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4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docx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高二月考生物试题语文

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11月考试卷

高二生物

1、单选题(1-18题,每题1分;19-47题,每题2分。

共76分)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Ù某一个池塘边的一棵柳树

¢Ú一片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成熟无翅棉蚜

¢Û一片农田中所有的普通小麦

¢Ü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

¢Ý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Þ某草原的全部生物和无机环境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3.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

A.种内斗争     B.种间斗争     C.种内互助     D.种间互助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

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简单

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6.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7.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9.比较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Ù年龄结构¢Ú物种丰富度¢Û空间结构¢Ü次生演替¢Ý基因频率¢Þ食物链¢ß信息传递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⑤⑥⑦

10.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竹林中不同种类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11.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关系

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正确叙述是(  )

A.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B.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高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定会增加

D.同种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14.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就固定不变

C.丙是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15.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分析:

草地、草地中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狗尾革,可依次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16.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鸡以及附在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共同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7.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

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速度的快慢

18.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19.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临汾一中校园内所有的银杏树是一个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村某院落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滨河近岸区和河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的方法

C.对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B.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1:

1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垂直结构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24.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

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

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2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松花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6.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Ù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

¢Ú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

¢Û若丙中a、b分别表示生存斗争和种间斗争,则c可能代表的是竞争

¢Ü若丁中a和b代表群落和种群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群落,b表示种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就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B.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呈¡°S”型增长

C.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由光照条件决定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摄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消费者之后,仍可能从消费者再流向分解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2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30、下列哪些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

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

③鸟类的栖息地

④工业用水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主要是(  )

A.保持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32、如图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展示了较新的污水(常富含N、P)生态处理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行池要比上行池含有更多的N和P

B.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为矿质离子的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

C.该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并维持自身的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只具有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缺乏消费者和分解者

33、假如一种疾病使草原上的野羊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    )

A.生产者     B.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     D.初级消费者

34、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可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

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缺水干旱                         B.食物链被破坏

C.环境严重污染                       D.植被被破坏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

B.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还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3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闻鸡起舞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着垂直结构

38.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39.“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得到推广。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

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

B.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C.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

D.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40.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

D.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体型越小

41.据国家¡Á¡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

为治理国土荒漠化而采取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措施的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43.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

B.甲种群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大量投放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种群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44.鱼类在遭受捕食后,受损的表皮会释放出大量的报警信息素,警告其他个体作出反捕食反应。

例如白斑狗鱼捕食过胖头鱥(guì)之后,它的粪便、尿液及分泌物中都可能带有胖头鱥的报警物质,导致其他胖头鱥主动回避这类白斑狗鱼,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胖头鱥的报警物质会吸引其他的白斑狗鱼,从而干扰第一只白斑狗鱼的捕食,胖头鱥可以趁机逃走。

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A.胖头鱥遭受捕食后释放报警信息素并对白斑狗鱼进行标记属于种内互助

B.白斑狗鱼的种群密度和在适宜栖息区域内的随机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C.报警信息素使同伴回避并干扰第一只白斑狗鱼的捕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胖头鱥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45.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因为具有(   )

A.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自我调节能力

C.稳定的能源和生产者                D.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标志物脱落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低

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金龟子最多获取大象20%的能量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件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47.稻、鱼、萍混合种养模式,是一种以水田为基础、水稻生产为中心,通过放养鱼类、绿萍等,形成新的稻田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该类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增加生物种类,增强其稳定性

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C.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能够实现物质的自给自足

D.有利于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增加生产效益

二、填空题(共24分)

48.(12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49.(12分)当植物被害虫危害后,感染部位会产生水杨酸(SA),后者能诱导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形成间接防御反应。

水杨酸甲酯(MeSA)被植物吸收后可转化为SA。

科研人员通过在无公害茶园喷施不同浓度的MeSA溶液,分析害虫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密度的变化,以期为茶树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结果如下表。

分析回答:

MeSA/mmol·L-1

处理时间/h

植食性害虫/头·0.25m-2

寄生性天敌/头·0.25m-2

(益害比)天敌数∶害虫数

0

24

338.2

13.8

1∶16.7

48

586.6

22.3

1∶16.2

0.1

24

305.3

17.5

1∶11.3

48

515.7

33.4

1∶11.1

0.2

24

298.8

23.2

1∶8.7

48

436.3

40.4

1∶7.4

0.4

24

273.6

19.4

1∶8.5

48

332.3

36.5

1∶6.4

0.8

24

259.6

15.2

1∶10.8

48

327.5

34.6

1∶7.0

1.水杨酸甲酯诱导茶树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信息,它引起植物形成间接防御的现象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功能。

2.寄生性天敌在该茶园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成分)。

3.与24h相比,处理48h对天敌诱集的效果__________。

4.研究表明,MeSA最佳处理浓度是__________。

5.利用MeSA进行害虫防治,除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外,还能够__________,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高二生物2019-2019年11月月考答案

1、单选题:

(1-18题,每题1分;19-47题,每题2分。

共76分)

1-5ACCCB6-10DABBB11-15DDBDA16-20DDBCC

21-25CBDAA26-30CDBCC31-35CDBBC36-40BBBDD

41-45DBABB46-47CC

二、填空题

48.(12分)答案

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未发生改变

49.(12分)答案:

1.化学;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消费者;

3.好;

4.0.4mmol·L-1

5.增加生物种类使食物网更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