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112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docx

等级医院评审二三级核心条款对比知识分享

4.3.5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4.3.5.1

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二级核心条款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

【B】符合“C”,并

1.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

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

3.抽出中无一例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A】符合“B”,并

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

4.3.5.2

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

2.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

3.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4.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授权管理的完整资料。

【A】符合“B”,并

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XX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核心条款)

4.5.7.4

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

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手术前等)。

(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

3.应用“临床路径”控制患者平均住院日。

【B】符合“C”,并

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

【A】符合“B”,并

平均住院日达到控制目标。

4.5.7.5

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

3.有主管部门监管。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

4.6.2.2

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重点)

二级核心条款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

4.6.8.2

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

(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

(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

(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

(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

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

【B】符合“C”,并

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

4.6.8.3

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重点)

二级核心条款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

4.7.5.1

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手术台与麻醉后复苏室床位比<3∶1。

2.麻醉复苏室配备医护人员满足临床需要,至少有一位能独立实施麻醉的麻醉医师。

3.复苏室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

【B】符合“C”,并

1.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2.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A】符合“B”,并

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

4.7.5.2

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2.患者在复苏室内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3.转出的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4.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

5.准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的时间。

【B】符合“C”,并

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2.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

4.8.4.3

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

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医院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

2.有明确的会诊时限规定。

3.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有会诊实施记录,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持续改进会诊质量。

4.9.1.1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4.9.1.1.1

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重症医学科布局合理,病房配置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设备要求。

2.信息系统有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的及时传递。

【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

2.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

3.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

【A】符合“B”,并

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输血科、影像科等紧密相关科室距离半径短,为患者诊疗提供及时支持。

4.9.1.1.2

重症医学床位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2%~5%。

2.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0.8∶1,护理人员人数与床位数之比达到2.5~3∶1。

3.保持适宜的床位使用率,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4.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技能要求,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大于5%且小于8%。

2.床位使用率控制在85%。

3.科主任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A】符合“B”,并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达到8%。

2.床位使用率控制在75%。

3.科主任具有主任医师资格。

4.9.2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4.9.2.1

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

(★重点)

二级核心条款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

5.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6.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

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A】符合“B”,并

1.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3.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到100%。

4.8.4.1

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

二级核心条款

【C】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的设备。

2.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3.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

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

关制度及措施。

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1.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比较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

4.14.5.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

二级核心条款

【C】

1.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

(2)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

(3)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2.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本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医师能力评价。

(2)设定本科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执行指标,落实到人。

【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

【A】符合“B”,并

1.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向本辖区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的信息。

2.上报信息准确与可追踪溯源。

4.14.5.7

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

(★)

二级核心条款

【C】

1.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度与程序。

2.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制度与程序。

3.医师、药师、职能部门员工均知晓履职的要求。

【B】符合“C”,并

1.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有记录。

2.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落实到每名医师。

3.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落实到每名药师。

【A】符合“B”,并

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

4.15.5医师、药师、护理人员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4.15.5.1

抗菌药物管理有适当的组织,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药事管理组织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

2.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4次/年。

3.有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

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

【B】符合“C”,并

1.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2.参加地区或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3.医院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指标。

【A】符合“B”,并

1.根据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平均值。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2.有干预前后分析报告,体现改进效果。

4.15.5.2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检查落实情况。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实行责任制管理。

2.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能够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

3.有本院检验、院感、药学三方联合完成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至少每6个月一次。

【B】符合“C”,并

1.有“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实施监控和干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2.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3.药学部会同医务处、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每月至少抽查门急诊处方100张、住院病历30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4.15.5.3

落实各类手术(特别是Ⅰ类清洁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关规定。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对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规范管理。

2.对外科系统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常规监控和有效管理,并有月报告制度。

【B】符合“C”,并

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30%。

【A】符合“B”,并

“围术期预防感染”规范,符合指导原则等要求。

4.15.5.4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有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的制度与程序。

【B】符合“C”,并

对抗菌药物购用有专项监督。

【A】符合“B”,并

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工作,无违规购用。

4.15.6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规定报告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之中。

4.15.6.1

实施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有效的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

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有原始记录。

3.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的留样,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

【B】符合“C”,并

1.有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措施。

2.对严重用药错误报告有分析,有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建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统一管理。

4.15.6.2

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学人员可熟练执行。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组织层次清晰,人员分工明确,体现良好的合作,各部门无缝隙衔接,对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及还原应急能力有明确规定。

2.有本院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

【B】符合“C”,并

1.有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执行培训,相关人员熟悉预案流程和岗位职责,可迅速配合临床抢救。

2.应急药品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

【A】符合“B”,并

有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大规模调集应急药品的保障方案。

4.16.4.1

病理诊断应按照相应的规范,有复查制度、科内会诊制度。

(★)

二级核心条款

【C】

1.有规范病理诊断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2.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核查是否相符。

3.阅读申请单上所有填写的内容,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联系送检医师。

4.阅片时必须全面,不要遗漏病变。

5.有上级医师会诊制度,并有相应记录。

6.因特殊原因迟发报告,应向临床医师说明迟发的原因。

7.疑难病例,应由上级医师复核,并签署全名。

8.病理医师负责对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解释说明。

9.有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并有相应的记录和签字。

10.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5%。

【B】符合“C”,并

1.有完整资料证实上述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2.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7%。

3.主管职能部门对相关制度落实有监管,重点是肿瘤手术标本的冰冻与石蜡诊

断质量。

【A】符合“B”,并

1.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

2.根据监管结果分析,持续改进病理诊断质量。

4.19.4.1

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重点)

二级核心条款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

(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

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

(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

(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

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

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主管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4.2

输血前,对从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

(★重点)

(建立输血标本采集流程,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

 

二级核心条款

三级核心条款

 

【C】

1.输血前,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血库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试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以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3)血液发出前,血液相容的记录标签必须紧附在血袋上。

(4)标签上需要注明受血者身份的两种标识代码、相容试验的结果,以及供血者的编码。

输血结束前,标签和血袋同处存放。

(5)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2.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流程执行核对。

【B】符合“C”,并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4.3

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医院有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1)医院要有明文规定流程确保患者在确认过程中、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监测中的安全。

(2)输血前须准确核实受血者和所用血液,而且必须于输血前在患者的床旁进行,必须有记录。

由两名工作人员来核对。

(3)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4)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和细胞过滤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5)若使用血液复温系统在温度超出允许范围时,要用报警来提醒使用者。

(6)明确规定只有法规明确可以加到血液中的药物或已有证据表明加到血液中是安全的、不会对血液成分造成不良影响的某种药物才可以加到血中,否则,一般只有0.9%的氯化钠可以加到血液或血液成分中。

(7)为患者输血的护理人员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8)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要全程监测患者,以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征兆,记录在病历中。

(9)输血操作者的姓名、输血时间、输用的血液成分类型和数量、监测患者的证据,以及任何输血不良反应都要记录在病历中。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4.4

有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重点)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

(1)有落实控制输血感染方案的执行记录。

(2)有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记录。

(3)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执行记录。

(4)有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等相关制度,登记记录规范、完整。

(5)受血者输血前按照相关规定对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检查达100%。

(6)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处理,记录符合规定。

(7)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

还应说明是如何通知和随访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4.5

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重点)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二级核心条款

三级核心条款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

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

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