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9178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发五禽戏动功》.docx

《自发五禽戏动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梁士丰

  自发五禽戏动功是练功者先练静功,运动内气,静极生动,引发外动,自发的表现类似虎、熊、鹿、鸟、猿的声音、情态、外形和动作,以达到强身、保健、治病等目的。

     “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五禽之戏”,之后繁衍的流派甚多。

功法的侧重点有着眼于“内气”、“内”、“外”、“动”、““静”、“刚柔”、“柔劲”、“导引按摩”等等不同,风格各异。

   自发五禽戏动功属于五禽戏派生功法,但在练法上与传统功法有很大的差别,它属于一种“自发运动”(有认为是诱发运动),是经入静、放松、意守丹田等程序后,出现自发动作,如拍打、按摩、点穴,或近似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动作。

功法具有动静兼备、内外双修的特点.其意守、内视的方法都颇有特色。

锻炼方法

  练功前首先要把思想安静下来,消除一切烦恼或未解决的问题干扰,还要排除大、小便,宽衣解带,取掉身上各种硬物,如手表、眠镜、钢笔、硬币等,以免思想分散不能入静以及在“外动”时毁坏或碰压受伤。

  一、练功姿势:

以自然站式为主,如体弱有病或不能久立者,可以采用平坐或仰卧式,或三者交替使用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产生头晕心现象。

  1.自然站式:

两脚开立,脚外侧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体自然正直,微向前倾,两手下垂,置于体前侧,稍离开大腿,头颈稍向前低,使鼻尖对自己肚脐(图1、2)。

  2.平坐式:

在高低适当的椅子上正坐,两脚平放触地,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均成九十度角,两下肢相距与肩同宽,平行向前,两手垂于大腿两侧,小腿垂直于地面,头颈正直,沉肩垂肘(图3)。

  3.仰卧式:

自然仰卧。

  在三种练功姿势中,站式易放松故易于发动,坐式则较难发动,卧式更难动。

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习惯而选择,亦可按病情需要,随意摆自己感到舒适的自由姿势来练习。

  二、练功方法:

摆好姿势后,两目轻闭。

  1.按压肚脐:

用一只手的中指(男左女右)按压肚脐四十九下。

按压的力量要适中,以使肚脐有明显的按压感觉为度,但不要按压太重以致压痛了肚脐。

按压一下就数一下。

按压的速度大约一秒钟一下,按压时要意守和内视着肚脐内一寸的“丹田穴”,意守即是用意识守住某个穴位或部位。

内视即是用眼在里面看着某个穴位或部位,只是想象着好象看见,而实际上是看不见的。

同时要想象着气血都集中到内视的部位。

以下凡作“内视”均同上述要求。

  2.默念口诀(只是心想,不要念出声音):

“我心情舒畅,神态从容;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我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我意守丹田,静极生动。

”此时就好象自己的思想意境已经达到了口诀的要求一样,觉得心情舒杨,精神愉快,身心爽适,神态从容自若,舒松自然,一点也不紧张,有象神仙在蓝天白云上腾云驾雾,飘飘然荡来荡去的自我感觉。

气血在全身运行,所有的经络、血管、神经都畅通无阻,意守着丹田部位,守到静下来.静到极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

上述口诀只念一遍就不再念,但练功的整个过程,不管动或不动都要贯彻口诀的意境。

当练到能产生外动之后,下次以后的练功就可以省去“按压脐肚”和“默念口诀”这两个程式。

当摆好姿势开始练功时,只存思想达到了口诀的意境要求即可,但要注意,下面八个程式则必须做,不能省去,做完下面八个程式才可以任其发动,否则就容易发生偏差。

  3、降气放松(三次):

意想气血自头顶百会穴(见附图4)开始,由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逐渐向下降至脚底,就好象用一桶水从头顶淋下去。

水从头顶向四面八方及渗透到里面往下慢慢倾泻下去一样。

随气血下行时,内视气血下降经过身体内外每一部位,包括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经络、血管、神经、五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身体所有部位,都被气血流注经过,意想气血每到一个部位,这部位就好象棉花一样的轻松,好象海棉一样的松软,象白云一样的松散,象鸡蛋糕一样的松胀起来,达到了非常放松的思想意境。

就这样地反复进行降气血放松三次。

但经络敏感而容易产生外动的人,或是练功练到能够产生外动之后,以后练功则只要放松降气一次便可。

附图

4、意守涌泉:

