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5813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docx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00001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55-93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993-06-22发布

1994-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主编单位: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关于发布《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93的通知

水规[1993]338号

由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经两部审查通过,现批准发布为水利和电力行业标准,编号SL55-93,自1994年3月1日起实施.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如有意见,请函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本标准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6月22日

目  次

1 总则

2 规划勘察

3 设计勘察

4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5 施工地质工作

6 勘察成果

附录A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分类

附录B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附录C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要附图目录

附录D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 总  则

本规范是进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基本准则,是编制勘察任务书,勘察工作大纲,执行勘察任务和检查验收勘察成果质量的依据.

 

(1)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2)灌排系统的配套水工建筑物.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

(1)坚持基本建设程序,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意图,紧密配合规划设计工作.

(2)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地形地质等有关资料.按照由区域到场地,由面到点,由地表到地下,

由一般性调查到专门性勘察的原则进行勘察工作.以地质测绘为主,优先采用轻型勘探和现场简易测试,综合利用重型勘探.加强勘察资料的综合分析.

(4)重视施工地质工作.注意对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研究.

小型工程地质勘察分为规划和设计两个勘察阶段和施工地质工作.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和审批单位同意,可只做一次性设计勘察.

勘察任务书应明确:

规划设计意图,勘察阶段,工程规模及有关技术指标,勘察目的,拟查明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勘察单位应仔细研究任务书内容,搜集分析已有资料,结合本工程实际编拟勘察工作大纲,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查勘.

 

2 规划勘察

2.1 任务

(1)了解规划河流(段)或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2)了解各规划方案的基本地质条件,了解或调查各库坝(闸)址(段)区和长输排水线路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选定规划方案,近期可能开发的中型工程坝段或小型工程选定坝(闸)址,初选坝型提供地质资料;

(3)了解各规划方案所需天然建筑材料概况.

2.2 勘察内容与方法

 

(1)了解规划河流(段)或地区的地貌特点,注意各规划工程所处的地貌部位,特别是规划河流(段)与邻谷的关系,在可溶岩区注意喀斯特发育类型和程度.

(2)了解地层结构与岩性分布特点,特别是喀斯特化岩层,软弱岩层等不良工程地质层组和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永久冻土等特殊土层的分布.

(3)了解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河谷的地质构造类型,区域性褶皱断层的分布,规模,产状,性质;搜集活断层,历史地震和地震基本烈度区划资料.

(4)了解物理地质现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滑动,蠕动,崩塌等变形边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大体规模,区域岩体风化特征和水土流失概况.

(5)了解水文地质概况,主要透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喀斯特发育及喀斯特水的区域补给,径流,排泄概况.

  通过上述勘察,应基本掌握规划河流(段)或地区的地质概况和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注意利用有利地质因素,避开和减少不利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地震基本烈度较高,构造活动强烈地区,注意区域构造稳定性,为合理选定规划方案提供地质资料.

(1)资料搜集.搜集本区已有的1:

50000地形图和1:

200000区域地质图及其1:

50000工作底图等,结合航,卫照片,历史地震,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解译,编绘河流(段)或地区的综合地质图.比例尺为1:

200000~1:

100000.

(2)现场综合勘察.了解各规划方案的基本地质条件,对编绘的综合地质草图进行补充修正.必要时,对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地段进行调查.

 

(1)了解可能导致水库严重渗漏的喀斯特化岩层及洞穴系统,古河道,贯穿库外的大断裂破碎带,低矮垭口,单薄分水岭,低邻谷等的分布情况及附近泉井水位高程.

(2)了解库区规模较大的变形边坡,泥石流的分布和规模;可能出现大范围浸没,塌陷和坍岸地区的概况;主要固体径流来源区概况.

(3)对利用堤防作库岸的平原水库,应了解堤基的稳定性及渗漏情况.

(4)搜集水库区内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资料.

通过上述勘察,应分析水库的建库条件,对影响规划方案成立的渗漏,库岸稳定,浸没等重大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

(1)工程地质调查.以搜集利用本区有关区域地质和航卫片解译资料为主,结合进行路线地质踏勘.条件简单的水库,库区地质图可与区域地质图结合;条件复杂的水库,应单独编绘库区地质图,比例尺为1:

200000~1:

100000.必要时局部库段进行地质测绘.

  对利用堤防作库岸的平原水库,应到当地堤防管理部门和群众中调查访问,搜集有关堤防,堤基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情况.

