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7748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习题.docx

心理学导论习题

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怎样?

1,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2,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无意识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现象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在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1,搜集资料时,必须如实地详尽地记录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刺激和他的行为反应,包括口语报告。

2,在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整理时应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切忌主观偏见影响。

3,做结论时,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下判断,不要做过分的推论。

系统性原则:

1,整体性。

2,等级结构性。

3,动态性。

4,环境适应性.

☺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

(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问卷法和晤谈法的比较.

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

(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于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

(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

(2)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4)可以根据被试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有可能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料。

它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太费时间;

(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研究者的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4)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

(二)行为主义(三)格式塔心理学(四)精神分析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

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

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差别:

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使条件刺激也能引出与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射相同的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以引出特定的操作。

行为遗传学的方法:

选择性繁殖,孪生儿研究,家谱分析法,亲属相关法,群体调查分析法。

第三章文化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类文化与人性.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即人性的决定性条件。

2.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

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3.阶级地位和阶级心理。

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处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阶级的共同心理特征。

第五章动机、内驱力和诱因有什么关系?

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有机体外部.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它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服务于任何具体的行为。

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第十一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已有经验。

过去经验,包括日常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2.变式。

变式就是用以说明概念的例子。

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

3.下定义。

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掌握科学概念。

4.实际运用。

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有助于深入地掌握概念。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有什么关系?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其前提反映的是一般性知识、蕴涵着结论的知识,因而其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会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具有必然性。

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其结论一般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又是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因为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

同时,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

因为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结论加以论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归纳。

☺哪些因素会影响推理的正确性?

(一)课题的性质

(二)前提气氛效应(三)题外知识、愿望或情感等的介入

☺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采取哪些途径?

(一)尝试错误

(二)探试搜索(三)爬山法(四)手段目的分析(五)反推法(逆向搜索)

☺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知觉的特点

(二)定势的影响(三)酝酿效应(四)实践知识(五)动机的强度(六)个性差异

☺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哪几个阶段?

创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四个阶段.

特点:

(一)思维的流畅性

(二)思维的变通性(三)思维的独特性(四)思维的敏感性

第十二章语言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

1,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

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

2,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终究要从社会上消失掉.

第十三章情绪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什么?

(一)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对于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决定着人对行为结果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

情绪对认知的干扰作用,也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第十四章意志

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行为主义者华生否认人的意识,否认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

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人的意志行为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

前者是极端的机械论,后者是极端的唯心论。

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

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意志与情绪的关系怎样?

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削弱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

在心理冲突时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在心理冲突时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呢?

1,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意志坚强者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的和国家的需要;

2,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他也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决定取舍.

第一章运动技能

技能:

运用知识来完成的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运动技能:

指在学习生活、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

智力技能:

主要包括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

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区别:

前者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后者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外部动作是智力技能的最初依据,也是智力活动的经常体现者。

习惯:

自动化动作的需要。

运动技能结构的四个维度:

连贯-—断续,精细--粗壮,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

简单反应时间:

对单一的刺激物作出确定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复杂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间):

根据不同刺激,在各种可能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影响简单反应时间的因素:

1,不同感觉道的差异;2,刺激的强度;3,刺激前的时间;4,练习可缩短反应时间;5,年龄的增长延长反应时间;6,海拔高度;7,药品。

运动技能形成经历的阶段:

1,动作的认知阶段;2,动作的联系阶段;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熟练期).

已形成的技能的特点:

1,行为控制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2,利用线索;3,控制行为方法的变化;4,动觉反馈作用的加强;5,协调化运动模式的形成。

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

连锁反应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连锁反应的理论:

加涅认为,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的连锁反应系列来解释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被理解为动作的连锁反应,刺激引起反应,第一个动觉反馈调节着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作的动觉反馈又调节着第三个动作……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运动技能的形成。

韦尔福特提出运动技能形成的模型。

该模型由感受—-转换——效应器三个连续阶段组成.

练习:

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所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练习曲线(学习曲线):

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

高原现象(高原期):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的现象。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1,练习的进程中出现需要以新的活动结构,代替或改变旧的活动结构的现象,而活动结构的改变往往不能一时奏效,成绩处于暂时停顿状态。

2,练习者注意力涣散,练习兴趣降低,以及疲劳和厌倦情绪等也会使练习成绩暂时停顿。

高效率的练习需要的条件: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在指导工作中把讲解和观察结合起来。

3,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整体学习法或部分学习法.4,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

5,要让练习者知道练习的结果。

集中学习:

学习一种技能时,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练习。

分散学习:

如果在练习期间内插入休息,这种学习称为分散学习。

技能的迁移(正迁移):

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新技能的掌握.

技能的干扰(负迁移):

已经形成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

迁移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的迁移。

2,态度的迁移.3,学科的学习可能对发展能力产生迁移。

迁移理论:

1,共同要素说;2,类化理论;3,关系的理论。

第二章能力

能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才能:

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

一般能力:

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巨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特殊能力:

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模仿能力:

就是仿照他人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已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的能力.

