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8278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docx

给孩子讲讲关于钱的那些事儿

 大熊阿比开了一间旅馆,住一晚上五百块钱。

 鳄鱼阿宝来捧场,发现忘了带钱,就只好先欠着账。

 阿宝后来有没有把钱还上呢?

他是怎么还上的呢?

 原来,阿宝走后不久,旅馆来了位“土豪”客人,名叫朱富比。

他订了间房,付给了阿比五百元钱。

阿比用它还清了家具店的欠债。

家具店的狐狸老板又拿其中四百元还给了设计师兔子,兔子又拿出三百元还给了做木工的犀牛大哥,犀牛拿了钱,把欠工具屋老板长颈鹿的钱也给还了,长颈鹿又还清了欠大象搬运工的一百块钱…… 每个人都还清债务,拿到了应拿的钱。

 他们又一个接一个去鳄鱼阿宝的甜品店,买了最爱的甜品。

鳄鱼收到五百块钱,还给了客栈老板阿比。

 金钱在动物的圈子中流动,一同流动的还有商品、信任和满满的幸福。

选自绘本《旅馆开,钱进来》

这就是《旅馆开,钱进来》的故事。

它是台湾绘本名家郝广才先生“财商启蒙”系列作品中的一本。

 经济启蒙和财商启蒙是近年热议的话题。

这本书刚好能满足家长们对财商教育的需求。

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能教会孩子相对冰冷的经济学原理,比如货币、流通、利润等,也能教给孩子商业中温暖的、饱含人性的部分,那便是信任、承诺、宽容。

 商业社会之所以能运转,靠的不仅是超乎个人之上的规律,更有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托付、信任和温情。

 和孩子聊一聊:

了解贸易的起源,先从战争说起 古时候,不少部落和国家,总会为争夺一些资源而发生战争。

他们会争夺什么呢?

很常见的一种,是对于我们生活吃饭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白白的、细细的、没有它炒菜就很淡,很难吃。

没错,就是食盐。

 

我们知道,离开了盐,再好的菜肴都无滋寡味,难以下咽。

此外,不吃盐人就没力气,盐也是人的神经活动的必须。

所以说,盐对人类非常重要。

但是,在古代,内陆的盐池不多,所以呢,争夺食盐就成了发起战争的一个重要诱因。

 

我们总是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因为传说中,中国的两位伟大先祖分别是炎帝和黄帝。

他们也曾经也是冤家对头,他们打的第一战,起因就是争夺盐池的控制,后来打得多了,两个部落统一成为中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是非常愚蠢的。

不过,历史上人们曾经为了争夺很多不同东西而打仗。

最近的一次,应该就是石油战争了。

 

为了抢夺资源,战争的发生与挑起无时不在。

图片选自“人类的生活”系列丛书。

 

现在,除了黄金和钻石之外,最值钱的资源就是石油了。

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为石油而暴富,所以呢,石油资源成为国家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资源。

有两个国家听说一块荒地上有石油,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开始打仗,打了3年,最后两败俱伤,死了十几万人,但是最后一滴油也没找到。

 

小朋友可能会问:

打仗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回到刚才的情形中,问问孩子,假如现在是你想要另一个同学的小火车,那你怎么办?

你也去直接抢吗?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小朋友可能会想到,我可以用我的书和他换一下。

他看我的书,我玩他的火车。

 

这就是交换。

 

古代人也是在不停地寻找一些大多数人都会接受的东西来作为交换物,比如说我们上面说的盐呀,麦子呀,布料呀,龟甲、还有贝壳,都曾经做过交换物。

人们最喜欢的是贝壳,大约在4000年前,整个非洲、南亚、东亚和大洋洲都是用贝壳来交易的。

 这些东西呢,后来就发展成了货币,也就是钱。

 

古埃及人还没有钱的概念,所以他们不用钱币。

所有交易都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

图中的女子提议用一串贝壳项链换商人身边的两块盐板。

图片选自“人类的生活”系列丛书。

 

那么,为什么古人都愿意用贝壳做为交换物呢?

今天你们都喜欢巧克力,是因为巧克力好吃。

但古人为什么都想要贝壳呢?

 

我们先反过来想想,如果用吃的做交换物,不管是小麦、食盐,还是巧克力,有什么不好呢?

