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7356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docx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讲座》

主讲教师姜嘉明

目 录

第一讲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

第二讲 袁隆平创新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第三讲 世界顶尖的粮食预测专家陈锡康

第四讲 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体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

第五讲 天津富康公司“全幅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自主研发”

 

 

 

 

 

 

 

 

 

 

 

 

 

 

第一讲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

 

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略高于美国的4200万人,低于欧盟的5400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

但是,从每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量来看,日本是64.2人,美国是46.5人,英国是30人,法国是32.6人,德国是34人,而中国只有9.3人,不及日本的1/6;从论文的相对引用影响率(RCI)来看,排在首位的美国是1.47,排在第二位的英国是1.36,第三位的德国是1.21,日本是0.91,排在第八位,中国是0.58,排在第十位。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关键。

为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进程。

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部署,“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来加以建设。

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了“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课题,展开以专业技术人员及团队创新能力为关注点的创新案例调查,并组织撰写了这本公需科目教材。

为配合案例教学活动,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将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进行必要的理论描述。

以帮助读者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内含要素,了解提高个人及团队创新能力的某些重要途径。

在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⑴什么是创新?

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⑵什么是创新能力?

其主要要素是什么?

⑶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一、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

1.创新概念说明

为了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了解创新、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创新理论是必要的。

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关于“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400多种。

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熊彼特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用法,他区分了创新(In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

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出。

1.1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⑴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

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⑶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⑷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⑸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熊彼特之后出现的许多定义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他的见解,譬如,桑德布认为,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以中心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或一种新的市场行为均可以称之为创新。

1.2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的创新理念

二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

“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1.3美国的创新理念

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

“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富和成熟。

鉴于本教材的读者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这里拟对创新理论做一简要介绍。

1.4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

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的技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

一是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

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

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2.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

2.1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

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强调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这是第二阶段的特点,埃里克·冯·希普尔的技术创新理论是其代表;

第三阶段是多种组织合作模式,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依赖企业间及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关。

有学者用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明这一情况。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强调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不同领域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作用是第三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特点,费里曼、伦德瓦尔、OECD等人和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其代表。

 

2.2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视角:

 

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也有五个阶段的分法)。

第一阶段为线性模式:

以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及推拉综合说为代表;

第二阶段为平行交叉与网络模式:

为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利用其它企业和组织的资源,创新企业不仅在内部实现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各功能的平行交叉作业,而且广泛地同供应商、批发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是协同演进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全面理解技术创新需要采用包容企业环境要素在内的系统。

制度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包含制度、组织和文化等因素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成功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创新的结果。

这里的协同创新有两层含义:

一是(同行和非同行的)不同组织间的协同;二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

 

2.3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及企业创新活动,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⑴这类创新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企业簇以及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区域创新机构或国家创新机构。

 

⑵新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是某种知识经济行为或知识社会活动。

但是,创新不只是指发明,发明是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创新可以在没有发生技术变革的情形下发生,如通过改变组织实施形式(管理上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创新。

创新也不只是指创造,创造涉及新思想的形成,而创新还必须将新思想付诸于实施。

 

⑶创新过程往往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主体或创新参与者(生产企业、供应商、创新企业外部的科技研发人员等)之间的合作,涉及科技知识的形成与传递,新产品的定位、生产线的设计、市场开发等。

但是,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效益或其他类型的社会效益来体现。

 

⑷创新被看作是一个组织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企业、企业簇、甚或是政府。

 

⑸创新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创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创造力,并使整个组织处于创新活力的状态。

 

⑹创新意味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会发生某种整体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会获得某种重整。

 

2.4其它类型的创新活动——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整体创新

 

那么,除经济性的创新活动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它类型的创新活动?

事实上,当创新活动已经在国家层面上乃至国际规模上展开时,仅通过某一方面的社会实践(如经济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譬如,朱克尔于1985年研究日本创新活动时就曾指出,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也必然涉及经济创新与社会创新。

他认为,就日本的创新活动来看,没有社会的整体改革,譬如在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无疑,经济模式的转变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生活现象,其意义与影响将远远超出经济的范围,而触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认为,从企业创新发展到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同构放大的简单的经济过程。

经济创新活动是社会改良工程的一部分,是通向社会改良的路径之一;但真正的社会改良必定是系统的、全方位的。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进行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应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同步实施创新活动。

