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92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Word文档格式.docx

③唐朝: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

原始土地公有制: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特点:

①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其主要形式;

③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现象时有发生。

3、农业特点

①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牧业相结合;

②农耕技术:

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③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④生产组织: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⑤土地制度:

商周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从战国时起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

⑥发展区域: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封建时代经济结构

练习深化

一、选择题

1、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2、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不同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

3、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

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6、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

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林则徐也认为:

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闭关锁国B、文字狱C、重农轻商D、政治腐败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1、上述材料反映了农耕经济哪些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落后;

封闭、保守、分散,排斥商品经济;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小农经济脆弱,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

农民生活标准低,容易满足,缺乏进取精神。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农耕经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什么?

扩大农业生产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土地;

扩大耕地面积;

增加劳动力的投入。

3、依据你所分析的农耕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现象的成因。

(要求言之成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

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其发展,小农经济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

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

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

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离不开土地,安土重迁;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聚族而居;

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中,男子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劳动力。

d.人口大国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落后,古代中国农民扩大生产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e.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生产力落后,扩大耕地面积是古代中国农民扩大生产的基本途径之一,导致了对荒地无节制开垦,严重破坏了环境。

f.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这些珍贵的手工业品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事实上,自丝绸之路开辟到19世纪,长达2000多年的中西贸易中,茶叶、丝和丝织品、瓷器一直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这些产品在西方广受欢迎。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人物。

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丝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泽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丝绸,成为机户。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手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依据你的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长期领先世界中国传统手工业,为什么没有实现由手工工场到机器生产的飞跃?

(提示:

从生产方式;

经济政策;

文化政策;

外交政策;

思想观念;

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

生产方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贫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制约了手工工场发展。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手工业发展。

文化政策:

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外交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失去了海外市场,影响了手工工场发展。

思想观念:

重农轻商的陈旧观念,使得地主、商人的钱财多用来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生产的扩大。

社会制度:

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手工业生产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四、阅读下列材料:

十四、十五世纪,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几乎与欧洲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两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出现了迥异的发展趋势和命运;

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爆发,最终普遍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而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00多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却无明显的突破和发展,始终处在萌芽状态中徘徊,中国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的生产方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中国未能与时俱进,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发展。

1、据材料指出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命运和发展趋势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对中西方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瓦解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西方对中国的优势开始形成,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并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并据此概括影响社会转型的因素

政治环境:

欧洲宽松---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阻碍---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欧洲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工商业;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对外政策:

欧洲积极对外贸易,推行殖民扩张;

中国闭关锁国,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思想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国重义轻利观念和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科学技术:

欧洲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

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性阶段,但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政治环境、统治政策、思想观念、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技术等。

3.从明清时期中西社会转型的不同结果得到中哪些启示?

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转型需要适宜政治环境、经济政策;

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

重视科技,科教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