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8421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docx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

一、目的

1.熟悉神经网络的特征、结构以及学习算法

2.掌握神经网络自整定PID的工作原理

3.了解神经网络的结构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4.掌握用MATLAB实现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仿真的方法。

二、设备及条件

计算机系统

Matlab仿真软件

三、问题背景

在工业控制中,PID控制是工业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

这是因为PID控制器结构简单、实现简单,

控制效果良好,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PID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被控制对象参数随时间变化时,控制器

的参数难以自动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为了使控制器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实现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法。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这一特性,并结合传统的PID控制理论,

构造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实现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结构如图1所示。

控制器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常规PID控制器,

用以直接对对象进行闭环控制,且三个参数在线整定;二是神经网络NN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学习调整

权系数,从而调整PID参数,达到某种性能指标的最优化。

图1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结构

四、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设计1设计原理

神经网络采用结构为4-5-3型的BP网络,如图2。

图2BP网络结构

 

其中,输出层激励函数取非负的Sigmoid函数,隐层取正负对称的Sigmoid函数。

被控对象为一时变非线性对象,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系数a(k)是慢时变的,二"'■■■■'-。

为保证控制器有一定的动态跟踪能力,选定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输入为

X.[e(k),e(k1),e(k2),1]T

网络的学习过程由正向和反向传播两部分组成。

如果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输出,那么转入反向传播过程,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得输出误差信号最小。

输出层节点分别对应三个可调参数

12

取性能指标函数为:

E(k)_(r(k)y(k))2

2

设其中r(k)y(k)e(k)

u(k)

-O(3Te(k)e(k1)

u(k)宀、⑶e(k)

O2

u(k)

[⑶e(k)2e(k1)e(k2)

2.网络权系数调整

网络权系数的修正采用梯度下降法。

根据相关数学知识,针对指定因变量的梯度代表了使因变量增速最大的自变量变化方向,故而其反方向代表了因变量下降最快的自变量变化方向,如果我们选取性能指标E(k)为因变量,网络各层权系数为

自变量,则对应梯度的负方向就是权系数调整的最佳方向,因此,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有目标的搜索算法,对最终结果的收敛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对应于本题采用的4-5-3型的BP网络,梯度负方向的计算:

(1)

隐含层-输出层:

E(k)E(k)*y(k1)*u(k)*Oi(3)*net⑶

(3)y(k1)u(k)Oi⑶netj⑶(3)

其中:

E(k)为指标函数

(3)为隐含层-输出层权系数矩阵元素y(k1)为被控对象输出u(k)为PID控制器输出

Oi⑶为输出层输出

net|⑶为输出层输入

根据所选用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易知:

O

(2)(k)为隐含层输出,

1'g[x]-[1tanh(x)],为输出层激励函数,g(x)g(x)*[1g(x)]为其偏导数。

2

另外,辿1)直接的数学表达不容易获得,但我们可以使用它的符号函数来近似,仍可以保证参数

u(k)

修正方向的正确性,而由此造成其模的误差只影响参数调整的速度,它可以通过调整学习速率来得以补偿。

故而最终有:

E(k)

⑶ji

e(k1)*sgn[“)]*[e(k)

e(k1)]*g[netl⑶]*O

(2)(k)

u(k)

(2)输入层-

隐含层:

E(k)

E(k)*Oj⑵*

net

(2)

j2)(k)

O

(2)net

(2)(k)

j2)(k)

 

E(k)

o

(2)

E(k)*

3

net(k)

net;(k)

o

(2)

E(k)*

3

net2(k)

net;(k)E(k)*

O

(2)net;(k)

3

net3(k)

Of

其中:

i123,4j

123,4,5

l1,2,3

E(k)

E(k)

*y(k1)*

u(k)*Oi⑶

nef

y(k1)

u(k)

Ofnet⑶

net

(2)

Oi⑴(k)

故而最终有:

3.程序流程

步骤3:

前向传播计算。

包括

(1)BP神经网络前向传播计算,得到输出层输出Kp,KI,KD.;

