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744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电缆标准.docx

计算机电缆标准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

2009-05-01实施

2009-05-01发布

计算机与仪表电缆

TICW/06—2009

TICW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规范

1编者按

随着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特种电线电缆产品上,所谓特种电线电缆在使用场合、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上肯定有其特殊性,因而较普通电缆具有较高的利润率,目前正被众多电缆企业争相开发并投放市场。

但对于目前量大面广的氟塑料电缆、硅橡胶电缆和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各个企业各自为政,制造的电缆结构尺寸要求、使用的材料及要求、电压等级、使用环境温度、规格截面、使用场合等等都不统一,非常不规范,给用户的选择和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由于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产品要求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些电缆市场监管无法可依,大量不合格或劣质电缆充斥市场,不仅为用户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为使用电缆的设备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严重威胁着电气控制设备、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人身财产的安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电缆行业的声誉,近期特种电缆出现质量事故和纠纷案例的增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为此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托上海电缆研究所五十几年的技术底蕴、本身二十几年的检测经验和人才优势,应广大特种电缆使用者的要求,邀请了国内众多在特种电缆制造方面技术领先的电缆制造企业,以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标准和用户要求为基础,编制了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技术规范。

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技术规范的制定,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净化国内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型号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控制,并将使设计院有了选择电缆的依据,采购方和用户有了产品质量考核的依据。

地址:

上海市军工路1000号电话:

传真:

网址:

2前言

本规范主要参照了BS5308标准《供内部安全系统用检测仪器电缆》、IEC60092-376:

2003

《船舶电气设施第376部分:

150/250V(300V)船舶控制电路和测量仪表电路用电缆》和GB/T9330《塑料绝缘控制电缆》及GB/T、GJB773A-2000、HG/T2904-1997(等效于ASTMD2116-02)、GB/TIEC60245-3:

2003、IEC60092-351、IEC60092-353、IEC60092-375等标准。

本规范参照依据GB/T和GB/T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吴长顺陈志刚杨立志毛阿兴龚国祥潘建忠

扬州亚光电缆有限公司胡志钱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胡清平

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王安东兴乐集团有限公司张成学

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陈余雷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梁国华

东莞市日新传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涛上海南洋电材有限公司陈文刚

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付世财江苏华宇电缆有限公司张岳明

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吴俊生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管新元

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周友芝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李万松

无锡市沪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钱晓娟常州八益电缆有限公司胡启付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房权生江苏长城电缆有限公司胡永斌

地址:

上海市军工路1000号电话:

传真:

网址:

计算机及仪表电缆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的代号、结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

本规范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用连接线。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2951—2008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GB/T2952电缆外护层

GB/T304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GB/T3956电缆的导体

GB5441—85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GB/T6995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GB/T塑料绝缘控制电缆第1部分:

一般规定

GB/T17650-1998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

GB/T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JB/T8137—1999电线电缆交货盘

JB/T电线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第7部分:

抗撕试验

3使用条件

工作电压:

交流50HzU0/U300/500V

电缆长期最高工作温度:

聚乙烯绝缘电缆+70℃;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70℃;

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电缆+70℃;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90℃;

硅橡胶绝缘电缆+180℃;

氟塑料绝缘电缆+200℃

4产品代号说明、表示方法及产品规格

代号

系列代号

计算机及仪表用电缆DJ

导体特征代号

铜导体省略

绝缘特征代号

聚乙烯绝缘Y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E

聚氯乙烯绝缘V

交联聚乙烯绝缘YJ

硅橡胶绝缘G

氟塑料绝缘F

护套特征代号

聚乙烯护套Y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E

聚氯乙烯护套V

硅橡胶护套G

氟塑料护套F

屏蔽特征代号

铜线或镀锡铜线编织屏蔽P

铜带屏蔽(铜/塑复合带)P2

铝/塑复合薄膜屏蔽P3

钢带(钢/塑复合带)P4

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总屏蔽P5

结构特征代号

软结构(移动敷设用)R

燃烧特性代号

电缆燃烧特性代号和表示方法及燃烧特性要求符合GB/T19666的规定。

产品表示方法

4.2.1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本规范编号表示。

本规范编号

规格

总屏蔽

导体种类

护套代号

分屏蔽

绝缘代号

系列代号

燃烧特性代号

举例

a)10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线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10×2×TICW/06-2009

b)20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P3VP320×2×TICW/06-2009

c)7对2芯1.0mm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总屏蔽聚氯乙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27×2×TICW/06-2009

d)7对2芯1.5mm2铜导体氟塑料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及总屏蔽氟塑料护套计算机软电缆。

