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8043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docx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9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

“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

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10劝  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上说:

“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1过 秦 论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

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

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

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

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失,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因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

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

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

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

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

试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12师  说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

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

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必修四

13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

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

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

“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

〞赵王问:

“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

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

‘您怎么了解燕王?

’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

‘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

相如对我说: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

“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

〞相如说: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

“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相如说:

“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