上述程式做完后,气血已降至脚底,就想象着气血集注在脚底的“涌泉穴”(附图5)上,内视着涌泉,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5、意守祖窍:

内视两眼之间鼻梁上的“祖窍穴”(附图4)。

男的默数三下,女的默数二下,稍停。

(注意,意守此穴时不能数多几下,惹数多了,意守时间过长,这就容易引起气血上逆的“走火”出偏差,轻者会头晕头胀,重者会内气乱窜,大动不已,切不可擅自更改默数的次数。

)在做完上述第四个程式接做第五程式时,只是把意守部位直接转换为守上祖窍穴,切忌守完涌泉后就把气血提升上祖窍。

在练整套功任何一个程式或收功等过程中,气血只能让它下降,不能让它提升上冲,气血上冲就容易出偏差。

所谓“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菏疾不起,是谓得道。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若有气血上逆的感觉时就要用意念引导其下降到丹田或涌泉,不使其直线上冲。

那些平时容易头晕头胀,或是患有高血压旨,或是经络敏感容易外动者,在意守祖窍穴时尤其要注意不能提升气血或是数多了数,男的只数一下,女的一闪而过就做下面的程式。

6、意守肚脐:

内视祖窍穴的气血向下降至肚脐(附图3),停在脐内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六下,稍停。

7、肚脐吸气:

内视肚脐,然后意想肚脐向后吸气——不是口鼻吸气,而是意想肚脐在吸气。

男的分五段(每段数一下,共数五下),女的分六段(数六下),吸到肚脐好象贴住脊骨上的“命门穴”(附图6)。

以上只是意想肚脐吸气,实际上肚脐并没有吸气或向后收缩,不要在吸气时故意把肚脐向后收,做收腹动作:

也不要用口鼻吸气故意配合肚脐的呼吸。

初练者不会感到肚脐在吸气,只着重在意想。

练功日久,就会觉得肚脐真的有气吸入,五下五段就贴住了命门。

练此式时,若肚脐吸气时肚脐不自觉地有点向后收而不是故意收缩肚脐的话,就听其自然。

稍停。

8、意守命门:

内视肚脐贴住命门不动,气血集注于命门,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9、肚脐呼气:

与第七程式相反。

意想肚脐向前呼气,男的分五段(数五下),女的分六段,把肚脐呼出来,复回原位。

10、三元归一:

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肚脐内,默念与意想着:

眼内视肚脐(丹田),耳内听肚脐,脑内想肚脐,使眼、耳、脑这“三元”都归到一个丹田的地方,故称“三元归一”。

在“三元归一”的基础上,做到了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精神集中在肚脐内(丹田),对于来自外界的声音、光线、气味等干扰一点也不去理会它。

眼、耳、鼻、口这四道“门户”都好象封闭起来内向着肚脐(丹田)一样,这叫做“四门紧闭”。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默念、意守,意识始终贯注于肚脐,久久守候,一直练至十五分钟至半小时,如果没有产生“外动”则练至一小时也可以,这时就可作收功法进行收功。

若是外动起束,就让其自然地动、初次动起来若是不剧烈,可以动半个小时。

练习日久若仍是轻微的动、可视体力而定,体质好而不疲劳者可动至最长的时间(二小时)就要收功,体质一般者则不要练得时间太长,若是剧烈大动者的则应控制,初练剧烈者十五至三十分钟甚或五至十分钟就要收功。

以上是指每天只练一次而言,若练两次则要减少每次练功的时间。

动的时闻多长,剧烈程度多长,都应根据各人年龄、体质或病情不同而定,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不能过度疲劳,同时做到能控制,能收好功才算正确。

  11.收功法:

1、意想收功:

练功练到动起束一段时间而想收功的时候,首先在思想上想着要收功,心想:

“让我的动作慢下来吧,我停下来吧,我要收功了。

”反复这样默想,动作就会慢下来,甚至停下来。

2、降气涌泉,意想着气血下降至涌泉穴,意守着它,配合上述意想收功,这样就会使动作停止。

3、绕脐转圈:

做完下述程式后,务必等动作完全停了下来,才作本程式:

意想着肚脐内有气,用意想象气自脐部左上角起,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绕圈成逆时针方向绕着肚脐边转圈,由小圈转到大圈,转三十六圈,绕到最大圈时的范围上不超过肋弓,下不超过骼骨和耻骨,即是限制在腹部的软组织范围内绕圈(附图7),绕完三十走圈就反过来转圈,由大到小,顺时针方向转三十六圈,使气归于原左上角部位,然后把气收入肚脐内。

