的巨大差距,激起用户抱怨。

这本不是产品的自身问题,但是也会对用户和产品造成影响。

3.无效社交,资料造假,匹配效率低。

探探虽然存在头像的审查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分辨出真实自己的照片还是网上下载的照片,但是辨识率还是不高(亲身试验过,很容易蒙骗过关)。

资料的随意填写,导致匹配算法和匹配的人目标不符,导致对方用户体验变差。

匹配效率低,范围、年龄段、性别的设置都是为了提高目标匹配率和提高匹配人与用户的符合程度。

如何让资料和照片可靠真实是探探下一步运营和产品要思考的问题。

4.产品卡顿。

可能是由于优化不好的原因?

总之本人在使用探探时经常出现莫名卡死,从聊天界面切换到主界面时卡死,左侧抽屉切换功能时卡死等问题,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

九、探探的商业之路

1、探探的过去——探探如何冷启动

探探的启动是冷启动,不像微信一样背后有腾讯大树可以依靠,探探的初期是靠段子手的软文推广,加上一线城市线下推广(兼职学生在商场、咖啡馆、酒吧等地点针对单身男女进行推广)来实现第一批用户获取的,之后才慢慢扩大,迈过了启动期,得到了风险投资,开启了商业之路的第一步。

2、探探的现状——探探活着怎么样 

以下数据来自艾瑞咨询、易观国际:

(1)探探的当前排名

探探在社区交友分类里面排名考前,请次于QQ空间和陌陌这些“老前辈”。

可见其“能量”惊人。

月活设备数达到了1058万台,日活也达到了198万台,在社区交友榜中排名第3。

(2)探探的当前活跃度

探探的月度活跃和日活跃设备数都是十分高,其增长幅度巨大。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可见市场以及用户对于探探还是看好的。

(3)探探的当前用户年龄段分部

探探的定位是“陌生人社交”,目标就是“找到心动的那个人”,异性的暧昧年龄段分部也很明显符合定位,人群年龄段集中在25到35岁。

这个年龄段正是恋爱结婚的高峰期,也是单身青年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

通过探探来发泄压力或者找寻“另一半”也是必然之势。

(4)探探的当前性别分布

探探作为两性关系沟通桥梁,两性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

当然中国目前单身男青年多余女性这一社会现象也能很好的反映在探探这款两性交友产品中,“狼多肉少”是必然。

(5)当前使用探探的地域分布

探探的初期冷启动就是针对一线城市进行的线下推广,初期的高质量目标用户必然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同时由于初期高质量用户的带动影响,加之城市生存压力大,青年的单身率高,是造成探探用户集中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原因。

同时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对于恋爱、性行为更加观念开放,也是从另一方面解释了探探的地域分布的原因。

探探的天生“属性”和后期的推广运营的针对重心都决定了它的使用地域。

3、探探的未来——探探如何走下去

探探于2014年上线,7个月融资500万美元,探探也积累了海量的用户,但是这之后,探探有了海量用户,盈利还没有明确方向。

探探的天生的“陌生社交”属性决定了它会遇到如下几点困难:

∙探探基于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