今天,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置使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科学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所实施的知识创新活动即是如此。

在此,知识创新不但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研究的组织、活动过程以生产出更多、更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的社会运作模式,使中国科学院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

目前,创新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几乎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使用创新概念;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全世界。

因此,本书所采用创新概念是一种广义的的创新概念:

 

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

 

这一创新概念涉及三层含义:

 

⑴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

⑵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

 

⑶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济价值。

这一创新概念既包容熊彼特源自其技术创新提出的定义,又兼及目前广泛开展着的各类创新实践。

据此概念,本书在征集案例时涉及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案例。

 

创新有多种类别,也有多个级别。

按照最简单的划分,创新有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里程碑式的创新三个级别。

其中,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只有10%的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乃至里程碑式的创新。

 

如图所示,这三类创新呈现出金字塔分布。

10%

90%

里程碑似的创新突破性创新

小级别创新

创新等级分布图

 

类似的创新等级分类及分布可见于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

TRIZ是基于对美国数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而展开的创新方法研究。

TRIZ研究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区分发明与创新,采用了较宽泛的发明或创新概念;但却就发明或创新的等级作出了明确区分,它们被分为5个等级:

第1、2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或创新(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创新,两者分别占发明专利的32%和45%);第3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如登山自行车、计算机鼠标,占发明专利的19%);第4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如内燃机、飞机、激光等,只占发明专利的0.3%)TRIZ认为,第一级发明或创新,因级别低,任何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甚至是一般技能的人均可能完成这类创新,而第5级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无一般规律可言。

因而,它主要研究与第2、3、4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理解了创新,就不难理解创新能力的概念。

一般说来,能力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1.创新能力的内涵

本讲座以下述方式理解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

参照前述创新定义,创新能力亦有三重含义:

 

1.1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

 

1.2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

 

1.3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

 

2.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

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等十种的能力。

 

2.1创新能力具有四大特点:

 

⑴综合性。

它把多种能力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

 

⑵独创性。

它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

 

⑶实践性。

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

 

⑷坚持不懈。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创新者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需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

 

关于创新能力中所包括的多种能力,人们已有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综合有关词典和教科书并根据本教材的需要,概述如下。

 

2.2创新能力的十大种类

 

2.2.1学习能力:

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

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

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

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

“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

 

2.2.2.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

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

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

 

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

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

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

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2.2.3综合能力:

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

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

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

 

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

 

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2.2.4想象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

想像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像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

 

2.2.5批判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做出突破性贡献。

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作出的。

 

2.2.6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2.2.7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

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解决问题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2.8实践能力:

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

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2.9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

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2.2.10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

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

在实际创新实践中,不可能要求参与创新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上述各项创新能力。

事实上,目前盛行的分科式教育也不可能大量地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

在我国,重知识贮备、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在各类创新实践中培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三、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

 

鉴于本书特定的编写目的,我们在此拟重点探讨创新者个人、团队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建设问题。

 

1.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

 

对于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持续学习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该企业或科研机构迈向创新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要求该机构重组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机制;同时在组织内部着手进行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建设,确立创新理念并将之落到实处。

须知,创新制度及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是持续创新的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组织在实施各种具体创新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和聚集创新人才,要针对创新项目进行创新人才编队,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实现创新目的。

 

⑴以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至少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确立组织之基本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

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是因为有其基本价值理念。

确立价值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其制度化――以制度形式表达基本价值理念;

 

◆确立创新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

创新理念是变不可能为可能之关键所在,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只有建立适于创新活动的资源分配原则、组织实施原则和评价原则,创新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

 

◆领导要具备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有全局观念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合力。

 

⑵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多方面的创新人才、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由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这三个环节组成。

因此,创新需要这三方面的人才乃至综合型人才。

 

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和产生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创新蓝图的绘制者;

 

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

 

第三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

梦想家拥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全局观念,而实干家拥有化梦想为现实的能力并且对创新风险有着敏锐的意识和承受力。

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

 

因此,一个创新组织应善于发现、聚集这三方面的人才并合理地使用这些人才,应选择兼具梦想家和实干家素质的人才作为创新组织或机构的领导者或决策者。

 

2.创新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或她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诚信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

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

同样地,一个没有合作或协作精神的“创新者”,其失败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

相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组织及文化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个人创新能力包括:

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者个人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1自我锤炼

 

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

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

个人创新能力更重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

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秘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