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82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ocx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陈杨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教学服务站陈杨的本科毕业论文。

 

利率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

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优化经济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为了进一步按照WTO的有关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的各方面改革为实行利率市场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我国现阶段也存在许多不利于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因素。

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也要认识到实行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行的配套改革,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

一、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现行利率政策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限制了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作用,不利于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发挥作用。

从总体看,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利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利率决定机制僵化

目前,我国利率决定权还集中在中央政府,央行只是授权发布机关和代管部门。

中央政府在调整利率时更多的是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等经济目标,而不是为了资金的价格回归,如:

中央政府在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降低了我国存贷款利率差。

而且,在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各商业银行难以自主地根据企业资信状况、风险大小进行利率浮动,商业银行在执行利率政策的过程中尽管有一定的浮动权,但利率变动空间十分有限,不能灵活地确定利率。

2、利率水平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的确定依据主要是中央银行掌握的社会资金总供求状况、企业和银行的赢利水平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等经济指标。

这一利率决策机制存在着两大缺陷:

一是信息失真。

上述指标有的还难以精确测定,有的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因此很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使得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二是决策时滞。

由于现行的利率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决策程序过于复杂,且时间长,制定出来的利率水平往往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且很难准确估计到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不能做到前瞻性的政策调整。

3、利率管制措施违背了市场公平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对利率实行管制,国有银行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如:

对国有企业一直实行优惠的官方利率,而对非国有企业却实行较高的市场利率。

这种由利率管制形成的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使得非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了种种歧视,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的原则,损害了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妨碍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1、利率市场化是资金配置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该发挥基础性作用,除了需要由国家垄断控制的极少数商品外,物质商品和要素商品的价格均应由市场决定。

目前,我国物质商品价格和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巨大反差——前者基本上由市场决定,后者则由政府严格管制。

作为调节社会资源分配、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市场利率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

利率市场化可以促使资金按收益的高低在社会生产部门间进行分配,通过有效组织资金来源、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有效利用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就要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

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FSA),加入国应彼此开放市场,相互享受国民待遇;在关税上彼此享受最惠国待遇,增加透明度并逐步实现自由化。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中国与美国等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中有关金融的主要内容有:

入世后两年外资银行可为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后5年中国市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国金融公司允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3年后增至49%;外国股票包销商可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3%的股份;入世5年后包括产险、寿险、商业再保险、团体险、养老保险在内的保险业务全面开放。

也就是说,我国金融业的3个主要领域除证券业有所保留外,银行和保险将全面开放(允许有5年的过渡期)。

利率市场化是开放金融市场的基础。

这是因为,开放金融市场以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将受到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率变动与国际市场利率变化的趋同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稳定,国民经济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1978-200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1%,其中90年代的10年年均增速超过10%。

2000年我国GDP达到89404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6.38倍,按汇率计算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在1978-2000年间,人均GDP年均增长8.13%。

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220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4.58倍(注1)。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780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56—9265美元之间为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适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

2、稳定的物价和正利率水平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接连七次的降息和1997年以来物价水平的持续平稳下滑,利率基线和物价指数都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现在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均保持正利率水平,这就给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的利率波动留下了较大的弹性空间,也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宏观基础。

3、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市场主体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所发挥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显著。

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市场主体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

现阶段,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经济主体,都认识到我国必须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因此,此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有利的时机,不仅国民经济对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的各种冲击会有较强的承受力,而且改革的阻力也会较小,改革的社会成本也会相对较低。

(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1、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较大成绩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

企业产权的明晰,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投入产出观念得到强化,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更加灵敏。

因此,改革使国有企业逐步认识到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中央银行改革稳步推进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被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

此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我国不断地对中央银行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金融调控体系。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改变中央银行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办法,成立若干个跨省的一级分行,减少了地方行政干预,提高了中央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基本采用《巴塞尔协议》通过的“银行业审慎监管原则”,建立对银行业的监控预警指标,从以指标为核心的数量型监管模式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质量监管模式进行了转变;由控制信贷规模逐步转到控制货币供应量,逐步运用市场方式调控金融等。

3、商业银行改革初见成效

商业银行改革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颁布并开始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性质、业务、经营原则、权益等,为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二是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政策性银行,将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初步完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三是国有银行加快了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开始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四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建立了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实现了股票发行上市;五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等。

4、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等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并发展迅速。

截至2002年年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1223家,市场总值大约3.83万亿人民币,流通市值接近1.25万亿人民币;2002年我国发行国债为6300亿元,发行企业债券为290亿元;2002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为39490.16亿元,比前年增长了31%;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1999年成立至2002年6月末,累计交易量折合4752亿美元(注2)。

(三)已实行的利率改革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速度加快,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1996年国债开始尝试市场发行,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

1996年6月在建立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对拆借利率的上限限制,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放开;

1997年7月放开对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的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实现再贴现利率由央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由商业银行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自行加点生成;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1998年10月与1999年9月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放开协议存款利率和对保险公司5年以上、3000万元以上存款的利率;

2000年9月21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同时放开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另外,还实现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市场化,对股票质押融资及其利率的确定也在原则上放松了管制。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在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

这些改革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金融监管不够完善

在改革进程中,有效的监督机制是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保证。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政府不再直接决定利率,而是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

同时,利率市场化还将促进金融创新活动,而新产品开发对金融机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还可能引起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

因此,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侧重于发展金融机构,培育金融市场,而在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当前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