以上是男性做的。

女性做的则与男性相反,先从右上角起,由小圈到大圈顺时针方向绕三十六圈,反过来由大到小逆时针方向绕三十六圈,最后把气收入脐内(附图8)。

初练者大多数没有气感,练久了便会产生气感,觉得真正有气在绕圈,甚至会感到气动时会推动肠胃在蠕动。

初学者若意念很难想象或跟不上气绕圈,可以用手掌或手指帮助按上述顺序规定绕脐划圈,使意念跟上绕圈方向和大小。

待意念能跟上后就不要用手帮助了。

4、气散全身;当气已收入脐内丹田部位时,就想象着把气由脐内向全身慢慢扩散开来,使气达于头面手足,四肢百骸,觉得手指尖和脚趾尖都有麻胀的气感。

5、搓手擦脸:

张开眼睛,搓热两手掌、手背,以手掌从下巴起经面部向头顶至后枕绕环,不停地连续擦三十六次,擦时要整个手掌贴于面、头、后枕各部,不要离开,连耳朵及整个头面都要经过,擦到。

做完上述五个收功程式,如果是站式练功,时间长感到腿部疲劳,可缓缓徐步放松。

本功的“收功”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形式,而是全套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与不收,收的正确与否对练功的效果或防治偏差均有影响。

如果不按上述方法而草草收功,或中途而止,不作收功,或收功不对,不但会削弱练功的效果,而且还会产生头晕、恶心、胸腹胀闷、气堵翳满、手掌肿胀,以及寒颤、手足发冷,余动不止,或大动不已,或内气乱窜等偏差弊病,这是练功者必须注意的。

  演变规律

  一、按照上述锻炼程式练习至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外动”现象,这种“外动”是由于体内阳气发动,冲动筋脉和关节而形成的。

《内经》说:

“清阳发凑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说明人体阳气是走皮毛筋肉的外表和四肢的。

外动起初是小动,往往是从患病关节或部位先开始动。

渐至大动,再回复大动而停止。

动作起初没有规律,锻炼日久就有一定的规律性,会离发地自我拍打、按摩、点穴以及发生一些近似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拳式动作,或发生一些平时习惯做的动作以及类似体操、武术、舞蹈等各种姿势的动作,动作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千变万化。

有时会连蹦带跳或随地打滚,甚至有些平时自己做不出来的难度较高的动作,或是由于自身受疾病障碍而做不到的动作,也会在练功中自发地突然做了出来。

还会自发地动出虎、鹿、熊、鸟、猿五种动物的形象和动作或声音。

而各人做出的各种动作,包括五禽动作,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没有固定的图解。

但一般大致相同的是,发出虎形时,五指会抽搐起来形成五爪形(图4),还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和老虎扑抓的动作;发生鹿形时,手指会收成鹿角状(图5),手从自己头上两侧的角部伸出,并出现鹿的小跑小跳等形象;发生熊形时,则呈举重的手势(圈6),踏步慢走或随地打滚的嬉戏形象;发出鸟形时,会如鸟飞翔轻飘柔和的形象,或发出鸟叫鹤鸣的声音,或出现鸟翼(兰花手。

图7),鹤嘴的手型;发出猿形时,会五指撮拢成猿猴的撮钩手型(图8),做出攀树摘果,或抓耳挠腮的形象,或发出猿啼猴叫的声音。

五禽各个形象还会表现出相应的脸部表情。

有的人还发生喜、怒、忧思、惊恐、悲等情绪和声音。

        

按祖国医学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中的肺属金,主悲哭;肾属水,主惊恐;肝属木,主恼怒;心属火,主喜笑;脾属土,主忧思。

五禽戏又依次以虎、熊、鹿、鸟、猿相配。

例如肺气动则发生虎形,或有悲哭;肾气动则发出熊形,或有惊恐;肝气动则发出鹿形,或有恼怒;心气动则发出鸟形,或有喜笑;脾气动则发出猿形,或有忧思。

这种理论的科学性究竟如何?

