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723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匮病案18个讨论.docx

金匮病案18个讨论

金匮病案18个-讨论

1.李聪甫医案痉病

陶某某,女,7岁。

发热数日,忽然昏迷不醒,目闭不开,两手拘急厥冷,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二便秘涩。

诊视脉伏不应指,口噤,舌不易察,面色晦滞,手压其腹则反张更甚,其腹必痛。

《金匮》云: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此为厥深热深的反映,议用急下存阴法。

炒枳实5g,制厚朴5g,锦纹黄(泡)10g,玄明粉(泡)10g。

复诊:

抉齿连续灌服,服药后1时许,扰动不安,呻吟一声,泻下黏溏夹血的粪便极多,痉止厥回,更进1剂,热退神清。

但口渴甚,腹部阵痛拒按,显然“胃家实”也。

杭白芍10g,炒山栀5g,淡黄苓5g,川黄连3g,炒枳实5g,牡丹皮5g,天花粉7g,锦纹黄(泡)7g,飞滑石10g,粉甘草3g。

复诊方服至3剂,渴止,小便畅利而痊。

按:

小儿口噤肢冷,目合面晦,脉不应指,似为阴寒所袭。

通过手触其腹,反张更甚,二便秘涩,断定为“热盛于中”的证征。

断然用承气急下,泻热存阴,釜底抽薪,因而获救。

[李聪甫.李聪甫医案.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76]

2.张谷才医案湿病

何某,女,36岁。

江苏如皋人,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10多年,经常发作,久治不愈。

近来关节酸重疼痛,恶风,稍动则汗出,头眩心悸,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濡缓。

证属风湿在表,脾虚失运。

治拟防己黄芪汤加味,以外除风湿,内健脾胃。

药用:

防己10g,黄芪15g,甘草4g,白术10g,桂枝10g,威灵仙20g,生姜3片,大枣2枚。

服药10剂,关节酸痛、多汗、恶风等症均减,大便转实,饮食增进。

原方加减,续服10余剂,诸症渐次消失。

[王

兴华.张谷才从脾胃论治验案.湖北中医杂志,1986,(4):

10]

3.陈克正医案百合病

江某某,男,45岁,农民。

1969年12月4日初诊。

家属代诉:

患者向来身体尚好,一月多前因吵架后出现夜游症,夜间入睡后,突然起床在屋外行走,良久又回床而卧。

起初家人不介意,不数日又夜游,问其为何夜出?

病者称未有夜出。

于是引起家人与邻里注意。

开始三五日一发,近或隔夜一次,或每夜

一次,白天问之,均谓未曾夜出,仅见神思恍惚,烦躁不安。

曾服过苯巴比妥等药无效,故来求诊。

望其面色,不见异常。

问其便食,尚属一般。

切其脉细数不静,而两寸尤甚。

察其舌质地偏红,且微有薄苔。

反复询问病者感何不适?

病人默坐椅上,称惟感心悸不宁,焦躁,口味时苦,小便色黄而已。

乃思与百合病颇为相似,诊为阴血不足,心肺火旺,用百合地黄汤加味:

百合10g,生地

12g,知母9g,川黄连3g,白芍9g,当归9g,茯神9g,生石决15g,珍珠母30g,远志4.5g,炙甘草4.5g。

服药3剂,二日来已不见夜游,自觉心悸烦躁不安之象大有好转。

再服3剂,夜游已无,脉舌也见好转。

给安神补心丸2瓶,以巩固疗效。

一年后遇其家人,谓病愈后一直很好。

(陈克正.夜游症与百合病.中医

杂志,1981,(6):

42)

4.王子和医案狐惑病

焦某,女,41岁,干部。

1962年6月初诊。

患者于20年前因在狱中居处潮湿得病,发冷发热,关节疼痛,目赤,视物不清,皮肤起有大小不等之硬斑,口腔、前阴、肛门均见溃疡。

20年来,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近来月经先期,色紫有块,有黄白带,五心烦热,失眠,咽干,声嗄,手足指趾硬斑,日久已呈角化。