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束缚了金融业的手脚,导致我国各金融部门发展缓慢,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偏低,竞争力低下;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够,在业务方面存在扯皮现象,违背了其为适应金融分业经营现状,明确部门职责、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初衷;金融监管方式僵化,一切都要经过审批,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金融市场要求;制度、法规的制定滞后,有些法律己与现实情况不符,法条规定也不尽详细,可操作性差,对金融机构形不成严格的法律约束,导致其经营行为的变异和利率机制的相应扭曲;金融监管技术手段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使得事前的风险预测和防范很不够,往往只能进行事后的处理。

(二)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利率市场化

1、银行所有制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这与日益上升的非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形成明显反差。

而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由于存在产权关系不清、权责利关系不对称等问题,使经营活动产生许多问题:

一是产权不清,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独立支配银行财产,更不能独立自主处置,容易造成国有金融资产大量流失;二是企业经营者由政府行政指派,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致使权责利关系不清,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从而引致银行效率低下;三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大量非市场化的行为,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只会加重其非市场化行为来“谋私”,而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有垄断化趋势,市场竞争不充分

据统计,1999年,我国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74%,存款份额占银行业总存款的70%,贷款份额占银行业总贷款的77%(注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越高,市场竞争程度越弱,市场利率的形成越可能产生垄断化,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就越低。

3、银行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良资产较高,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其与即将进入的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难度。

例如,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低,盈利能力差的现象。

资料表明,1997—1998年,我国4家国有独资银行与世界10大商业银行相比,人均利润后者是前者的36.5倍,人均存款后者是前者的6.2倍。

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4.75%、1.44%、8.50%和3.79%,只有中国银行高于巴塞尔协议规定8%的比例,而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国1999年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7%、7.52%和10.7%。

在规模方面,花旗集团的一级资本达到545亿美元,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合并后的一级资本达到505亿美元;大通曼哈顿公司和JP摩根合并成立的JP摩根大通一级资本达到376亿美元;而我国银行业包括所有附属机构在内,资产总额约为3500亿美元,一级资本只有200亿美元左右(注4)。

(三)国有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利率市场化有赖于具有硬约束的企业制度,需要企业能敏感地反映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还未达到预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其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高枕无忧,利率的高低对其来说并不重要。

而且,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放开贷款利率后将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难以承受利息负担,甚至危机生存。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可以通过资金利税率指标来衡量。

据有关数据反映,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资金利税率在总体上是下降的,1985年为23.7%,到1994年降为10.7%(注5),以后几年,企业经营状况继续下滑,到1997年才开始逐渐好转,但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日益下降的资金利税率,表明国有企业的利息承受能力极其有限。

而根据其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利率在初始市场化阶段总是要有所提高的,这无疑与企业的利息承受能力难以匹配。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四)我国金融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基础,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应具备如下特征:

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建立以法律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

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

金融市场规模还很小,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底我国证券市场总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为46.3%,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注6),比例大大低于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分割,货币市场发展滞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善;债券发行以国债发行为主,行业债券发行不足,企业债券严格控制;商品期货品种不足,金融衍生品种没有,市场急需扩大与发展;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基金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规模还不很大,品种单一,类型不全等。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

四、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需要进行的配套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在具体实施时,除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外,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以促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

(一)完善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要符合利率市场化的需求和金融开放的大形势,要按照经济全球化化和WTO的要求加快建立依法相对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反应灵敏、操作自如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框架和与国际监管规范相衔接的科学、高效的金融监管框架。

1、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

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市场利率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中央银行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需要经常分析和预测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适时合理地调整基准利率,并以此来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和时效性。

适当的时候,可以分离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两项职能;

2、加强金融监管,稳定金融秩序,保证金融健康运行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监管不再是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资金投向以及存贷款利率等进行引导和宏观调控,并为商业银行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但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之中和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金融领域相继出现了存贷款利差倒挂、中小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等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必须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措施为:

(1)改进宏观调控手段。

目前,新老商业银行都已建立起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因此,金融监管应主要以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2)加强对经营风险的监管。

大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据模型,计算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形成预警机制,并结合专项稽核等传统手段,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实施全方位的监管;(3)加强法规建设。

要在现有的金融法规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完善的利率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做到利率管理有法可依,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4)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

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机构要明确定位,各施其职,同时,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减少相互扯皮,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银行、证券和保险健康运行,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改革

1、大力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并补充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

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体制、制度、经营管理方式和规模都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一样存在着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等问题,另外还存在信贷资产质量低、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其竞争力是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分步实施:

第一步,是按国有独资公司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更新;第二步,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经营机制问题;第三步,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

2、提高其它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从体制上和经营管理上的市场化程度,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有的股份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从而增强生存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快补充资本金,提高经营规模。

除定向募集股本(包括吸收外资入股)外,要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要继续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独立董事。

要鼓励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业务联合,把城市商业银行办成市民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个人提供金融服务。

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

通过改革,提高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降低银行存贷业务的垄断性,提高银行存贷业务的市场竞争性。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要继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国有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除了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它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中小型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搞活。

通过改革,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对宏观调控政策反映的灵敏性,以确保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非公有制企业更能适应市场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映更为灵敏。

因此,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时需要以货币市场的利率信号作为指导。

另一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可是商业银行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利率风险规避的必要条件。

因此,利率市场化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互为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与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相结合。

发展金融市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

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影响了货币市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失真。

因此,只有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其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其影响力,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信号。

2、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

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具备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等条件。

要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着手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场;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要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要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