DJFPFRP7×2×TICW/06-2009

产品规格

产品规格见表1

表1产品规格

型号

标称截面mm2

成缆元件结构

对线组

三线组

四线组

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绝缘、

交联聚乙烯绝缘、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

、、、

1~50

1~24

1~10

硅橡胶绝缘

、、、、

1~50

1~24

1~10

氟塑料绝缘

、、

1~19

1~10

-

1~10

1~10

-

5技术要求

导体

5.1.1导体应符合GB/T3956的第1种、第2种的要求,软导体符合GB/T3956中的第5种导体。

镀锡铜线还应符合GB/T4910中TXR型镀锡铜线的要求。

5.1.2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油污、无机械损伤。

绝缘

5.2.1绝缘应为表2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

5.2.2绝缘标称厚度应符合表3规定。

绝缘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

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0.1mm。

5.2.3绝缘线芯如采用颜色识别标志,其颜色应符合GB/T6995规定,颜色应不迁移、不褪色。

5.2.4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5的要求。

5.2.5绝缘线芯应按GB/T3048的规定经受4kV交流50Hz火花试验检查。

表2绝缘混合料

绝缘混合料

代号

最高工作温度℃

聚乙烯

PE

70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WJ1

70

聚氯乙烯

PVC/A

70

交联聚乙烯

XLPE

90

硅橡胶

G

180

氟塑料

F

200

表3绝缘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

mm2

绝缘厚度mm

聚氯乙烯、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硅橡胶

聚乙烯

交联聚乙烯

氟塑料

表4绝缘线芯色谱

线对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心对1

蓝/白

中心对2

蓝/白

红/蓝

中心对3

蓝/白

红/白

红/蓝

中心对4

蓝/白

红/白

绿/白

红/蓝

中心对5

蓝/白

红/白

绿/白

红/白

红/蓝

层绞对

蓝/白

除第1对(蓝/白),最后1对(红/蓝)以外的奇数对和偶数对以此类推

红/蓝

注:

绝缘颜色可按用户要求选用。

成缆元件

5.3.1成缆元件的结构

a)对线组——两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

b)三线组——三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和c线;

c)四线组——四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a线、b线、c线和d线。

5.3.2成缆元件的节距

成品电缆中,1.5mm2及以下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为100mm;2.5mm2及耐火型电缆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为120mm。

电缆中非屏蔽成缆元件相邻成缆元件宜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

5.3.3成缆元件的识别

成缆元件可采用色带或数字或色谱识别。

如采用色谱识别,对线组色谱推荐采用蓝/白、红/白、绿/白、红/蓝,蓝/白对为标志对,其色谱推荐按表4规定执行。

三线组和四线组色谱制造企业自定。

5.3.4 对于非屏蔽两对电缆也可采用四芯星绞组型式。

星绞节距应不大于150mm。

成缆元件分屏蔽

5.4.1分屏蔽可采用金属带绕包或纵包或金属丝编织型式。

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5.4.2对于金属带屏蔽,屏蔽带下应纵放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2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

金属屏蔽带的厚度为~0.10mm,重叠绕包层的重叠率应不低于25%,纵包重叠率应不低于15%。

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

包带层应平整不得漏包。

5.4.3对于编织屏蔽层,编织单线直径不小于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80%。

编织密度按计算。

5.4.4在屏蔽层的外面应绕包二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每层的最小搭盖为25%,或是绕包一层,最小搭盖为50%。

表5绝缘物理机械性能

序号

性能项目

单位

性能要求

PVC/A

PE

WJ1

XLPE

G

F

1

 

机械性能(GB/T

原始抗张强度最小

原始断裂伸长率最小

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

处理条件

——温度(偏差±2℃)

