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697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文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举例

(一):

(庄子的)“虚静”说

 

[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影响]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提出]《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内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影响]“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⑤问答题:

回答问答题也要有三个部分: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内涵,收尾的总结。

 

1什么是孔子的“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在文学史上的有何影响?

 

[提出]“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容]“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结]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谈谈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和它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内容]“实录”就是班固所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即真实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

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

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总结]“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总结说明:

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弄请题目的含义、要求,然后简要明确地抓住重点作答,千万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上面我们的答案都比较详细但不够简练,同学门在回答问题时一般不可能这样详细,有些原文也不可能记得下来,可以更简要一点,例如:

名词解释题“(《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可以像简化成如下的答案:

 

[提出]《毛诗大序》以风、赋、比、兴、雅、颂为诗“六义”,提出了诗“六义”。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内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能讥刺上政,有讽刺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指诗歌有“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影响]“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3问答题“谈谈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和它的影响。

”可以像简化成如下的答案:

 

[问题的提出]“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赞》。

 

[内容]“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总结]“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3什么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里提出来的(注,这里简化了《论语》中的篇名和孔子的原话)。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4“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节思考题1说:

结合陈子昂的诗歌作品,分析他提倡的“风骨”的内涵。

 

我们知道,陈子昂的诗歌不无病呻吟,不吟花弄月,而是言有所指,诗有兴寄,语言有骨力有气势,正如他自己所说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例如他的名诗《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气势何等的雄壮,境界何等的阔大,语言又是铮铮作响,掷地有声。

而其内容,前人就认为,是阮籍“广武之叹”,是叹世无英雄,有比兴寄托的内容包含在内。

再如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也是雄轶古今,寄托深沉。

陈子昂正是感叹齐梁以来诗风淫靡衰微,所以大声疾呼,提倡诗歌改革。

所以,从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风骨”,就是指诗歌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骨力。

他的创作也正实践了他的理论。

 

5.*什么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里提出来的(注,这里简化了《论语》中的篇名和孔子的原话)。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6.*什么是孔子的“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在文学史上的有何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附:

试分析什么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我个人认为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总之,什么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呢?

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

也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要求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和”之美!

 

7《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气”,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刘勰提出“才、气、学、习”,都说到了“气”。

请问:

文章中的“气”到底是什么?

 

答:

“文气”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其具体所指很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文论家所提的“气”有不同的内涵。

举例说,《孟子·公孙丑上》篇说:

“(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这里的“气”是指一种作者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成于文章中就有一种“浩然之气”的正气和美而正的言辞。

而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则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因此,不同的作者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曹丕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徐干时有齐气”,则是指徐干文章中常表现出来的齐鲁人的地方特征和风格。

“孔融体气高妙”的“体气”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孔融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风度气韵。

至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提到“才、气、学、习”,他的原话是“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

“气有刚柔”的“气”,主要是指作者的气质性格。

后人对“气”也有与上面不完全相同的解释。

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有可能,将来会就这一问题作一专门辅导。

 

8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9.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10.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1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

 

12.《庄子》的“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

 

13.《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

 

14.*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极其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文论选录”)

 

15.*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文论选录”)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文论选录”)

 

17《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18.《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文论选读课的主教材《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的“题解”没有对“风”、“赋”、“比”、“兴”、“雅”、“颂”作全面解释,但后面的注释说: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题解”只是笼统地说:

 

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