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阐明。

在实践中,练功时如果“外动”按五行相生发出,就说明练者健康无病,或是疾病向愈或好转;即金生水,水生木,术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肺金(虎)→肾水(熊)→肝木《鹿)→心火(鸟)→脾土(猿)。

若不按以上顺序相应而出,而是相克如:

金(虎)→木(鹿)→土(猿)→水(熊)→火(鸟)这样的相克顺序,就说明练者内有疾病,虽然由于五禽已出,病已开始好转,但疾病未能痊愈。

有些人练不出五禽,或是五禽中少出了一禽或两禽甚至更多,则说明不出五禽的所属五脏或与此有生克关系的脏腑有病,健康不正常。

例如一位患风湿性心脏病十四年的人,练本功两个多月,发出了四禽,身体情况虽然好转,但还没有发出鸟形(心,火),由此可知其病尚未痊愈;又有一胃病患者,练本功每次都少出了虎形,虎形属金,这反映了木(肝、鹿)过旺克制着土(脾胃,猿)和木反刑金(肺,虎)。

于是作指导的气功师在患者练功时出完了鹿、熊、猿、鸟四禽之后继续“外动”时,用脚踢了他两腿上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泻了肝木之气,患者便马上出现了虎形,此后五禽尽出,胃病亦随之渐愈。

但有时由于练功日子浅,或每次练的时间不够长,五禽动作也会不出来或未能全部发出,这就不算是病态的反映。

假定产生“外动”现象一周以上还未出现五禽动作,则应把每次练功时间加长至一小时以上,这就可能会出现五禽动作。

另一方面观察患者练功时先动某个部位和抽、按、点的经络路线和穴位,还可判断出练者该经络穴位所属的脏腑或该部位存在疾病,根据病者气冲病灶和发出“五志”情绪,亦可推想其疾病所主,从而患者某些潜伏的隐患也可能诊断出来。

  二、有的人在外动中先出现五禽,后出现拍打、按摩、点穴动作,亦有人与此相反而出现或交替出现,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三、有的人练第一、二次就会动起来,亦有人练了较长时期甚至多年也动不起来,所见最长者十年才动出五禽。

这是由于各人的入静和意识集中于肚脐的程度不同,或因经络敏感程度不同所致。

另外,有些人本来已练习某种气功并成了“定型”的习惯,改练本功就可能一下子不适应,需经相当长的时间锻炼,待适应本功后才能生“动”。

上述各种情况,其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意识集中于肚脐,越能意守丹田,则越容易发“动”。

我们应特别强调要注意“意识集中肚脐(丹田)上”这点。

“动”是必然的规律。

迟早会发动起来的。

  四、有的人在初练的一段时期内只有肚脐跳动或内气运转、气冲病灶等“内动”的感觉,而无“外动”动作产生,这是“有内动就无外动”的规律,属正常范围。

但经过相当时期的“内动”以后,一定会产生“外动”,这是“内动”推动“外动”的必然反映。

  五、当发出了五禽戏之后,就会出现两掌相合的合掌文经(或称作达摩合十)动作,才进行收动,这也是一种规律。

  六、当外动一段长时期以后,就会动极生静。

静下来时除有内气运转,大小周天的感应之外,更进一步深化之时,还可达到虚无的意境,静功上称为虚静功,或虚无功、清虚功。

这时,大脑处于高度安静境界,整个人好象己不复存在,只感到丹田或祖窍或涌泉这些主要穴位存在。

练五分钟虚无功就相当休息一小时的效应。

国外训练运动员的资料表明:

练五分钟的气功,对恢复精神功能的效果,几乎和采用一小时传统恢复手段相同。

  七、练功经静极生动至动极生静之后,最后能达到动静合一的熟练程度。

练功前先意识本次练功自己要练五禽动功,则练功时便自然发动;若意识是要练大小周天内气运转或虚无功,则练功时就静止而不产生外动,这是“功夫老到、炉火纯青”而达到动静自如的境界。

  八、练功至较长时期、身体好起来,但出现不思饮食、睡眠少、清心寡欲等情况而精神却很好,这是达到道家气功修炼中的“三全三圆”(即:

戒思虑神全,戒言语气全,戒色欲精全。

精圆不思欲,气圆不思食,神圆不思寐)卓有成效的佳境。

  九、练功相当时期后,内气运转达到一定功夫时,就将会自发打通小周天、大周天,在未通前则会先出现按大、小周天运行的路线进行不自主的拍打按摩。

  十、小周天的循行路线是感到有内气自背后阳经而上,面前阴经而下,只是在上身前后正中的任、督二脉及两侧的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部位运行流转;内气起自会阴,循长强上尾闾、夹脊、玉枕、百会,向下经祖窍分两股从眼下(鹊桥)至两颧,各分两股,一入口内,顺舌头下腹部至丹田,此时当气至口内时,舌头会自发地顶上上颚,使气通过舌尖而下,达于丹田。