——时间

老化后的抗张强度最小

变化率最大

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最小

变化率最大

N/mm2

h

N/mm2

150

100

168

±25

150

±25

150

100

168

±25

±25

125

100

168

±30

100

±40

200

135

168

±25

±25

150

200

240

120

16

200

240

168

14

±30

200

±30

2

热延伸试验(GB/T处理条件——温度(偏差±3℃)——负荷时间——机械应力载荷下伸长率最大冷却后永久伸长率最大

min

N/mm2

%

%

200

15

175

15

200

15

175

25

3

抗开裂试验(GB/T

试验条件温度(偏差±3℃)

时间

h

150

1

-

130

1

250

6

4

高温压力试验(GB/T

试验条件温度(偏差±2℃)

80

80

5

收缩试验(GB/T

标志间长度L温度(偏差±3℃)持续时间最大允许收缩率

mm℃h%

200

100

1

4

20013014

6

低温性能试验(GB/T

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

冷弯曲试验(直径<12.5mm)

温度(偏差±2℃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温度(偏差±2℃)

-15

-15

-15

-15

-45

-45

-55

-55

7

吸水试验(GB/T电气法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

70

240

8

吸水试验(GB/重量分析法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重量最大增量

d

mg/cm2

85141

9

耐酸碱试验(附录B)

附录B

10

腐蚀性(无卤)(GB/T

PH值最小

电导率最大

μS/mm

10

缆芯结构

5.5.1缆芯绞合

5.5.1.1缆芯按同心式绞合,相邻层绞向相反,最外层绞向为右向。

5.5.1.2缆芯绞合节距不大于成缆外径的25倍。

5.5.2缆芯包带

5.5.2.1缆芯外重叠绕包一层厚度为0.05mm聚酯带,也可采用其它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作为包带材料,其绕包重叠率不小于50%;或绕包二层,绕包重叠率不小于25%。

总屏蔽层

5.6.1屏蔽形式:

屏蔽形式分铜丝编织,复合带材绕包或纵包,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等型式。

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5.6.2金属带绕包或纵包

采用~0.10mm的软铜带或符合金属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应不小于15%。

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

包带时应在金属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5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

5.6.3铜线编织

如果采用铜线编织,编织用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6的规定,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

铜线编织时不允许铜线头裸露在编织层外面,铜线头裸露时应停车修整。

铜线编织层不允许整体焊接。

表6编织用圆铜线标称直径

编织前假定直径d

mm

圆铜线标称直径

mm

编织前假定直径d

mm

圆铜线标称直径

mm

d≤10

10<d≤20

 

20<d≤30

30<d

 

注:

假定直径计算方法按照GB/T的附录A的规定(以下同),

其中:

对线组线对假定外径dp=DC×2+2Δpmm

三线组线对假定外径dp=DC×+2Δpmm

四线组线对假定外径dq=DC×+2Δpmm

式中:

DC—绝缘线芯假定直径;

Δp—分屏蔽层(如有)的标称厚度,其值按GB/T的附录A中A.2.4的规定。

成缆外径:

对线组:

Dp=dp×k×cfmmcf:

分屏为,总屏为;

三线组:

Dp=dp×k×cfmm cf:

分屏为,总屏为;

四线组:

Dq=dq×k×cfmm cf:

分屏为,总屏为。

k为成缆系数,见GB/T的附录A

编织层编织密度按公式1计算

P=(2p-p2)×100……………………..

(1)

(1)中:

P——编织层编织密度,%

p——单向覆盖系数

(2)中:

D——编织层的平均外径,mm;

d——编织铜线的直径,mm;

m——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

n——每锭的编织线根数;

L——编织节距,mm;

5.6.4采用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的编织型式时,铝塑带的金属面应朝向铜丝编织层,其绕包重叠率和编织密度分别符合。

5.6.5总屏蔽层外允许重叠绕包一层0.05mm聚酯带或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

铠装

如果用户对电缆有铠装要求,铠装应符合GB/T2952标准的规定。

注:

铠装不适用于氟塑料和硅橡胶绝缘电缆。

电缆外护层

5.8.1护套材料:

护套应为表7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

外护套材料应与绝缘的工作温度等级相适应。

表7护套混合料

护套混合料

代号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聚乙烯

PE

70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WH1

70

聚氯乙烯(PVC)

ST1

ST2

70

90

硅橡胶

G

180

氟塑料

F

200

护套厚度

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TS(以mm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氟塑料护套TS=D+最小厚度为0.6mm