(2)勘探.本阶段对有重大地质问题的库段可布置物探和槽,坑探,必要时有重点地布置少量钻探.

 

(1)了解坝(闸)段或平原水库枢纽围堤地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一般情况.

(2)土基区应了解土层结构,土的基本性质,颗粒组成和土层分布情况,特别是软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膨胀土等特殊土层的分布情况.

 岩基区应了解覆盖层,基岩风化,卸荷情况,特别是软弱岩(夹)层产状及其大致分布情况.

(3)了解两岸边坡稳定情况,特别是较大滑坡体,崩塌体,坍滑体,蠕变岩体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和大体规模.

(4)了解岩基区强透水岩层和透水带分布概况,特别是强喀斯特化岩层及溶蚀带,大断裂破碎带的分布位置,产状,规模,性质,坝端单薄山体及河弯的基本地质情况和河床及两岸覆盖层的厚度,透水性等.

  土基区应注意河谷类型,阶地,古河道,古冲沟等可能与库外连通的强透水层分布情况.

  通过上述勘察,对坝段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分析,为选定坝(闸)段提供地质资料.

 

  地质条件简单的坝(闸)段,可进行代表性剖面地质测绘.

(2)勘探.每一坝(闸)段应有一条代表性勘探横剖面.在地形地质条件适宜时,应尽量采用物探等轻型勘探方法,近期开发工程,重要梯级和土基坝段应布置钻探.

  钻孔位置,孔距和孔深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河床,两岸及对规划方案成立影响较大的地质条件复杂段,应有钻孔控制.

(3)试验.岩基坝(闸)段可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土基坝(闸)段必要时可结合坑探和土钻进行现场简易土工试验或室内试验.

 

(1)了解输排水线路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物理地质现象等一般情况.

(2)了解土层和岩层分区分段情况,特别是有无特殊土层的分布情况.

(3)了解沿线较大滑坡体,崩塌体,坍滑体,山麓堆积体,泥石流等的分布情况.

(4)了解沿线及主要建筑物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强喀斯特区和其他强透水岩土层分布情况.

(5)了解影响隧洞成洞和进出口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线路和建筑物区的基本地形地质条件,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分析,为选定规划线路方案提供地质资料.

(1)工程地质调查.在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沿线地质踏勘.重要建筑物段,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可进行剖面地质测绘.

(2)勘探.对过岗,过沟,过河,浅埋线路段,深挖方,高填方段,高架渡槽和重要建筑物段,可布置轻型勘探.

(3)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

 

(1)了解库,坝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一般情况,搜集地震基本烈度资料.

(2)了解组成库盆的岩土性质及其渗透性,特别是有无单薄分水岭,低邻谷,贯通库外的喀斯特通道和其他严重透水带;了解库岸岩土体的稳定性,注意有无较大的滑坡体分布,可能出现浸没,塌陷以及泥石流和固体径流来源区等的概况.

(3)了解坝址区岩土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岩基坝址的基岩风化强度,土基坝址有无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粉细砂等特殊土层分布;了解坝肩岩土体的稳定性,注意大滑坡体,山麓堆积体,蠕变岩体分布情况;了解岩土的渗透性,注意喀斯特洞穴及强透水带的分布.

(4)了解输排水线路土层和岩层的分段,沿线较大不稳定岩土体和强透水岩土层的分布,注意隧洞成洞条件.

  通过上述勘察,对水库,坝址及输排水线路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分析,为选定坝址,初选坝型提供地质资料.

(1)资料搜集.搜集分析区域和有关地质资料,进行现场地质踏勘.

(2)工程地质测绘.一般坝址区应进行平面和剖面地质测绘,近期开发工程枢纽区,宽河床坝址区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枢纽区应进行平面和剖面地质 测绘.平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

10000~1:

5000.

(3)勘探.采用物探,槽坑探和土钻.近期开发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枢纽区,必要时布置少量钻探.

(4)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

3 设计勘察

3.1 中型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

该勘察是在选定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对水库,坝(闸)址,地下建筑物和输排水线路等主要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研究,为选定坝(闸)址和输排水线路方案,基本坝型和初选建筑物布置方案进行地质论证.主要任务是:

(1)了解或调查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对工程地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

(2)进行库区地质调查,论证水库的建库条件,对影响方案选择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

(3)初步查明坝(闸)址区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影响选定坝(闸)址和输排水线路,基本坝型和初选枢纽布置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1)研究工程区及其周围的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工程区所属大地构造部位,分析区域主要构造对工程区的影响.结合历史地震,地震台网观测及断层活动性等资料,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工程区的地震基本烈度.