肛门周围及直肠溃疡严重,不能正坐,口腔黏膜及舌面也有溃疡,满舌白如粉霜,大便干结,小溲短黄,脉滑数。

诊断为狐惑病,即予治惑丸、甘草泻心汤加减内服,苦参煎水熏洗前阴,并以雄黄粉熏肛。

肛门熏后,见有蕈状物突出肛外,奇痒难忍,用苦参汤洗涤后,渐即收回。

服药期间,大便排出恶臭黏液多量,阴道也有多量带状浊液排出,病情日有起色,四肢角化硬斑亦渐消失。

治疗4个月后,诸症消失,经停药观察1年余,未见复发。

按:

雄黄熏肛时,一般不易燃着,须用艾叶一团,撒雄黄粉于上,待其燃

着后,用一铁筒将火罩住,令患者蹲坐其上,对准肛门溃疡处熏之。

熏前须洗净肛门,熏后亦须保持肛门清洁,每日熏3次。

治惑丸为自拟方:

槐实、苦参各60g,芦荟30g,干漆(炒令烟尽)0.18g,广木香、桃仁(炒微黄)各60g,青葙子、明雄黄(飞)、广犀角各30g。

上9味,共研极细末,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每服3〜6g,每日2〜3次。

[王子和.狐惑病的治疗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63,(11):

10]

5.吴擢仙医案阳毒发斑

一病人颜面发斑,前额、两颧特别明显。

略显蝶型,其色鲜红。

西医诊断为红斑狼疮。

诊其舌红少苔,切其六脉滑数有力,问诊其患处奇痒难忍,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有发寒热,乃断为《金匮》之“阳毒发斑”。

治宜解毒发斑,用升麻鳖甲汤全方加银花一味,5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玄参10余剂而愈。

阴阳毒皆当解毒活血,阳毒轻浅,利于达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

观方后有云服“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的功效了。

[邹学熹•怀念吴擢仙老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增):

3]

6.张谟瑞医案历节

周某某,男,19岁。

因左膝关节肿胀疼痛伴畏寒发热10余天,经用抗菌素、激素无效,于1972年10月11日入院。

检查:

体温39C,强迫体位,腕、膝关节肿大畸形呈梭状,左髋关节明显压痛,不能伸屈,心率120次/分,律

齐,无杂音。

血象:

白细胞23100,中性78%淋巴22%,血沉105,以青、链霉素、强的松、阿斯匹林、汉防己甲素等治疗,身热仍未降低,关节肿痛存在,不能起床行走,同月29日会诊:

形凛身热,指(趾)、腕、膝、踝关节痛楚畸形肿大,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数。

给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24剂,肿痛消退,

恢复正常。

[张谟瑞.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浙江中医,1980,

(2):

54]

7.张建荣医案血痹

袁某某,女,47岁,工人。

1992年3月5日初诊。

右膝关节至股外侧肌肤麻木不仁四五天。

搔抓麻木,如有梅花针乱刺状,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

原因是来月经第2天用凉水冲洗食物,翌日即见经行停止,并产生股外侧肌肤麻木之症,单位医院给“益母丸”后,月经即通,但股外侧麻木之症如故。

刻诊:

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缓。

麻木之处皮肤外观未见异常。

诊为血痹,证属气虚血瘀。

处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g,桂枝12g,赤白芍各15g,当

归15g,鸡血藤30g,地龙15g,木瓜12g,薏苡仁25g,川芎10g,防风10g,大枣4枚,生姜4片。

3剂,水煎服。

3月11日复诊,言其上方进3剂,麻木如针刺症状完全消失。

现右膝关节至股外侧肌肤仅有蚁行感。

舌脉同前。

继用

前方加秦艽12g、地龙改为18g,3剂水煎服。

药尽病愈。

(《金匮证治精要》)

8•叶益丰医案虚劳病

李某某,女,48岁。

1984年8月6日诊。

患者全口牙齿隐痛不休,大小便时齿痛加重,便已仍转为隐痛;时已8个月余,曾多方求医效不显著,后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时见除上述症状外,面色Zaozi8[白,头发干枯稀疏,腰酸膝软,两下肢冷。