创造能力(创造力):

是指产生既是首创又是适宜的产物的能力。

认知能力:

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

元认知能力:

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能力的结构三种理论模型:

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液态智力:

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秉赋。

晶态智力:

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这三部分智力是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背景智力.它们在智力活动的信息加工中起着不同作用。

成分智力:

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

它包含有三种机能的成分。

一是元成分。

二是执行成分。

三是知识习得成分。

心理测量必备的条件:

信度、效度和常模。

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常模:

为了使原始分数有意义,同时为了使不同的原始分数可以比较,在编制测验时必须建立解释原始分数的参照标准.这个参照标准分数就是常模.

智商:

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之比,因而也称为比率智商(ratioIQ).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离差智商:

就是用标准分数来表示的智商。

韦氏智力量表为例,其IQ的计算公式是:

IQ=[15×(X——X)]/S+100

式中:

X为某一年龄组的被试测验的原始分数,X是该年龄团体的平均分数,S是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X——X)/s是标准分数,它是一种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相对量数。

 

☺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首先,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

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例如证明一道几何题,人在推证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等属于知识;而在推证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则属于能力。

又如,在学骑自行车时,操作自行车的一套动作方式是技能,而支配此动作方式的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则属于能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能力离不开知识、技能,但能力和知识、技能毕竟不是一回事。

能力不表现为知识、技能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

☺哪些因素制约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是不对的,但良好的遗传素质却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

良好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环境、良好的教育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条件.

(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优良的个性品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像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超常儿童和智能不足儿童有哪些心理特点。

超常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

1.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2.注意集中,记忆力强.3.感知敏锐,观察仔细。

4.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

5.自信、好胜、有坚持性.

智能不足明显的特征是:

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

第三章气质

气质:

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特点(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

气质的学说:

(一)气质的体液说

(二)阴阳五行说(三)气质的体型说(四)气质的血型说(五)气质的激素说(六)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

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和界限。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

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是指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

外倾型:

里比多指向外部世界的人.

内倾型:

里比多指向自己内部世界的人。

场依存型:

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立性:

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艾森克人格理论:

(1)内倾与外倾;

(2)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把人分成四种类型:

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

气质评定法有:

问卷法,作业测定法和实验法.

问卷法优点:

实施简便,平分确定,容易得到数量化结果.缺点:

被试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有意无意的作假.

作业测验法:

优点:

被试难以了解测验的意图,难以作假;可以进行团体测试,经济省时;结果评定机械性,简便易行。

气质对教育的意义:

1,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的自我修养。

4,教师本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神经类型和气质的关系:

巴甫洛夫认为气质的每个个别的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最基本的特征就给每个个体的所有活动都打上这样或那样的烙印。

”巴甫洛夫认为,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后来的研究表明,精神类型并不总是与气质类型相吻合的.气质是心理特征,神经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

整个个体的身体组织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

气质是神经类型的心理表现,所以,气质心理特征和神经类型生理特性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有时,几种不同的气质特征依赖于同一神经过程的特性;有时一种气质特征依赖于神经过程的几种不同的特性。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但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它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气质的变化,从生理机制上看,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后天的暂时联系系统掩盖了神经类型的先天特征,但神经类型的先天特征本身并没有改变;二是暂时联系系统形成和发挥机能作用的过程中,神经类型的先天特性本身得到了某种改造。

但到底属于哪种情况?

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确定。

第四章性格

性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心理状态“转化”论:

列维托夫认为,性格的形成最初所经历的阶段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

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那么它就有可能巩固下来,逐渐成为他的性格特征.

动机泛化论:

鲁宾斯坦认为,动机是构成性格的"建筑材料”,性格的形成是动机的泛化和定型化、人的性格是由动机和人所掌握的行为方式的融合物所组成。

但构成性格基础的不是行为方式本身。

而是调节着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泛化动机.这种动机,开初只出现在一定的情境中,尔后由于类似的情境不断出现,人就以类似的行为方式进行重复的反应;这样,这种行为方式的动机就扩展到类似的情境中去,逐渐转化为个性心理特征,并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性格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动机。

向稳定的普遍化的动机系统的过渡.

性格评定常用方法:

一、自陈量表法。

二、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三、观察法(项目查核法、等级评定法)。

四、晤谈法。

五、自然实验法。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

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

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第三,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第三,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第四,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性格特征的制约。

2,在多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

☺如何对性格结构做分析?

性格的静态结构。

描述性分析:

1,性格的认知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数量化分析:

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

性格的动态结构。

动态结构的动态特征:

1,表现在各种性格特征之间.2,表现在性格的各个侧面。

3,表现在性格的可塑性上.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学条件.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4,文化、社会因素。

5,心理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