(2)初步查明水库区的渗漏条件.重点分析库周单薄分水岭,低邻谷,强透水岩层,断层破碎带和古河道,第四系透水层及平原水库围堤地段等产生渗漏的可能性,并对其严重程度作出初步评价.

 在可溶岩区应调查论证喀斯特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和延伸分布及封闭条件,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分析可能发生渗漏的形式,途径及严重程度,初步评价对建库的影响及处理的可能性.

 溶洞水库和溶洼水库还应了解喀斯特泉水或暗河的分布,水文动态,流量和汇水范围,分析库坝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流系统的补排关系,初选堵体位置,评价建库的可能性.

(3)调查库区特别是近坝库区的滑坡体,坍滑体等不稳定岩土体和泥石流的分布及规模,初步评价其稳定性及影响;对第四系组成的库岸,应调查坍岸的现状和原因,初步分析建库后可能坍岸的范围及规模,调查水库固体径流来源区情况.

(4)调查可能产生浸没与塌陷地段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和水文地质结构,相对隔水层分布和地下水位埋深情况,初步预测浸没与塌陷区的范围,对平原水库应注意围堤周边区和泉井的调查,分析引起沼泽化的可能性.

(5)分析水库蓄水后可能引起的其他环境地质变化,如库区重要矿产和居民点淹(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因大坝拦水断流引起下游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工程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初步查明影响建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对各种蓄水位方案在地质上的可行性作出评价.

(1)资料搜集.应搜集区域地质,航卫片解译资料,历史地震和地震台网观测等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和建筑物的关系.

 地震基本烈度的确定原则是,一般直接根据1:

4000000《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确定.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所处位置十分重要的工程,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地震地质补充工作,复核由《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查得的地震基本烈度.

(2)工程地质测绘.有关区域地质内容可引用当地1:

200000区域地质资料或结合库区地质图进行评述.

 库区地质测绘:

在1:

200000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

100000~1:

25000.测绘范围应包括与渗漏有关的邻谷地段,平原水库应包括围堤及邻近地区.典型地段应作剖面地质测绘.

(3)勘探.对影响建库和方案成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应布置勘探剖面.

 对严重渗漏地段,勘探剖面应垂直和平行渗漏方向布置,剖面数量视渗漏地段长度及地质情况决定.勘探方法宜以物探为主,辅以控制性钻孔.剖面物探点的间距一般不大于30m,每一剖面控制性钻孔应不少于3个,孔深应到相对隔水层或强喀斯特发育下限.所有钻孔在蓄水位以下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和其他水文地质点一起进行不少于一个水文年或一个丰枯水季的地下水位连续观测.

 对大坍滑体,滑坡体等不稳定岩土体,宜以物探和槽坑探方法为主,按其可能失稳方向布置纵横勘探剖面,必要时布置平硐(井),并考虑设置变形观测.

 对浸没和坍岸区,勘探剖面应垂直库岸布置,勘探方法可采用物探,土钻和坑探等.

 

岩基坝(闸)址

(1)初步查明覆盖层厚度和基岩埋藏深度,特别是河床深槽,埋藏谷,古河道等的分布情况.

(2)初步查明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特别是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岩(土)层,夹层或透镜体的性状,厚度和分布情况.

(3)初步查明岩体风化带,卸荷带的分布规律和厚度,调查与建筑物有关的滑坡体,坍滑体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初步评价坝肩山体的稳定性.

(4)初步查明坝(闸)址主要岩(土)层的渗透性及水文地质条件.可溶岩区应注意喀斯特发育规律,主要溶洞和渗漏通道分布,连通和充填情况,分析判断可能产生渗漏的地段及其严重程度.

(5)初步查明主要断层,特别是缓倾角,顺河向断层和主要裂隙(带)的分布,产状,组合,规模,性质及充填情况.

土基坝(闸)址

(1)调查研究河谷的地形地貌特征,阶地类型及地质结构,特别是各级阶地的接触关系和古河道,古冲沟,古塘,决口口门,沙丘等的埋藏,分布情况.

(2)初步查明坝(闸)基各类土层的性质,成因,厚度,分布,颗粒组成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特殊土层,夹层或透镜体的分布,性质和特点.在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应注意研究砂土振动液化问题.