硅橡胶护套TS=D+最小厚度为1.4mm

其他护套材料:

TS=D+最小厚度为1.0mm

式中:

D——挤包护套前电缆的假定直径,mm。

  上式计算出的数值应按四舍五入修约到mm。

  护套平均厚度应不小标称厚度,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5%—0.1mm

5.8.3护套应紧密挤包在缆芯上,护套应均匀光洁园整无缺陷。

护套机械物理性能符合表9的规定

6成品电缆

电缆外径

如用户对电缆外径上下限值有要求,其电缆外径平均上限值和平均下限值的规定值按照用户要求值,若用户没有具体值,则按附录C计算。

成品电缆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第5.2.5条的要求

成品电缆护套物理机械性能符合第5.8.3条的要求

成品电缆的电压试验。

成品电缆不浸入水中进行下述工频电压试验。

对无屏蔽和无铠装的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500V;对有屏蔽或有铠装的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和导体与接地的屏蔽和铠装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000V,电压应逐渐增加,并维持满1分钟,绝缘应不击穿。

表9护套物理机械性能

序号

性能项目

单位

性能要求

ST1

ST2

WJ1

PE

G

F

1

 

机械性能(GB/T

原始抗张强度最小

原始断裂伸长率最小

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29512)

处理条件

——温度(偏差±2℃)

——时间

老化后的抗张强度最小

变化率最大

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最小

变化率最大

N/mm2

h

N/mm2

150

100

168

±25

150

±25

150

100

168

±25

150

±25

125

100

168

±30

110

±30

150

100

168

±25

±25

150

200

240

120

16

150

240

168

14

±30

200

±30

2

热延伸试验(GB/T处理条件——温度(偏差±3℃)——负荷时间——机械应力载荷下伸长率最大冷却后永久伸长率最大

min

N/mm2

%

%

200

15

175

25

3

抗撕试验(JB/T

抗撕强度最小

N/mm

4

抗开裂试验(GB/

试验条件温度(偏差±3℃)

时间

h

150

1

150

1

130

1

250

6

5

高温压力试验(GB/T

试验条件温度(偏差±2℃)

80

90

80

6

热失重试验(GB/T处理条件——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最大允许失重量

℃hmg/cm2

100

168

7

收缩试验(GB/

标志间长度L温度(偏差±3℃)持续时间最大允许收缩率

mm℃h%

200

100

1

4

200

80

1

3

8

低温性能试验(GB/T

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

冷弯曲试验(直径<12.5mm)

温度(偏差±2℃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温度(偏差±2℃)冷冲击试验 温度(偏差±2℃)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45

-45

-45

-55

-55

-55

9

碳黑含量(仅适于黑色护套)(GB/标称值偏差

%

%

±

10

腐蚀性(无卤)(GB/T

PH值最小

电导率最大

μS/mm

10

11

耐酸碱试验(附录A)

附录A

附录A

绝缘电阻

6.5.1待测的每一导体相对于其余束在一起的导体/屏蔽/铠装之间的绝缘电阻,用直流500V电压试验,稳定充电1分钟后,PE、XLPE、F绝缘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3000MΩ,G、PVC、WJ1绝缘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25MΩ。

6.5.2对于有单独屏蔽对的电缆,当试验电压为直流500V,稳定充电1分钟后测得的屏蔽之间的绝缘电阻,20℃时每公里应不小于1MΩ。

工作电容

成缆元件1kHz时的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L/R应不超过表10的规定

表10电气特性

序号

电气特性

单位

绝缘材料

PE、XLPE

G

PVC、WJ1、F

0.5mm2

0.75mm2

1.0mm2

1.5mm2

2.5mm2

0.5mm2

0.75mm2

1.0mm2

1.5mm2

2.5mm2

0.5mm2

0.75mm2

1.0mm2

1.5mm2

2.5mm2

1

 

2

最大工作电容

无屏蔽电缆

只有总屏蔽电缆(除1成缆元件与2成缆元件外)

有总屏蔽的1成缆元件和2成缆元件的电缆以及所有带单独屏蔽对的电缆。

最大的L/R比

pF/m

μH/Ω

75

75

115

25

85

85

125

40

90

90

130

65

120

120

140

25

120

120

140

40

120

120

140

65

250

250

280

25

250

250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