舌淡少苔,脉沉细尺尤弱。

此乃肾虚齿痛。

治宜益肾壮阳。

投金匮肾气丸加味:

处方:

熟地30g,怀山药、山萸肉各20g,丹皮、福泽泻、白茯苓各15g,淡附片10g,进口桂6g,骨碎补25g。

水煎服,日1剂。

服药5剂,齿痛显著减轻,继服10剂,齿痛消失。

续予肾气丸,早晚吞服6g,巩固2月,身体恢复健康。

按“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

”本案齿痛,大小便时为甚,发疏干枯,腰膝酸软发冷,乃肾精亏虚,肾阳不足之虚痛,故投肾气丸益肾壮阳,加骨碎补入肾固齿而效桴鼓。

[叶益丰.经方治疗五官病四则.

江苏中医,1993,(4):

18]

9.张路玉医案虚劳病

张路玉治沈懋甫仲子,年十七,每伤风,即吐血梦泄。

此肝藏有伏火,火动则招风也。

盖肝为藏血、藏魂之地,肝不藏则血随火炎,魂不宁则精随梦泄。

遂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四剂而表解血止。

桂枝汤主和营散邪,加龙、牡以镇肝安魂,封藏固则风不易入,魂梦安则精不忘动矣。

若以其火盛而用知、柏之属,鲜有不成虚损者。

[俞震.古今医案按•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2]

10.张谷才医案虚劳病

石某某,女,19岁。

患者I6岁月经来潮,18岁初月经渐少,后即经闭不行,形体日渐消瘦,面色zaozi12[白,饮食减少,精神衰弱,头眩心悸,诸医有从气血虚弱论治,常服八珍、归脾汤;有从虚寒论治用温经汤等诸药乱投,

月经不行,形体更瘦,少腹拘急不舒。

脉象迟涩,舌中有紫斑。

病久气血内损,治宜补气养血,但月经不行,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因此,治当通瘀破瘀。

治仿《金匮》大黄zaozi2|虫丸,攻补兼施,汤丸并进,久服方能达到气血恢复,月经通行的目的。

处方:

当归、党参、白术、熟地各10g,桃仁、zaozi2|虫、

红花各6g,甘草4g,大枣5枚,川芎6g。

两日服1剂。

大黄zaozi2|虫丸每次服4g,日服3次。

原方加减共服两个月,形体健壮,面渐红润,月经己行1次

量少,原方既获显效,再服1月,经行正常,病即痊愈。

[张谷才.从金匮方来谈瘀血的证治.辽宁中医,1980,(7):

1]

11.赵守真医案遗尿证

刘君,30岁,小学教师。

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

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罔效?

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胃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

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

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服者肺经之药耳。

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虚而不能约制,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

景岳云:

“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

”本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

又甘草干姜汤原有治遗尿之说,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

遂疏予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24g,干姜(炮透)9g。

每日2剂。

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症尽除。

然以8日服药16剂,竟愈此难治之症,诚非始料所及。

[赵守真.甘草干姜汤“异病同治”的体会•广东中医,1962,(9):

13]

12.吴传铎医案肺脓疡

施某某,男,17岁。

病史摘要:

患者憎寒发热1周;咳嗽胸闷不畅,吐少量白色黏痰。

查血:

白细胞24500/中性85%X光胸透并摄片报告为:

左下肺

脓疡。

经住院治疗8天,使用大量抗菌素,发热不退。

遂邀中医诊治,用桔梗60g,生甘草30g,服药1剂,咳嗽增剧。

翌晨吐出大量脓痰,夹有腥臭。

原方继进2剂,排出多量脓痰,发热下降,减桔梗为20g,生甘草10g,加南沙参、

金银花、鱼腥草、生苡仁、瓜蒌皮等,服至10余剂,脓尽热退,精神佳,饮食

增,胸透复查,脓疡巳消散吸收,血象亦正常。

[吴传铎.桔梗汤治疗肺痈的临

床体会•江苏中医,1981,(3):

35]

13.吴禹鼎医案支气管扩张症

徐某某,男,50岁,干部。

1986年9月27日初诊。

主诉:

