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x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绪论篇》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
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教学。
而且对象也不只外国人,还包括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对外”二字也无法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
P4
教学与教育P8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P9(任
务=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
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一学习者和教师;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一一所教的目的语;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一一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
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P9
学科体系P15重要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P21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
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共6点)P21—P22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史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三个争论:
“小儿科”论(学科否定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应用语言学学科”论:
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
第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开始,已经60年了。
初创阶段(1950—1961)
巩固阶段(1962—1966)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
恢复阶段(1972—1977)确立学科(1978—)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第二节我过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语言教学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非普遍教授语言”;汉语教学仍依附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中学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现状与汉语作为世界最大语种的地位、中国古老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
基础篇》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语言学和文化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学和心理学——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注意每一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P67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3、语言有生成性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概念思维(人类主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
思维的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的结果则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历史比较语言一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转换生成语法一功
能主义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andComparativeLinguistics)
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地点:
德国
代表人:
洪堡特(W.Humboldt),就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精神以及语言类型学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2、结构主义语言(Structural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其语言理论成
为了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任意性;聚合
关系和组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提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P73
布拉格功能学派:
强调语言符号功能
歌本哈根学派:
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
创始人为鲍阿斯(F.Boas)和萨丕尔(E.Sapir)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主要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
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
3、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
1957年,美国乔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结构》
“语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ee):
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Linguisticsperformanee):
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
话语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禾口“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
4、功能主义语言学(FunctionalLinguistics
时间:
60年代末、70年代初
代表人物:
英国韩礼德(Halliday),法国马丁内(Martinet)
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语言系统的关系。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ecompetenee)
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
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一一是否现实中常用的。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Canale),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语法能力一一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一一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一一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一一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2、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语言形式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指用语言做事,或者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一定语境下)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
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于1952年最早提出“话语分析”(语篇分析)这个术语,话语分析是对话语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他指出语言不仅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的话语也是一种行
为。
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implicative)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
6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
合作原则:
质的原
则,量的原则,关系原则和方式原则。
会话含义指会话中说话者因违法“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力因素P84
(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语法规则是比较简便的
(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也只是1300多个音节,汉
语声、韵、调的音节组合有规律
(3)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便于记忆。
汉语语法、语音和词汇经济简便的特点,提高了汉语使用的速度和效率。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意合为主、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的特点。
(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
(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的四字成语,现代汉中还保留不少古汉语的词语。
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方面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困难所在。
完全陌生的书写符号系统。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1、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任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因此,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教育的基本功能。
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
教育、遗传和环境。
2、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P89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教学模式P90
3、教学过程的模式
(1)传授式
(2)活动式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设计教学法”
活动式的指导思想史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混淆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3)发现式。
(4)发展式
启示:
教学模式多样化;辩证对待。
4、教学原则P94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直观性原则
(8)巩固性原则
(9)量力性原则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P96
2、教学方法P98
教学方法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1)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教学理论,教学手段,课程改革
(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
(3)主要教学方法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的心理一一心理基础
人的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以及发达的发音器官,是语言的生物基础。
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功能存在差异,一定的功能为一侧大脑半球所控制,称为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化”(lateralization)。
3、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伦尼伯格(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criticalperiod)或称“临界期”假说。
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大脑语言功能侧化
尚未完成。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P106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语言记忆则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
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P108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1)识记P108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P110
(3)再认和重现(回忆)
联想:
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P111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1)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和干扰说P111
(2)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P112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P113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789年德国冯特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冯特,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呢元素。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
机能心理学是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它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堪称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
4、行为主义(Behaviorism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后期代表斯金纳(Skinner)。
行为主义有两个特点:
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刺激行为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一声佛洛依德(Freud),意识与无意识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奈塞尔《认知心理学》(认知:
人的认识活动)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
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认为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一)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P118
第一,掌握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第二,对外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时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多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类: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P119
2、文化的特征P120
(1)文化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形式体现的
(3)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4)文化具有系统性
(5)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
(6)文化是在变化发展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P121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P122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P122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1)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症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击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状态。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外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所谓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4、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
(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1、语言的文化因素:
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P133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含义,它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3、语用文化P136
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制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P139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成为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P142
1、通过注释直接阐释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习得篇》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人类的学习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P145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的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加涅)P150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多种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行为的阶段
(1)动机阶段
(2)领会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阶段五种学习结果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P153
习得:
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儿童的第一语言习得)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P155
有无意识,有无环境,注意力,方法,时间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电报句又叫实词句,多词句中只有实词没有虚词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一一反映论P159
2、先天论P161
语言习得机制:
普遍语法,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3、认知论P164
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人具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想环境学习。
4、语言功能论P165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总结P167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
迁移:
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
响。
P168
行为主义的缺陷:
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中介语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
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
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
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独特的,不断变化的,反复性,顽固性)
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
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1967《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
P171
4、输入假说P172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
理论与启示》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
(1)习得与学习假说
(2)自然顺序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说”的教学没必要?
?
)
(5)情感过滤假说(屏蔽效应假说)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
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5、普遍语法假说(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P176
6、文化适应假说P177
由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
文化适应:
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
心理距离:
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
洋泾浜假说P178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P179
(1)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2)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御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4)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习得动力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不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