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9499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

0前言

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置位于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扬州市邗江区区域范围),从上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处于淤积状态,由于其长期淤积,使得和畅洲左汊北侧的人民滩范围不断扩大和下移,已经淤积了部分渔船的航道,并有继续淤积加剧的趋势,危及李典镇沿江村329条渔船的正常泊港。

为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单位对邗江区李典镇沿江村村民委员会《关于疏浚清淤渔船避风港口的报告》(见附件)的答复意见,扬州市邗江区水利局长江河道管理所拟对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局部河道进行疏浚采砂,开辟航道,供渔船避风停靠。

同时结合新加坡托尼船业有限公司场地平整需要,将疏浚排砂土堆置于该公司红线范围内。

根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通过200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0号发布  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2004年8月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4年8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5号发布  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等的有关规定,长江采砂实行国家统一规划制度和可行性论证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由申请采砂单位或者个人委托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单位编制:

①因整修长江堤防进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长江河道采砂的; ②因整治长江航道采砂的; ③ 因吹填造地采砂的。

 受扬州市邗江区水利农机局长江河道管理所的委托,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组织人员到现场以及有关单位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参阅了有关单位的科研成果、长江水下地形测量成果,在对疏浚采砂河段的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疏浚采砂本河段的河势演变、防洪与通航安全、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编制完成《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送审稿)。

报告内容包括:

①疏浚采砂范围图、控制点坐标以及上一年汛后的水下地形图;②疏浚采砂河段河势、河床演变分析;③疏浚采砂对河势及防洪影响的论证分析;④疏浚采砂对通航安全影响的论证分析;⑤疏浚采砂对水环境影响的论证分析;⑥论证的结论意见。

2007年11月6日,江苏省水利厅工管处在南京主持召开《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送审稿)审查会。

审查意见认为报告采用的水文、泥沙、河道地形等基础资料较丰富,技术路线可行,结论基本合理,基本符合《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大纲与技术要求(试行)》要求,港道疏浚采砂有利于渔船安全泊港,对长江河势无明显不利影响,对长江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环境等影响较小的结论意见。

基本同意报告》提出的采砂区范围及布置位置。

并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本报告高程系统均为85国家高程基准,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

1基本情况

1.1河道基本情况

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置位于镇扬河段六圩弯道的下游、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

工程河段河势及疏浚采砂区概位详见图1.1。

长江镇扬河段六圩弯道自瓜洲渡口至沙头河口,长约13.5km,进出口河宽分别约为1480m和1300m,弯顶附近近达2350m,为两端窄中部宽的弯道。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六圩弯道平面变形较大,经近期护岸工程实施后,近年来河势趋于稳定,但河床冲淤调整仍在进行。

和畅洲汊道自沙头河口至和畅洲尾,长约18.5km,左汊长10.9km,平均河宽约1470m,右汊长10.2km,平均河宽约1320m,汊道分流区左右侧分别为人民滩和征润洲尾滩。

和畅洲洲体在平面上呈方形,汊道接近鹅头型。

镇扬河段实施一期整治工程后,左汊的发展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潜坝工程未能如期实施,加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继发生几次大洪水的作用,近期左汊的发展又开始加快,右汊则逐渐萎缩。

自左汊潜坝控制工程2003年9月竣工以来,有效遏制了左汊分流比继续增加的态势,且左汊进口及分流区都表现出有所淤高的现象。

和畅洲尾至五峰山为大港水道,长约8.3km,多年来河道较为稳定,平均河宽为1500m左右,为曲率适度的弯曲河道。

1.2河床地质情况

工程河段所在的位置,在地质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河道走向呈东西向,与其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本河段河道两岸地貌差异较大,右岸为宁镇山脉北麓,有一系列低矮山丘,如金山、北固山、焦山、象山等,对水流起着控导作用,且大多是晚更新世下蜀黄土阶地,土质比较坚硬,抗冲性强;左岸则为宽阔的冲积平原,河床组成具有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特征,表层1~3m为河漫滩相的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河床相的细粉砂、粘质粉砂和细砾石等物质,其抗冲性差,易被冲刷。

本河段河道地貌表现为低平的三角洲平原。

南岸紧邻宁镇山脉,有一系列低矮山丘如金山、北固山、焦山、象山、五峰山等。

主要为晚更新世下蜀土组成的阶地,土质坚硬抗冲性强,对水流起着控导作用,北岸及南岸部分地区及沙洲洲体为全新世晚期以来在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河床摆动、沙洲并岸而成的冲积岸滩。

本河段河床组成总体上属两元结构,具有上细下粗的特点,局部深水河槽处有中粗沙,河岸表层数米为河漫滩相的亚粘土和亚沙土,下部为河床相的粗砂、粘质粉沙和细砾石等,抗冲性差。

1.3国民经济设施分布情况

扬州市濒临长江左岸,全长约80.5km,整个河道河槽宽窄相间,分汊与弯道兼备,地理位置优越独特。

沿江有扬州市辖的仪征市、邗江区、经济开发区、江都市。

京杭大运河在此穿越长江,为江苏省中部水陆要冲,也是我省重要的对外往来的江海通道。

建国50多年来,凭借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兴建了一大批水利、港口、电力、化工、机械、造船等大型设施及企业,其中有全国大型企业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台资企业大连化工、扬州港、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扬州港口环保热电厂及扬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扬州远洋国际码头有限公司、扬州大洋船舶有限公司、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等。

