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82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docx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

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

(二)

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二、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

1、线索:

2、主要内容

中央行政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内阁→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州郡县→路州县→行省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厂卫特务机构、都察院、按察使司)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①源流分明,严格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没间断;②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③人治高于法治;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⑤宗法关系的参与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制度中;⑥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①经济上: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上:

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③外来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三、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3、朱元璋说: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这句话传达出的信息有 ①法律可以随意轻重 ②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手段 ③法治的主体是君主 ④法律轻重受社会形势制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4、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父偃)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的“上”指那位皇帝?

“上”为什么实行“推恩”?

汉武帝;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2)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特点,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特点:

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受中央节制: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述职,接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

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三邓小平曾经指出: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新中国最早和最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两个?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意义:

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家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

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

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

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

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

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潮的影响?

宗法制度,程朱理学。

(2)据材料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政治事件影响社会意识,民众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实行改革开放,女性地位提高。

(3)据材料四,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4)临沂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

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

“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

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原因是避田登之讳。

影响:

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是什么?

观点:

人欲盛而天理亡,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理学思想继承孔孟思想。

实质体系: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的新儒学体系。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哲学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根本性质:

唯心主义观。

(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

观点:

通过接触事物,在体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理”。

影响:

理学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对后世科举考试影响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