平素易感冒,怕冷,3天前咯血。

据患者自述:

西安某医院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已10余

年,现仍胸闷咳嗽,气喘,咯血,喉中有痰鸣音,痰多色黄,呈脓团状,不易略出,气味不臭,病情以夜间及清晨为甚,伴口干渴而苦,喜热饮,纳差,恶心微呕。

二便可,舌淡略胖苔滑腻,脉滑。

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味:

射干14g,麻

黄10g,生姜12g,细辛5g,五味子6g,款冬花10g,紫菀12g,半夏10g,桔梗9g。

1986年10月11日复诊,服1剂后晚上休息好;服2剂气喘减;服3剂气喘消除,咯血止,精神好转。

患者自感效果良好,又遵原方购药自服9剂。

复诊时经详细查询,前述症状基本消除,故改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

云茯苓30g,甘草6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6g,半夏10g,厚朴14g。

3剂,作善后处理。

(陕西中医学院吴禹鼎教授诊治•编者整理)

14.张谷才医案肺结核

王某,男,46岁。

肺结核大咯血后10多天,低热不退,面色zaozi8|白,形体消瘦,头眩心悸,语言无力,微咳有痰,咽喉不利,动则气喘,饮食极少,口干思饮,大便稀溏,脉象细数,舌光红无苔,肺胃阴伤,脾虚失运,土不生金。

方拟麦门冬汤加味以调脾胃、益肺金。

药用:

麦冬10g,党参10g,甘草5g,粳米30g(先煎),大枣5枚,黄芪6g,半夏4g,款冬花6g。

服药20剂,低热消退,饮食增加,面转红润,舌苔渐生,脾胃之气来复,肺气亦平,继从原法递进10剂,诸症消失,身体渐佳,病情趋于稳定。

[王兴华.张谷才从脾胃论治验案.湖北中医杂志,1986,(4):

10]

15..吴禹鼎医案肺胀

患者男某,年50岁,教师。

患者曾于1990年7月10日午后,正值盛夏炎热之际,徒步外出活动,突然狂风四起,尘沙迎面扑来,当即返家。

时逾约两小时后,突然发热恶寒,遍体小汗,头痛项强,胸满咳喘,吐黄色黏痰,气涌不能睡,体温39C,两脉浮滑,舌苔黄燥。

据脉证看,当系外感风寒,营卫失调,兼之暑热上壅于肺,使肺失肃降,而气反上逆,所以胸满咳喘,痰涌气急,不能平睡。

此为肺胀之急性病候。

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以越婢加半夏汤为主,并加瓜蒌开胸润肺豁痰,厚朴下气除满。

药为:

麻黄18g,生石膏50g,

生姜10g,甘草7g,生半夏10g,全瓜蒌1枚(捣如泥),厚朴12g。

煎服1剂,咳喘吐痰顿减,已能安睡;再剂诸恙悉平。

为了巩固疗效,以原方加减化裁,嘱服3剂,平复如初。

[吴禹鼎.经方临证录.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2]

16.张振辉医案奔豚气病

林某,男,32岁,1974年10月间门诊。

主诉:

近日来,晚间欲睡时,常先从少腹结一肿块,恶心欲吐,后觉有股气从少腹开始,直冲咽喉,胸闷异常,喉间似有痰,呼吸困难,张口喘气,且大汗淋漓,面唇脱色,手足逆冷,不能言语,几乎丧失活动能力。

但过一段时间,上述诸症渐解,越日只感精神不振,其余如常人。

经心、脑电图检查未能确诊,治疗无效而求中医诊治。

察患者体壮,左下肢因枪伤行截肢。

舌质偏红,苔薄微黄,脉弦。

病因术后忧思过度,致成此证。

长期情志郁结,使气结不行,气郁化火,郁火上逆,随冲脉直上胸咽,即气病奔豚也。

拟疏肝清热,降逆平冲,处方:

奔豚汤加减。

生姜、生葛根、半夏、甘草、川芎、当归、黄苓、枣仁各10g,芍药15g,赭石21g,远志

8g。

水煎服。

药后当夜似有欲发之征,然未发病。

二诊原方赭石加至30g,服后

该夜安睡如常,连服4剂而愈,至今未复发。

[张振辉.奔豚验案三则.陕西中医,1986,

(1):