此时若是苦尖没有自发地顶上上颚,则练功者就会觉得气不能通向下部,这样就应有意将舌尖上抵上颚,气便能通向下而达于腹部丹田。

另一股气则经重楼(锁骨中部),顺胸前而下至丹田,与上股气会合而下返会阴。

临床上有例女性练功者初通小周天时,逆经而行,觉得当肚脐吸气时,一股气从任脉直上百会,然后由百会下玉枕、夹脊、尾闾达会阴。

经用意识诱导使肚脐吸气时下会阴,再从督脉而上,任脉而下,这样就达到气顺小周天从阳引阴的路线而循环运行。

一般练本功的人如能完全按程式去练,小周天是自发地打通的,亦无须诱导其循行路线。

  十一、大周天的循行路线是在小周天通达的基础上,当气从会阴循督脉(包括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上至夹脊到大椎穴时,就分开三股气;一股继续上行循小周天运行;两股则分叉向两上臂的阳面而下(手三阳经),经手心劳宫穴,再从手和上臂的阴面而上(手三阴经),行至重楼与从头面下来那股气会合;又分两股,一般气直下丹田,在丹田由左向右绕脐、腰一周(带脉),回丹田而下达会阴;另一股经两腋下直下会阴,从会阴起,分两股,沿两腿后外侧之足三阳经下达涌泉穴,再由内侧足三阴经而上行返回会阴。

以上的大周天循行路线是通过了全身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练本功不必追求大小周天,只能听其自然,倘若自然通了全身之气而不是按上述循行路线而走(如上述小周天逆行一例),则可加之以意识引导使气循上述大小周天顺经而走。

 

  注意事项

  一、本功无须注意呼吸,让其自然呼吸即可,但有人由于长期练习某种其它气功,习惯于注意呼吸,如练本功较长时期后仍改变不了注意呼吸的习惯,这时可以把呼吸调整为意想肚脐呼吸,吸时意想肚脐吸气向后(脊柱)收,呼时肚脐呼气向前放出来(注意这只是意想,不是有意将肚脐收缩或放出,肚脐动或不动均听其自然),此亦即“丹田呼吸”。

  二、练习本功切勿主动有意识地去追求动,只能听其自然,专心致意练下去,就会动于自发自然。

即使暂时没有产生“外动”,也同样能收到练静功的效果,起到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从而修复机体的各种功能的作用。

若越是追求外动,则会造成意识分散,不能集中在丹田部位,这样就更难发动,即使能发动,往往动完后会产生头晕或发冷等弊端,这是应该注意防止的问题。

  三、外动开始产生时,不要怕丑而不敢让其发动,亦不要害怕,不要受所谓“外动”是“偏差”的观点影响而不敢让其发动,应让它自发自由地动,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控制,避免开头不会控制,造成大动不能自制的弊病。

控制的方法是:

初动的头几次均不宜动得时间太长,以免大动不已,当动到20~30分钟,就应该逐渐用意识诱导它慢慢停下来,即心中想:

“我要停下来,我不想动了。

”经过如此反复的意念抑制,就自然会停下来,恢复到平静状态。

如果初次动时,或拍打按摩起来很剧烈,这时就应有意识地控制,不要让其动作做得大剧烈,要想着:

“慢一些,慢一些。

”同时不再意守丹田,而把意识降至涌泉守一会,又把意识分散开来,这样动作就会和缓下来。

练习本功应学会控制,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不出现偏差。

  四、外动时,意识始终要集中注意于肚脐上,即“意守丹田”,不要分散到外动的动作上。

否则,练功的功效就会大减。

在实践中,曾有一些人在习惯于“外动”以后,就不意守丹田而让其外动。

结果,练功一段时期,病情仍无好转,后来注意守着丹田来外动,病情显著好转起来。

  五、外动时出现跳跃而跳得剧烈,就要用意识向下想,两手用意向下垂,把意守丹田部位移向脚底的涌泉穴,想着气血下降至脚底,反复默念“我不跳了,我不跳了”。

这样便能渐停下来。

  六、外动时弯腰或蹲下站不起来,甚至随地打滚,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为避免弄脏衣服和碰撞障碍物,此时应在动作过程中用意将两手向上举,把意守丹田部位向上移到头顶百会穴,并移至上举两手的指尖,两眼往上内视,不断暗示“我要站起来”,这样就能逐渐起立,所产生跳跃或随地打滚的动作,都不必害怕,应让其自然发动,注意运用意念控制即可。

