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4898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docx

高三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1年高三历史10月单元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总共60分)

1.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

“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

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2.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明显进步的是(  )

A.水排   B.耧车C.曲辕犁   D.水转翻车

4.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

当时中国的文明不仅在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制度层面走在世界前列

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D.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B.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6.(清)陶煦在《租核》中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B.宗法、乡土观念的影响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

7.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从文字、文物、外贸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

下列信息对研究汉代丝织业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

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

“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8.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

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

9.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10.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及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邹凤炽、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均为唐时著名商人)。

这种情况说明(  )

A.当时富商大贾多与贵族官僚勾结B.唐时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C.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D.唐时大商人垄断操纵了科举考试

11.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12.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

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工商业市镇兴起

C.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3.“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

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

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

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

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

14.以下历史现象,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B.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C.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D.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15.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16.杰里·本利特在《新全球史》中写道:

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

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资金和航海技术。

由此可见推动这一时期航海活动的因素有(  )

①西班牙统治者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资本的渴求

③蒸汽轮船发明,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工具④欧洲航海家勇于探险、开拓的精神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7.在16、17世纪,西班牙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557年、1575年、1576年、1607年、1627年和1647年,王室不得不一再宣告破产。

这期间,恰恰是来自美洲的财富比较多的年份。

这说明美洲财富流人对西班牙造成的影响是(  )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工业革命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传统封建制度受到冲击

18.马克思曾说:

“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来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

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来文化损失

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

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

19.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中指出:

15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意义变得极其巨大,各主要社会按照它们对崛起的世界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控制能力的大小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下列历史现象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原产美洲的玉米改变了世界各地粮食供应状况

②非洲的黑人奴隶为欧洲手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

③特权贸易公司是欧洲对外贸易的主要组织形式

④西班牙白银因换取中国的奢侈品大量流入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历史总是多样的,但不同之中也偶有一致之处。

17—18世纪,当欧洲各国纷纷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时,中国明清政府仍继续坚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

A.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结果都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

C.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D.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21.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

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这种主张(  )

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②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④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2.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罗代尔强调的是(  )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23.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反映了(  )

时间

茶(万镑)

丝(包)

战前年平均

5000

5000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对外贸易稳居出超地位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

24.下表是《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从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72—1875年

派遣留美学生120人,学习自然科学(声光化电算法及制器)

1887年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①注重外浯和科技教育②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

③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④使西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导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25.“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下列各项中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6.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汉、陇海、胶济、京绥各铁路货车一律停开,所属各省份运输阻断,几乎无货可售。

”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由“黄金时期”转为萧条的原因之一是(  )

A.蒋介石对红军连续发动围剿B.一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D.民族工商业间的恶性竞争,无货可售

27.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表》中可以得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

时间

大事记

1928年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0年4月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军阀混乱

1930~1931年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

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

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③官僚资本挤压④外国的侵略

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8.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纪事

《申报》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新民日报》

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

“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9.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

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

此变化不能反映(  )

A.广大民众的觉醒B.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

C.时代主题的变迁D.西学东渐进入制度层面

30.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风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制商行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

这最能说明

A.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资本主义的产生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滕州一中高三年级单元检测

历史试题xx年10月

班级_____姓名考号

装订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31(26分)

32(14分)

总分

分值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总共40分)

31.(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

“……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摘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

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

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四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2)

时间(年)

类别

投资比例(%)

1883——1913

轮船航运

54.5%

煤炭开采

67.7%

1890——1910

机器纺织

23.23%

1872——1893

机器制造

27.68%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材料五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见面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摘自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的具体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这些因素未能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2分)。

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5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3分)。

评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4分)山东省中学联盟

 

32.(14分)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

……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

……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

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

易服者注意:

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

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

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

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分)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分)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2分)

 

滕州一中高三年级单元检测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BAC6—10:

DBDDC11—15:

ADCDB

16—20:

BDCCC21—25:

CDCDC26—30:

CADAB

二、非选择题

31.【考点】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市场的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市场的发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宋明理学

(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4)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

【解析】

(1)从材料一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来归结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材料中“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宋朝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政府经济政策角度分析作答。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

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对应材料三和四,先判断观点正误,然后依据所学围绕买办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作答。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40年代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对英国国外市场以及贸易发展的角度作答;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型,围绕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从对英国本国以及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分别分析作答;或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作答也可。

【答案】

(1)举措:

州县治以下不得设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允许沿街开设店铺(或实行坊市制)。

(3分)

(2)体现:

汇票(纸币或飞钱);私人金融家;经纪人;专业经理;公司;理财专家。

(3分)

原因: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理学的束缚。

(6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原因:

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外商在华经商不便;中西贸易扩大。

(2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看法:

这一观点是片面的(1分)。

一方面,买办为外国侵略者效劳,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收购原料,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

另一方面,买办在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买办凭借雄厚的资金,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分)

(4)原因: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需要广阔的市场;处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3分)

评析:

英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占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给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具有破坏性。

同时,这一政策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世界贸易进一步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客观上有利于落后国家和地区迈向近代化。

(4分)

32.【考点】

(1)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2)近代中国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服饰变革

(3)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4)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912至1919”,联系时代背景,概括为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商家做广告卖帽子,可以得出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另外结合所学知识还有民国政府的推动。

(3)结合教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作答。

分别作答为:

移植性指: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指:

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

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4)结合三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重点是材料三中的“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可以概括为:

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

【答案】

(1)特点:

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3分)山东中学联盟

揭示: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

(2分)

(2)原因:

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2分)

因素:

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分)

(3)移植性指: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