(3)调查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渗透性含水层类型,各透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及地下水补排关系,特别是表层土层的透水性及砂砾石等强透水层,承压含水层,以及粘土等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和性状.

(4)对基岩埋深较浅及利用基岩作防渗依托的坝(闸)址,应调查基岩的埋深,风化程度和渗透性.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坝(闸)基的均一程度,承载能力,抗震稳定条件,抗滑稳定条件,渗透性和渗透稳定性,以及坝(闸)址下游冲刷淤积影响作出初步评价,对坝址,基本坝型,平原区水库枢纽围堤地段位置和土基渗流控制等方案的选择提出地质建议.

(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

5000~1:

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各比较坝址枢纽,有关建筑物及其下游冲刷淤积区在内,当各比较坝址相距较远时可单独测绘成图.

(2)勘探.各比较坝(闸)址至少应布置一条代表性勘探剖面,必要时可布置辅助勘探剖面.应优先采用物探,在此基础上布置其他勘探工程.勘探点间距在地质条件复杂时,峡谷区不宜大于50m,丘陵平原区不宜大于100m.

  土基坝(闸)址,每个不同工程地质特征的地貌单元一般有钻孔控制,深度为1~1.5倍坝高或闸底宽度.

   河水及地下水应做水质分析,评价它们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2)调查建筑物区附近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情况,地下水活动情况,注意渗流和泄洪消能冲刷对地基和边坡稳定的影响.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建筑物地基岩土的承载能力,地基的渗透性,边坡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

(1)工程地质测绘.可结合坝址区地质测绘进行,未包括在坝址区的建筑物可单独测绘,比例尺为1:

5000~1:

2000.条件简单的建筑物可只进行剖面地质测绘或只在地质报告中加以评述.

(2)勘探.露头不良地区可沿剖面线布置坑,槽探.覆盖层较厚和地质条件复杂地基上的重要建筑物可布置物探,土钻或少量岩心钻孔,钻孔数量和深度视建筑物要求和地基情况确定.

 

(1)调查洞室布置地段的地层岩性,特别是有无软弱,易风化,可溶岩层和特殊土层的分布.

(2)调查洞室布置地段的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和岩体完整情况,特别是主要断层裂隙的分布及其规模,产状,性质.

(3)调查进出口地段岩土的性质,风化,卸荷带深度和边坡稳定情况.

(4)调查可溶岩区洞穴分布情况,注意洞穴及洞穴堆积物对地下建筑物布置和施工的影响.

(5)了解洞室沿线岩体的含水特征,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排关系,特别是地层分界面,褶皱构造和断层带富水,可溶岩区暗河溶洞或漏斗洼地集水,洞室上溪流,库塘集水或其他地下水富水层(带,构造)的分布及其对洞室的影响.

(6)了解和分析洞室布置地段是否存在有害气体.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地下建筑物的位置选择提出地质建议,并对地下建筑物的进出口边坡稳定和洞室围岩质量,成洞条件,岩体富水特点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

(1)资料搜集.搜集利用已有的地形,区域地质和航卫片解译等资料,分析洞室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点,特别是线性构造,薄弱界面和富水带(层,构造,喀斯特洞穴)等和洞线的关系.

   地下厂房区(包括调压井至尾水渠段)应进行平面及剖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

5000~1:

2000.

(4)岩土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

 

(1)了解输排水线路沿线地形地貌特点和地基岩性,注意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粉细砂,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特性及冻融作用对渠线和建筑物的影响.

(2)调查地基岩土的渗透性,在可溶岩地区应注意线路和喀斯特洞穴,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在第四系地区应注意地下水渗流对线路边坡稳定的影响及因渠系渗漏造成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问题.

(3)调查傍山渠段,高陡边坡渠段和深挖方渠段的边坡形态,岩层产状,以及坍滑体,滑坡体,崩塌体,山麓堆积体,强风化岩体和泥石流的分布情况.

(4)调查高架渡槽,倒虹吸管,高填方渠段,暗涵,分水闸,泄水闸,泵房等较大建筑物地基岩土的基本性质,稳定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注意过沟建筑物基础被水冲淘后的稳定问题和水流冲刷对泄水建筑物基础及边坡稳定的影响.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输排水线路地基的稳定性,渗透性,成渠条件,沿线路边坡的稳定性及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对线路进行初步的工程地质分段,并提出选线选址的地质建议.

(1)资料搜集.应尽可能搜集已有1:

50000和其他比例尺地形图,区域地质图,水文地质图,航卫片资料等进行室内综合分析解译,并综合已有资料编制工作区综合地质图.

