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355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docx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总15页)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件

篇一: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兰村学校李晓杰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也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三、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我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使学生能将本课所学进行运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2、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能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提高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长合作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3、了解摩擦力在生活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教学重点:

测量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本节课的教法是:

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识记能力。

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过程,感受新知,理解重难点。

教师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新旧鞋底对比图片。

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的摩擦现象。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

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

在教学我让学生手掌按在桌面拖动来感知摩擦力,得出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然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

由于书本上所出示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指的是静摩擦力,比较容易受到一开始拉力的影响,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我出示的是测量滑动摩擦力

的方法“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出的拉力就是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

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并请学生演示、评价,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在强调指导测摩擦力的方法时,我通过投影仪演示,分别测出三种物体在运动时的摩擦力。

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

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

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

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

然后,引导提问:

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再由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实验计划。

本课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学生设计实验前,先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

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

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

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

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

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4、课后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时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有时需要减小有害摩擦。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辨析下列现象是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①鼠标垫正反面的设计;

②课堂检测题

通过检测,不仅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且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化和巩固新旧知识。

③课后思考:

摩擦力除了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有关,还有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目的是为第六课的探究做铺垫)

四、说反思:

《运动和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内容。

在前一课,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因此,这节课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

认识测量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猜测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

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获得知识。

回顾这节课教学,这并不是一堂出彩的课,因此写点自己肤浅的反思:

1、学生对“摩擦”这词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摩擦现象还是有一定难度。

因此我利用幻灯片出示新旧鞋底的图片,师引导具体说说,慢慢的引出“什么是摩擦”;接着引导学生具体说说什么和什么发生摩擦。

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的摩擦现象,认识“摩擦与运动有关”。

最后,用手推桌面,感觉出摩擦是有力的,这力与手运动方向相反。

自认为这样的引导是不错的,为后面摩擦力的测量做了铺垫。

但是课后仔细想想,由于自己在前一天试教时,拖堂时间太长,所以在这一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

以至于这部分内容有些赶场的感觉,担心留给学生后面实验的时间不够。

2、两个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由于自己引导的不够到位,致使学生表达的不完整,教师还是讲的太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扶”、“放”不自如。

第一组实验后,只剩其的一小组动作慢了些,致使其他小组等待,课后想想这是不合理的,教师在巡视之就应该发现这组,并对这组多加指导。

两组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就草草收尾,并未对实验学生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试问科学性何在。

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堂课,教师鼓励、赞扬学生的语言

缺乏,有失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着重注意的地方。

总之,这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以后的工作自己应该多推敲、多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学生有兴趣上科学课。

对自己的每一节科学课,多做一些反思,让自己再反思有所进步。

篇二: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今天,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六个方面做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了初步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的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同时本课是后面学习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这课非常重要。

二、说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会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形成认真实验。

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说实验内容设计

本课将设计一个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如PPT图1、图2)。

有以下两个步骤:

1、把小车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

2、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放上小车,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第二个实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如PPT图

3、图4),有以下两个步骤:

1、把小车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

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2、在小车上放牛奶,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

四、说实验设计方法

本课将采用提问法、分组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进行展开教学。

在分组实验,我会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学5个同学,组长统筹安排并组织整个实验,两人进行实验操作,两人进行读数并记录数据。

在对比实验,我设计了两个对比实验。

实验一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实验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1.创景激趣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更难拉住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

教学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如PPT图5、图6)。

先让两位同学把两本书的少部分页码交错在一起,让这两位同学拉这两本书,他们很轻松的就拉开了。

接下来,再让这两位同学把两本书的全部页码交错在一起,让两位同学拉。

这个时候,无论这两位同学费了多大的力气也拉不开这两本书。

这时,老师追问:

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神秘的力量使这两本书拉不开呢?

就就是摩擦力的力量呀。

从一个小游戏,引出摩擦力,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2.学习概念初步感知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和感知摩擦力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如PPT图7、图8)。

让两位同学把手放在空,移动一段距离。

在让这两位同学把手紧压桌面,移

动相同的距离。

让他们比较一下两次手移动距离的难易程度,这两位同学感受到,手紧压桌子运动时,受到了阻碍,移动起来比较困难。

其实,这个时候是产生了摩擦力,所以手移动起来很困难,从而得到摩擦力的概念是: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这时产生的力我们把它叫做摩擦力。

3.提出猜想设计方案

同学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力的大小的测量,今天这节课又学习了摩擦力。

那么你们分小组测量身边物体在桌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大小,并记录数据。

同学们

发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接下来,我们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实验一: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实验二: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一步骤如下:

(1)在实验前老师先准备实验器具:

有弹簧测力计(8只)、能拉动的小车(8只)、砝码、木板、毛巾若干。

老师出示材料,学生设计实验;

(2)老师提示:

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要改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不变的是物体的重量;

(3)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三次,减小误差,填写记录单);

(5)得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二步骤如下:

(1)老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

(2)老师提示:

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要改变的是物体的重量,不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

(3)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三次,减小误差,填写记录单);

(5)得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一结论:

(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2)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实验二结论:

(1)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

(2)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小。

5.课堂总结实践延伸

(1)小结:

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

量。

(2)在我们生活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

可以通过汽车轮胎上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来增大摩擦力。

或者机械手表戴久了要

给它上油,减小摩擦力

六、说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根据科学课程强调,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过程我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

课堂教学,我没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科学知识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在实验去获得科学知识与体验。

在课堂教学,我通过“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这一步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精神;我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对比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整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在实验时,我的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由于我的经验尚浅,我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篇三: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学会实验、检

验推测;第

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认识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做摩擦力大小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重点:

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

教法:

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三、说学法

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

据。

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感知摩擦力。

教学一开始,通过复习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方法来引入课题。

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

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

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下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摩擦,由此引入摩擦力概念。

2、练习测量摩擦力。

认识了摩擦力,通过对摩擦力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思考摩擦力怎么测量?

然后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用身边的物品练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通过之前的鞋底和轮胎图以及拉人小游戏,给予小结:

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然后,引导提问:

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教师做示范,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

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

要求,并提醒学生在实验的注意事项。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

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不分,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接触面以及物体的重量有关,以此来进行知识扩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5、巩固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些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