22]

17.王心好医案胸痹

王氏宗仲景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旨意,取栝蒌、薤白二味为主药,自拟方药治验五则,现录其基本方药,并选病案一则。

心绞痛:

刘某某,男,50岁,1984

年9月5日诊。

患者于半年前因脑血管栓塞,右侧肢体不遂,经治疗好转。

突于二天前心前区闷痛,心慌,气短,四肢逆冷,烦躁不眠,来诊时,心率56次/分,血压140/90mmg心电图提示:

窦性心动过缓、心肌供血不足。

以心绞痛收住院,经西药治疗10天,疼痛暂缓,但仍频繁发作,邀余诊治。

余据患者胸痛彻背,伴有胸闷,心慌,气短,四肢逆冷,烦躁失眠,脉弦滑,舌质紫黯等症,认为属痰阻胸阳,心血瘀阻。

治宜活血化瘀,宣痹通阳。

方用自拟栝蒌薤白丹桂汤:

全栝蒌12g,薤白12g,丹参30g,桂枝10g,赤芍10g,桃仁10g,炒玄胡10g。

服3剂,心痛发作次数减,继服3剂疼痛偶而短暂发作,仍有头晕、烦躁、失眠。

上方加珍珠母30g、夜交藤30g、柏子仁12g、炙远志10g。

继服10剂,诸症大减,已能睡眠,心痛未再发作;心电图复查,与首次对比明显改善,心率68次/分。

后以复方丹参片、生脉饮口服液调服,至今时近4年,身

体健康,未再发作。

渗出性胸膜炎:

栝蒌薤白葶苈汤:

鱼腥草30g,全栝蒌12g,薤白12g,葶苈子15g,茯苓20g,半夏10g,杏仁12g,黄苓10g,桔梗10g。

肺脓肿:

栝蒌薤白苇茎汤:

金银花30g,鱼腥草30g,全栝蒌15g,薤白12g,黄苓10g,连翘12g,川贝10g,桃仁10g,冬瓜子仁15g,苇茎30g。

外伤性胸痛:

栝蒌薤白红花汤:

栝蒌15g,薤白12g,丹参15g,当归尾15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0g,炒乳香、没药各10g,白酒1盅。

肋间神经痛:

栝蒌薤白柴胡汤:

全栝蒌15g,薤白12g,炒枳实12g,炒白芥子12g,柴胡10g,郁金10g,青皮、陈皮各10g,檀香10g,玄胡10g,炒白芍12g,白酒1盅。

[王心好.栝蒌薤白汤临床配伍治验.河南中医,1989,

(2):

8]

18.冉雪峰医案胸痹

武昌宋某,患胸膺痛数年,延予诊治。

六脉沉弱,两尺尤甚。

予曰:

此为虚痛,胸中为阳气所居。

经云上焦如雾,然上天之源,在于地下,今下焦虚寒,两尺沉弱而迟,在若有若无之间,生阳不振,不能化水为气,是以上焦失其如雾之常,虚滞作痛。

治此病,宜摆脱气病套方,破气之药,固在所禁,顺导之

品,亦非所宜。

盖导气始服似效,久服愈导愈虚,多服1剂,即多加虚痛。

膺为阳位,胸痛多属心阳不宣,阴邪上犯,脉弦,气上抢心,胸中痛,仲景用栝蒌薤白汤泄其痞满,降其喘逆,以治阴邪有余之证。

此证六脉沉弱,无阴邪盛之弦脉,胸膺作痛即非气上撞心,胸中痛之剧烈,与寻常膺痛迥别,病在上焦,病源在下焦,治法宜求之中焦。

盖执中可以运两头,且得谷者为后天之谷气充,斯先天之精气足,而化源有所资生。

拟理中汤加附子,一启下焦生气,加吴茱萸,一振东土颓阳。

服10剂后,脉渐敦厚,痛渐止,去吴萸,减附子,又服20余剂痊愈,数月不发。

[冉雪峰.冉雪峰医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