 最大的问题是,食物都有可能过期坏掉,容易发潮发霉腐烂,而且还容易被小老鼠偷吃,因此防水、防火,防发霉,都很重要,也很不容易。

因此,如果换得多了,吃不了就坏了,谁也不希望这样,是不是?

 

那布料不容易坏,大家也都需要,为什么不用布料做货币呢?

因为用布料换东西,搬起来太累了。

而且,如果换得多了,存储布料就得用大房子,要是想搬家,将自己的农田卖掉,会换来好多好多布料,太沉了,根本带不走。

 所以人们喜欢将贝壳当钱用,它既不会腐烂,也不怕火烧,老鼠想啃也啃不动,而且很小很轻,可以装到麻袋里,方便携带。

 我们国家呢,将海贝当成货币,用了好长时间。

所以啊,我们今天看到凡是同物品交换有关的字大多数都会有个“贝”字,如财物、赏赐等等。

甚至对人们社会地位评价的字词,如贫、贱、富贵等,也是与贝字相关的。

 后来人们学会了制造金属,就有了比贝壳更统一、更方便交易的金子、银子、铜钱等等。

 

公元前五世纪的几种银币:

雅典的带有雅典娜头像的德拉克马(四元)银币、爱琴的龟币、叙拉古的四马战车币、阿格里根特的蟹币、杰拉城的公牛币和塔兰托城的海豚币。

图片选自“人类的生活”系列丛书。

 

但金属也有问题,金属不像贝壳,全是大自然天然的,金币、银币、铜钱都是人造的,那就有可能造假对不对?

比如说,把一个小石片外面涂上金子,冒充金币,那可怎么办呢?

谁能分得清是真是假?

 

新的展开: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信任 

最初,大家都是随意制造货币,一个国家里,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金币银币铜币。

但是谁也不知道哪一种值得信任。

后来,为了让人们对自己国家的货币有足够的信任,国王或者皇帝开始统一制造货币,会在金币或是银币上做出印记。

 

这些印记代表了国王的承诺和保证,这表示,国王以他的名义起誓,这枚硬币里面含有五克黄金,如果有谁敢伪造,就是不给国王面子,侮辱国王的名声,这种罪行,一定要重重地打屁股。

就这样,国家统一了货币。

 人们有了钱,就可以做更多交换,于是琳琅满目的好东西就在世界各地出售,渐渐地,形成了一些繁华的贸易中心。

人类第一个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繁华商业中心。

 

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商朝就有很发达的货物交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帆船云集码头上,奴隶成群运货忙。

从船上卸下的货有腓尼基来的雪松,高加索、土耳其卡帕多西亚或亚美尼亚山区来的铜。

图片选自“人类的生活”系列丛书。

而在欧洲,有另外一个古老的商业民族——腓尼基人,腓尼基不喜欢打仗,只喜欢做生意。

因为航海业的发展,腓尼基人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们所贩卖的商品荟萃了各个地方的特产:

有来自远东和印度的谷物、酒类、纺织品、地毯和宝石;有来自黑海的铅、黄金和铁;还有非洲的盐、象牙和奴隶;有西西里岛的酒和油…… 在贸易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把买卖的东西写下来,又觉得当时的书写文字都太繁琐了,于是,他们发明了一套简单明了,书写方便的字母系统。

 腓尼基人发明的这套字母,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是后来一切字母的始祖,也就是我们现在英语里26个字母的起源。

 回到书中:

如果不还钱会怎么样?

 

有了信任,我们才会约定俗成地用同一种货币,作为共同的尺度,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来买卖东西。

有了信任,动物们才会允许欠账。

 可以和孩子探讨,如果绘本中的动物们欠钱不还会怎么样呢?

 首先,容易想到欠钱不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虽然有些贸易比较正规,会签订白纸黑字的合同。

有些贸易和承诺相对随意,只是口头协商、约定一下。

不过它们都受到法律监管、约束。

 

其次,欠钱不还会受到谴责。

比如说,如果犀牛明明收到了别人的还款,手头也不紧,却故意不还别人的钱。

诉诸法律来维权又太麻烦、太贵。

那么,这笔欠款可能就不了了之。

选自绘本《旅馆开,钱进来》 

这样一来,犀牛是不是只赚不亏呢?