  七、外动时,若出现“内气”猛烈向上涌的感觉,就应及时用意念引导气向下降,使气降至脚底涌泉穴,以防止气向上涌,造成头重脚轻而打筋斗或突然倒地的现象发生,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尤须注意这点“降气”要领,假若是胃气上冲或是肺气上涌,则要把气喷出,不需降气。

  八、外动时,若出现旋转得厉害,这样容易引起气血上涌,造成头晕或突然倒地,甚至导致功后头晕头胀等不适,因此应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旋转。

首先想着要停下来,然后把意守移至脚底涌泉穴。

若是向左旋转的话,则意想着向右旋转和停下来,两手同时有意地向右摆,以帮助停止旋转,这样便能逐渐停下来,倘若经过多次如此控制仍然旋转,就立即有意识地慢慢坐下来继续练功,则旋转便可停止。

  九、外动时,切勿中途突然收功。

若想中途收功不练,必须先以意识诱导,反复默想“我要收功了,停下来吧”。

待动作停止下来,再接收功法来收功,否则,可能出现全身发冷,或头昏脑胀,或起鸡皮疙瘩等等副作用。

如果受到意外干扰停下来出现副作用的话,可在尽短时间内重新再练功,在练功中会出现拍打按摩或内气运转来自我解除。

  十、出现“外动”以后,每次练功时就容易动起来。

有的人不等做完开头的意念,意守穴位等程式就任其发动,这样收到的效果远不如按程式做完后的发动,而且容易引起大动不能收功的弊病。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例就如此,结果四个多小时经帮助才能收功。

同时,按照前人的说法和经验,祖窍是上丹田,脐内一寸是中丹田,会阴是下丹田,涌泉是底丹田,百会是顶丹田,都是大小周天必经过的主要枢纽,若不按此程式意念与意守,以后则很难自发地能打通大小周天,因此,必须坚持做完开头的程式,才让其发动。

  十一、练站功时若觉头晕,应慢慢坐下来,继续练习,以防止突然倒地。

  十二、如果练功地方狭窄,障碍物多,外动时可在适当的时候微微张眼视察环境,步幅随机控制,避免意外碰撞受伤。

  十三、每次大动后,次日如果感到很疲劳则应休息一两天才继续练功,特别是体质差的人,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不要操之过急,原则上以不疲劳为度。

  十四、初练时若未有“外动”产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可适当增多,可于每日早、午、晚都练一次。

当“外动”产生后,若只是小动,运动量不大,可每日练二至三次;如“外动”剧烈,则依上条而练。

  十五、练功时间可于清晨、睡前、以及饭前后半小时或一小时以外的时间进行。

总之,过饥或过饱均不宜练功。

  十六、初练者不能控制自动动作之前,应选择在平坦宽阔的地方练习,切勿在凉台,河边,高处边缘地方练习,以防发生事故。

  十七、妇女经产期可将本功改练为静功,意守丹田时只轻轻用意,思想上有所控制不让其发动,则可变成是静功的形式,即使动起来也只是小动而已,并无妨碍。

  十八、若练完功后觉胸闷,可作逆式深呼吸几次以解除。

作法是:

吸气入胸中,随呼气时把气下压入丹田,吸气时,两手伸直,从体侧手心向上徐徐举至头顶;呼气时,两手心向下经面、胸前向下压掌至腹前,或下压至地上。

  十九、练功后,感到全身发冷,可作低位静立半蹲1分至5分钟,就能全身发热而冷自除。

动作是两脚开立扎成马步,大腿蹲平,两手抱拳收紧于胸侧。

  二十、练功后若觉腹部胀满,内气不散,可用“肚脐内气绕脐加力转圈收功法”(见前),则胀气便可解除。

  二十一、练功后感到头晕、乏力,这是由于练功时间太长,动后剧烈或旋转太多之故。

此时应静坐意守脚底涌泉约10分钟,再搓手擦面36次,并以拇指按压两侧头部的太阳穴,后枕风池穴和头顶百会穴,每个穴位左右转圈按压36次;最后做“击拍四肢”动作:

以一只手掌拍击另一手臂,从上至下,前后左右皆击拍均匀。

然后两手掌齐拍下股,从上至下,前后左右地拍打,症状便可缓解至消失。

  二十二、卧式练功,若练至入睡,则无须作收功法。

  二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