(2)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以沿线调查复核为主,地质条件复杂的线路和建筑物区,可进行剖面或平面(带状)地质测绘,平面测绘比例尺为1:

25000~1:

10000,并可布置物探,槽坑探,土钻或岩心钻探,对特殊土宜进行室内试验分析.

3.2 中型工程初步设计勘察

  该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坝(闸)址和建筑物场地上进行的,目的是查明水库,坝址,输排水线路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坝线,坝型和其他建筑物位置,枢纽布置和地基处理进行地质论证,为建筑物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主要任务是:

(1)查明水库区的专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对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浸没和固体径流等问题作出评价,并预测蓄水后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2)查明坝(闸)址,输排水线路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为选定坝型,枢纽布置,各建筑物轴线位置和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质资料与建议.

(3)调查导流工程和其他重要施工附属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1)查明渗漏地段的隔水层及主要透水层(带)的岩土性质,厚度,产状和延伸分布情况.

(2)查明渗漏层(带)的地下水位,透水性,渗透稳定性及因渗漏可能引起的浸没等危害.

(3)查明渗漏地段泉井分布位置,高程及地下水补排关系.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渗漏层(带)的组成,性质,分布范围,水的入渗和排泄形式,可能渗漏量及渗漏危害作出评价,并就防渗处理的必要性及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3)水文地质试验.在设计蓄水位以下的坑孔,应分段或分层进行压水(注水)试验,在第四系透水层中地下水位以下应尽量进行抽水试验.

 

(1)调查论证喀斯特洞穴及主要溶蚀带(层)的分布发育规律,充填程度,连通情况及其与河流的关系.

(2)调查论证地表水点和地表,地下水文网的空间分布及补给,径流,排泄关系,查明地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高程.

(3)查明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岩性组合,厚度,分布,延续性,隔水性及其封闭条件.

(4)在要利用天然铺盖防渗的地方,应调查地表天然覆盖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厚度变化,渗透性及渗透稳定性,了解水库天然淤积物的来源,成分,淤积速度等及铺盖下喀斯特洞穴的分布位置.

 通过上述勘察,对渗漏地段的范围,河谷水动力类型,渗漏形式,主要渗漏通道位置,方向,渗漏严重程度及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隔水的可靠性作出评价,并对防渗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2)洞穴地质调查.对渗漏评价有关的主要溶洞,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及喀斯特泉等应组织探查,注意其发育分布规律,终端延向,水流活动情况和流向.有意义的洞穴和水点应测绘其位置,高程和延伸情况.

(3)物探.应尽量采用物探探查强喀斯特带或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岩体含水特征和地下水位等.物探范围和剖面数量视研究地段重要性和喀斯特复杂程度而定.

(4)示踪试验.为查明主要喀斯特洞穴(或含水层,通道)间连通情况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应进行示踪试验.试验观测时间应能满足绘制回收历时浓度曲线要求.

(5)钻探.重要渗漏地段应垂直和平行可能渗漏方向布设勘探剖面,勘探剖面上钻孔位置应考虑便于确定渗漏范围,渗漏量和研究防渗处理措施.主要水文地质勘探剖面上钻孔不得少于3个,其中一个钻孔宜尽可能位于地下分水岭最低处附近.在一般地区钻孔深度应到相对隔水层或强喀斯特发育下限或本区常年最低河水位(含邻谷水位)以下适当深度,在深喀斯特或有越流渗漏地区,孔深根据需要确定.

  分水岭区所有钻孔,在设计蓄水位以下应进行压水试验或注水试验.

(6)长期观测.钻孔孔口应装设保护装置,进行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对多层含水层的钻孔应分层隔离进行观测.

  对与渗漏评价有关的地表水点及主要喀斯特水点,应同步进行水位,流量等观测.

  以上观测至少应延续一个水文年或一个丰,枯水季节.在必须进行喀斯特水均衡评价的地区,应搜集利用附近气象台站资料或设站进行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等观测.在溶原,喀斯特斜坡地区和有越流渗漏可能的水库区,应注意地表河段水文测验资料的搜集分析工作.

(7)岩,土和水化学分析.在喀斯特地下水流比较复杂地区或为研究喀斯特水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对与主要喀斯特地表与地下水流系统有关的岩,土和地表,地下水点,大气降水可进行化学分析.试验项目可根据研究目的选定.

 在钻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