 

当然不是。

很快动物小镇都知道犀牛的人品不行,不守信用,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做生意。

他便赚不到钱,也没人搭理他。

除了搬走,没有别的选择了。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纠纷,都是靠道德的力量,而非法律来解决的。

试想一下,如果十块八块的事情都统统要进法庭解决,那恐怕法庭要比小卖部还多才行吧。

 

不仅是买卖,实际上在赠送礼物中也有隐形的道德约束。

按理说,礼物是赠送出去的,不能强求对方还礼,法律也没有这样的规定。

然而,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一种还礼的义务。

这就是一种道德的约束。

比如说,在毛利人看来,礼物中就有一种叫做HAU的“灵力”,它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得不还礼的人受到报应。

 欠钱不还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影响了整座小镇的和谐、幸福。

 动物们会想,别的动物是不是会像犀牛一样不还钱?

如果多来几个不还钱的,是不是就亏了?

要不要以后一刀切,无论谁欠钱都不可以?

 

选自绘本《旅馆开,钱进来》 

你看,一个人不守信用,会引起普遍的不信任和怀疑。

少部分人坏,便可能让我们觉得人类都是坏的。

其乐融融的小镇消失了,人们互相猜疑、疏远。

小镇被污染,就好像清澈的溪水被两桶脏水污染了一样。

而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将遭遇难以估量的损失。

 

带孩子进一步思考:

金钱的流动带来了什么?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旅馆前,草地前,朋友围一圈。

五百元转一圈,谁也没欠钱。

” 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仔细算一算,这500元是怎么转一圈的,是不是谁也没欠钱。

 好像是的。

比如说,旅店老板从鳄鱼手上拿到了500元钱,又还给了家具店。

再比如说,鳄鱼卖蛋糕收到了500元,全部还给了阿比。

还有,犀牛得到了300元,拿其中200元还了债,另外100元买成了蛋糕。

 发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每个动物都好像既没赚钱,又没亏钱。

它们是不是白折腾了呢?

 

选自绘本《旅馆开,钱进来》 对此,我们可以让孩子说说,每个人在500元流通前后有什么变化。

 首先,它们可能收获了更多的利益。

比如说,阿比花500元买来了家具,把客栈装修得更漂亮了,在美团上的评分就可能更高,将来可以吸引到更多客户,赚更多钱。

 其次,他们可能收获了快乐。

比如犀牛用拿来的100元买了最爱吃的蛋糕,作为繁忙劳动之余,给自己的一点点奖励。

 再比如,它们可能收获了友谊。

在绘本最后,动物们围坐在一圈聚会,享受着美食。

相互间买卖,加深了它们的友谊和纽带。

它们彼此之间更信任了,以后也就可能有更深入的往来、互动,成为驴友、亲家、夫妻、好朋友…… 

选自绘本《旅馆开钱进来》 

此外,还可以问孩子:

 1.大熊阿比付出了多少钱,得到了多少钱?

他亏了还是赚了?

2.鳄鱼把钱花在了哪?

又从哪里得到了钱?

他亏了还是赚了?

3.其它动物呢?

他们得到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呢?

4.500块钱流动一圈以后,动物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5.如果动物们不还钱,结果会怎样?

如果动物们不允许彼此欠钱,又会怎样?

 带孩子像阿比老板一样记账:

 小朋友每天花了多少钱?

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又去了哪里呢?

小朋友可以通过记账,发现钱是如何在自己家和外界流通的。

 

童行学院的共读小贴士 

1、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回答,不要强迫孩子非要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当孩子对某一问题失去兴趣,也不要强迫孩子再回到问题上来。

这些问题本身也不是一次能“解决”的,而是在多次的阅读中慢慢“消化”的。

当然,如果你有其它的视角,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探讨。

 2、孩子可能不会跟着我们的设想提问和回答,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在同孩子问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提问和猜想的重视,对他勇于表达的赞许,对他探索的支持。

 3、在跟孩子的问答过程中,我们也会被问到很多“我不知道”的问题,这也很正常,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在这种时候,勇于对孩子承认“我不知道”,再同他一起查阅资料、询问专家,也是开放的求知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