(2)增量式PID控制器计算控制器输出u(k);

(3)被控对象模型计算输出值y(k)

步骤4:

反向传播计算。

包括:

(1)修正输出层的权系数(3)(k);

(2)修正隐含层的权系数j2)(k);

步骤5:

参数更新

步骤6:

如果k达到设定的次数上限,则结束;否则,k=k+1,并返回步骤2.总的程序流程图如下:

 

程序流程图

五、运行结果及分析

1•运行结果

0.5]

取学习速率0.25,惯性系数0.05,隐层节点数位5,各层加权系数的初值取区间[-0.5,

上的随机数进行仿真实验,由于初始值随机,各次仿真结果不完全相同,但基本都能够快速收敛至理想结果,取其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两幅图:

图4随机结果1

图5随机结果2

图中红线表示输入阶跃信号,蓝线表示被控对象输出

2•改变参数对运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为了便于结果的对比,使每次的初始网络权系数都相同,每次只改变所要考察的参数。

此处取网络权系数矩阵的各元素初始值为-0.5.

(1)隐层节点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分别取具有代表性的隐层节点数为3,5,7,8的情况进行仿真,仿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刚开始,输入信

号幅值为1对于收敛的系统,一般会在50到100次之间稳定,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在前200次迭代情况,

考察系统的收敛性及收敛速度;从第201次开始,我们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值为1.2,考察稳定系统在情况发

生改变的情况下,跟踪并稳定至新状态的能力。

同时为了使各系统间性能对比更明显,对系统的时变程度也进行了适当的放大。

图6隐层节点数为4

 

3-

图7隐层节点数为5

Irdu

-JI

1001502002£0300350^00

time(s)

图8隐层节点数为7

timejs}

图9隐层节点数为8

 

由以上图可知,对于前200次的迭代,在隐层节点数较小时,随着节点数增多,系统对误差的敏感性增强,隐层节点数从4变成5,收敛变短,但随着节点数进一步增加,系统振荡程度变大,反而又不容易收敛。

另一方面,这个变化规律在后200次的新状态跟踪中也是成立的。

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因为后200

次改变输入幅值,本质上其实就是人为产生一个误差,然后重新训练并跟踪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它的初始网络权值本身就是网络在前一稳定状态的训练结果,在此基础上的新状态跟踪能力本身就是系统性能的体现,相对与完全的随机初始值或者某一指定值,在低重复次数的试验中,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

以上各图结果中,前后两阶段变化规律的相似性也印证了这一点。

总的来讲,增大隐层节点数,在一定范围内会减少收敛时间,但同时也会造成系统稳定性变差,超调振荡变得严重,而在系统收敛的范围内,隐层节点数太小,系统相对迟钝,收敛速度变慢,输入变化时,抗干扰能力较差,跟踪新状态所花的时间也变长。

另外,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隐层节点数过大,系统陷入局部最优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表现为跟踪曲线中有明显变长的水平线,实际上,在所给的情况下,当隐层节点数增为13时,系统明显陷入局部最优。

图10隐层节点数13时,系统陷入局部最优

 

综上,系统隐层节点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结果选定合适值。

针对本实验问题,合适的隐层节点数为5个,图7显示了各方面都较好的跟踪能力。

(2)学习速率及惯性系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图110.25,0.05时的跟踪曲线

保持0.05时,改变分别为1.25,0.02有如下结果

图121.25,0.05图130.02,0.05

保持0.25,改变分别为0.1,0.001结果如下

图140.25,0.1

'a3&40M如™i12厂rio1€C1B9^Xl

Ufn^a^

图150.25,0.01

从以上图可知,学习速率对结果的影响与隐层节点数有些类似,太小系统跟踪能力较差或跟踪不

上,太大容易振荡并且陷入局部最优的风险也增大。

惯性系数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突出,可能与有

相反的效果的趋势,但是并不明显,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的取值应当较小,而不能大,否则系统性能明

显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