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94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x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

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中国利率市场化近几年进程明显加快。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符合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扩大自主定价权以建立健全对竞争秩序的自律管理作为过渡,让上述机构开始实行利率自主定价。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阻碍其平稳发展的因素,为了降低改革风险。

增大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进而提出治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建议。

【关键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认为,利率不取决于储蓄和投资,而取决于收入水平,因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收入水平,而不是利率,而收入水平又依赖于投资,因此储蓄和投资密切相关,不能作为决定利率的独立变量。

应该把货币抽象出来作为一种资产,认为货币的供给完全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是外生的,而货币的需求则是内生的。

他用流动性偏好来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并且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基本取决于收入水平,只有投资动机与利率有关,且与利率呈反向变动。

在外生的货币供给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所需的货币之和相等时,市场得到均衡利率。

黄达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

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问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

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大,助推力不足

就目前来讲,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而在我们改革的初期,改革的结果很可观,并且也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所以改革的决心和动力都非常大,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而当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会使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一些能够具有影响政府政策的团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时候会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3.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他金融改革影响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3.3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中介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运行效率,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和市场利率的产生,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即由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和浮动范围,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利率定价机制来确定利率,然后报中央银行备案。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监督各商业银行的利率实施状况。

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制度,理顺利率定价机制。

3.4中央银行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利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央银行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还受到限制。

在中国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水平的决定、差别利率政策的制定等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由于利率受到管制,所以其灵活调节也受到限制。

表现在:

首先,利率管制造成这一重要的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受到严重约束,利率调整对投融资行为及群众消费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其次,利率机制的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导致决策层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再次是利率结构扭曲,拆借市场利率的导向作用有限。

4、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4.1宏观方面

利率是货币和资本的价格,是国家资源的一种的抽象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指导货币和资本流量和流向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手段和工具。

所以利率是国家资源优化配置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货币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挥作用几乎都是以利率作为中介,货币政策先作用于利率.通过利率升降来调节经济。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几乎所有的利率都由中央银行确定,各金融机构只能执行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而社会上的市场利率又很难控制,社会集资、市场融资利率高于央行规定的利率,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并存,这就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带来很大困难。

显然,只有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顺利传导货币政策,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

4.2微观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因素是企业经营决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利率受到政府管制,企业所面对的就不是利率风险,而是政策变动的风险,企业所要做的不是采用经济手段来预测和防范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而是揣测国家政策取向.显然十分被动。

同时,利率管制直接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当利率受到管制处于偏低的水平时,一些本没有实力借到资金的企业也能借到资金,资金必然被低效率使用;此外,由于利率偏低,资金使用成本低,企业倾向于多使用资金,造成资金过度占用现象,在我国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不利于经济体系效率的提高。

5、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5.1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制度,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开辟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

二是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树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改革现有的由中央银行确定基准利率,在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基础之上,各商业银行根据各自的实际状况确定利率的机制,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逐步形成以上海地区各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

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5.2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

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另外,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作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以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等问题。

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

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要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5.3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

而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已经有所进步,利率监管效果不断提高,但是也必须承认,从监管手段和监管效果上看,仍停留在检查层面上,缺乏广度和深度。

此外,技术手段落后也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统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有效性。

因此中国放开利率管制后,不仅要求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金融监管也应由原来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型监管向以市场和法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转变。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和相关监管机制、信息收集和披露机制,提高和完善监管技术。

最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储户提供比较安全的保护网,维护整个银行业的安全。

5.4维护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当宏观经济稳定时,银行和企业间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波动幅度降低,这样就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不良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创造了一个平稳良好的环境来发展利率市场化,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顾宁,黄丽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与治理.学习与探索.2007.5

[2]孔德刚: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财经政法资讯,2007

(2).

[3]刘梦琪:

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一般规律及启示,现代商业,2008(21).

[4]黄达,《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易纲: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