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8017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docx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郑州一模)“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井田制

解析:

C 殷人指商朝人,商朝以神权巩固王权,特别重视“神的世界”,周人实行宗法制,强调尊宗敬祖,特别重视“祖先的世界”。

2.(2013深圳一模)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解析:

B 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3.(2014深圳调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

解析:

C 贾宝玉地位高是因为是正房所生,是嫡长子,贾环地位低是因为是妾室所生,是庶子。

这些特点符合宗法制的内容。

4.“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宗法制度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D.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解析:

B 从关键信息“政治实体的共主”可知选择B项,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D两项都不正确。

宗法制是关于权力的继承与分配,没有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解析:

B 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性”很小。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贵族等级制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6.陈胡公妫满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把他封于陈,侯爵,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

对此,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初年曾经分封过异姓贵族

B.周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C.陈胡公在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

D.陈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

解析:

D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陈胡公只能选择嫡长子为继承人,故D项不正确。

7.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B 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确立的__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中国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

D 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

故正确答案为D。

9.(2013南京调研)程天相说道:

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

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解析:

D 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者、革命成功者,或是王朝的建立者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10.(2014福建师大附中模拟)据《文选》记载:

“中朝,内朝也。

汉代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关于“内朝”和“外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居到执行职务的地位

B.“内朝”“外朝”之分始于汉武帝时期

C.“内朝”“外朝”使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内朝”由侍从皇帝的近臣构成,参与决策国家政务

解析:

C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外朝逐渐退居到执行职务的地位,A、D两项是正确的理解;B项符合史实;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直到明朝时期,随着丞相的废除才得以解决,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11.“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

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

C 宋朝通过分化军事权力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2014福州模拟)《晋书·段灼传》中记载: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下列言论与材料内容相呼应的是(  )

A.“大人世及以为礼”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D.“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解析:

B 通过分析题干中的材料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

A项反映的是世袭制,不符合题意;B项是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

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不符合题意;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13.(2013年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阶段特征的能力。

秦汉至宋元,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过秦汉、宋元等王朝的努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宋元之前的君主集权是指的“决策权”而不是行政权,行政权仍然掌握在丞相手中;这一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但其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项错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就已经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D项错误。

14.(2013衡阳联考)钱穆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导致宋代发生该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科举制的实行

B.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早期民主思想的兴起

解析:

D 这里的平民社会是指庶族地主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B项是这一现象的根源,A、C两项都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D项是明清时期出现的。

故选D项。

15.(2013昆明检测)宋代王谠在《唐语林·文学》中写道:

“中正,乡曲之表也。

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

”这里的“中正”是(  )

A.人名B.官职C.地名D.制度

解析:

B 由材料可知中正负责识别地方的人才,是九品中正制中的重要官吏,故选择B项。

16.(2013湖南六校联考)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

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实际是__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

解析:

A 古代官吏分离,官以科举出身擅长经史辞章,财税经济司法方面却难有所长,只能委之于吏。

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常升迁、调防官员,但吏却不升迁、无调防。

地方财税、经济、司法都操纵在吏的手中,吏往往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一旦国家面向财政税收进行改革,就会触及“吏”的根本利益,遭遇巨大阻力。

这一状态下的国家组织也很松散,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国家组织能力被削弱,B、C、D三项正确。

此现象不能反映分封制作为一种制度的实际存在,A项不正确。

17.“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影响的掌握。

从材料信息“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说明科举制使知识分子忙于求取功名,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写道:

“皇帝极想成为他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

B.明朝__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

D.清朝皇权__的进一步加强

解析:

B “皇帝和内阁”信息表明材料反映的是与明朝有关的现象,可排除A、D两项,由__主义独断性特征可排除C项,答案为B。

19.(2013东莞调研)有人说: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D.清朝军机大臣

解析:

C “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

20.(2014淄博一模)史载:

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解析:

B 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25分,22题15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

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

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

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8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材料三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6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从表格材料看,初试要求的是对经典的熟练掌握,二试考查的是写作能力,三试中的时务策显然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的现实问题。

(2)问从材料二的两则诗词可以看出当时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其评价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第(3)问理解“人情”的含义,从材料内容“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可见这里的人情指的是血缘亲情,因为考试是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

第(4)问可结合三则材料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

(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

(6分)

(2)风气:

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

观念:

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评价:

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

(8分)

(3)宗法制。

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6分)

(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

(5分)

22.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

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

(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

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7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丞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1)问“材料一”是答题依据和答案来源;“说明”是答题方式,要求在理解引句的同时扼要指出;“职责”是中心词。

(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考查知识的再现;第二小问中心词是“演变”“推动力”;第三小问对“原因”的归纳取决于对“推动力”的归纳是否准确。

第(3)问解答关键是据材料信息弄清比较的是哪两个史实;“异同”包括“相同”与“不同”;比较时一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二要从历史概念和结论的归类上分析。

答案:

(1)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或者答为: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3分)

(2)变化: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2分)

推动力: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

(1分)

原因:

相权与皇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

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__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

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

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

(4分)

(3)相同:

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3分)

不同:

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

(2分)

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