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933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docx

浙江省温州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强化作业54生态工

1.(2013·沈阳模拟)请仔细读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原理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________摩尔葡萄糖,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________摩尔的葡萄糖。

答案 

(1)①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原理

(2)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3)50 2

解析 本题考查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遵循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应用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这样,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农产品的废弃物作饲料和肥料,减轻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按10%~20%逐级递减。

2.某山区小镇,近10余年来,先后建立了多种乡镇企业,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小镇污水的排放量增加。

据环保部门测定:

小镇街道的声响为90分贝,降水pH为6.5,河水中含氧量为2mg/mL。

请回答

(1)该镇受到的污染有__________。

(2)为调查污染源,从某厂取得排放水水样,放置一天后,加入__________经保温1h时,水样仍为蓝色,则该厂排放水是否为污染源?

________。

(3)治理小镇环境污染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噪音污染、水污染 

(2)亚甲基蓝溶液 不是 (3)严格控制污染源

解析 从材料看该镇受到的污染是噪音污染和水污染;为调查污染源,从某厂得排放水水样,放置一天后,加入亚甲基蓝溶液,保温1h后,水样仍为蓝色,说明该厂的排放水不是污染源。

治理小镇污染最根本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污染源。

3.20世纪以来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持续下降。

于是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生态农业模式,试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属于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原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甘薯藤青贮的主要操作是:

甘薯藤切段→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

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甘薯、花木等生产者 沼气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

(2)甘薯→奶牛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

(4)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解析 

(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题图中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分解者指的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题图中的沼气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

(2)题图中的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甘薯→奶牛。

(3)生态学原理很多,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利用,即主要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4)甘薯藤青贮就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初步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4.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全面丰收。

下图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等生物作为__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内,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率。

(5)若以人为能量的最后消费者,请写出该系统中能量流动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

(6)若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沼气池,可以向其中添加的产气原料是__________;该池中要接种的菌种是__________,接种后要想产出沼气,必须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7)人们在该系统设计时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阳能 

(2)桑、稻

(3)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4)利用 (5)桑→蚕→鱼→猪→人

(6)桑叶、蚕粪、猪粪尿、稻叶等 产甲烷杆菌 隔绝空气 产甲烷杆菌为严格厌氧型生物,有氧存在对其有害

(7)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解析 这是一道很好的学科内综合题。

它以生态农业为模型,考查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并且联系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考查沼气发酵有关内容。

既用到了书本知识又联系实际,常做这种类型的综合题对高考很有好处。

5.(2013·河南联考)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改变原有传统的种养殖业分散经营模式,建立了该地特有的新的高效生态系统——桑基鱼塘,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将传统的分散种养殖业生产模式改建成桑基鱼塘时需要考虑系统内部________,通过________,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蚕沙、桑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的作用又被桑基所利用。

蚕沙中的氨经过________的作用,形成________,被植物利用。

(4)该系统能否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

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该图上用箭头表示系统内部能量流动方向

答案 

(1)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 改变和优化结构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能量利用率

(3)分解者 硝化细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能 系统中的各组分之间保持适当比例关系,实现能量、物质、信息的转换和流通,达到了总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5)

6.下图是我国南京古泉生态农场的以沼气为纽带,联动农作物种植、蚯蚓养殖、养鱼、养鸡、养鸭等产业的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蘑菇房中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2)某同学据图写出一条捕食食物链:

果树→蚯蚓→鸡,该食物链________(填“正确”、“不正确”)。

(3)利用沼气燃烧为鸡舍延长照明时间,提高产蛋率;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果园中的害虫。

这些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果园与森林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

“高”、“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明显的优势是________和________。

(6)假设下图是建成生态农场前的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请画出与该图对应的能量流动图解。

答案 

(1)分解者 

(2)不正确

(3)信息传递

(4)低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5)能量多级利用 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或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等)(顺序可颠倒,答出两点即可)

(6)如下图

解析 

(1)蘑菇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其利用的是有机质,属于分解者。

(2)蚯蚓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

(3)光照、性外激素分别为物理、化学信息。

这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4)与果园相比,森林的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5)生态农业的优点在于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从而降低了污染。

(6)注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特点。

7.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等生态功能。

(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进行传递。

(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

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湿地面积的缩小会导致局部气候变劣、__________________等。

(6)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________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________等,使受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答案 

(1)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答案合理即可)

(2)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3)抵抗力 (4)自动净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

(5)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迁飞鸟类绝迹(答案合理即可)

(6)工程 生物 点源和非点源 植物物种的引进种植

解析 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水体富营养化、湿地面积减小的后果以及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含义。

(1)湿地可以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可以补充地下水和作为人们的水源,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

(2)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合成有机物,再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3)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稻田的物种多样性不丰富,所以它的抵抗力稳定性比湖泊低。

(4)自动净化能力是湖泊恢复到以前正常状态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破坏,且这种破坏不可逆。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消耗水中的氧,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5)(6)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8.(2013·湖北高三联考)下图表示南方某水乡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物种多样性原理、________、整体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等。

(2)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促进了物质的________,实现了能量的________。

与此同时也减少了________的使用,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

(4)生态工程可以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其中大区域生态系统可采取的修复措施有________、防沙治沙等;对于矿区废弃地的修复关键在于________,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答案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

(2)蚕、畜、禽

(3)循环利用 多级利用 化肥、农药

(4)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