还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镇扬汽渡、十二圩翻水站、瓜洲节制闸及南水北调取水口等大型基础设施。

同时沿江堤防保障着扬州市国民经济设施、居民和广大农田的安全。

举凡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均体现了对长江的综合利用,与长江有着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

1.4防洪及河道整治工程

扬州市堤防工程经过长期不断的建设,已有长江干堤堤防约220km,在抵御历次长江洪水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8年、1999年两次大洪水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对扬州市江段岸线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建设,长江江堤经加高加固后均达到了长流规的防洪标准,为该地区的防洪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程河段(镇扬河段)的治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83年,局部整治工程时期)

二十世纪60年代初由于镇扬河段河势不稳定,河势演变剧烈。

为了维护镇扬河段的稳定,曾对都天庙、和畅洲头等处实施抛石护岸工程,但工程量不大,工程效果不太明显。

二十世纪70年代为了抑制六圩弯道及和畅洲汊道江岸崩退,在六圩弯道、和畅洲头、高桥洲等地实施了抛石护岸工程,六圩大运河口附近丁坝及加固工程。

上述工程对六圩弯道的剧烈崩岸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难以控制和畅洲左汊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态势。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业洲左汊开始发展,六圩弯道的崩岸向下游发展,和畅洲左汊持续发展而致岸线崩塌,右汊萎缩淤积特别是和畅洲南缘边滩淤宽,以及征润洲尾淤积下延等,造成镇扬河段不稳定的主要方面,已经给沿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3~1993年,一期整治)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六圩弯道岸线崩退严重,和畅洲左汊急剧发展,右汊逐年淤积萎缩,已危及到右汊大港港区、谏璧电厂、大运河等重要工农业设施的安全生产。

为此国务院1986年以国函[1986]53号文批复国家计委报送的《关于长江下游南京镇扬河段整治工程意见的报告》,镇扬河段的治理开始走上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轨道。

经过十年治理,总计新建护岸长度16866m,加固护岸长度20158m,加固丁坝4条,抛石方量428.53万方,工程总经费6783.21万元。

一期整治工程实施后,镇扬河段剧烈演变的河势开始得到初步控制,六圩弯道的强烈崩岸受到抑制,和畅洲左汊急剧扩展的速度显著减缓,左汊分流比的年增率由3.57个百分点减少为0.7个百分点,一期工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治工程于1993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

第三阶段(1993~2003年,二期整治)

一期整治工程实施以后,镇扬河段特别是和畅洲汊道发展趋势并未完全得到控制,左汊分流比年增率又开始增加,1992~1997年分流比年增率又达到1.36%,为巩固一期整治工程成果,经水利部批准实施了镇扬河段二期工程整治,其中包括新建护岸长度9.3km,加固护岸长度12.08km(六圩弯道加固工程)及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等。

目前工程已陆续实施并基本完成,和畅洲左汊分流比有所下降,其左汊分流比不断发展态势略有控制,六圩弯道岸线崩退情况有所好转,工程已初见成效。

1.5河段航运和航道情况

六圩弯道平面弯曲,南侧龙门口下有定易洲边滩(征润洲边滩),洲身沙滩逐年淤积外扩,上下行深水航道偏左侧岸线,上行小型船舶特定航路靠定易洲边滩,六圩附近有扬州港码头,下首六圩河口是京杭运河新开挖的江北出入口,通向苏北水网。

焦山水道下端和畅洲头附近航道弯窄,最窄处10m槽不足400m,为单向控制段。

焦山水道以下主航道为和畅洲右汊,为丹徒直水道,航路微弯,谏壁~太平洲头段上下深水航道居中,上行小型船舶推荐航路靠北靠一侧。

据最新船舶流量观测表明,能见度良好情况下,日平均船舶流量为2440艘次。

船舶流量高峰为每天6~9时,17时次之。

随着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的贯彻实施,船舶流量将会有所增加。

另外,从近两年的交通安全状况来看,年平均一般及以上事故件数为30件,其中枯中洪水期发生的事故比例分别占28%、28%、44%,从时间上看,白天、夜间发生的比例则为34%与66%。

1.6水生态环境状况

1.6.1水环境

根据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2003年1~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河段青龙山断面水质类别多为Ⅲ类水(GB3838—2002),其中3月、6月达到Ⅱ类水,仅7月为Ⅳ类水质,超标项目为溶解氧,表明采区江段水质总体良好。

另据扬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3年对三江营站和瓜洲站(扬州四水厂取水口)进行的水质监测结果,水质指标达到Ⅱ~Ⅲ类,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1、表1.2。

表1.1三江营站水质监测成果表单位:

mg/L

取样日期

2月2日

5月13日

7月23日

9月9日

11月4日

水温(℃)

8.5

19

27.2

27

17.3

PH(无量纲)

7.8

8.2

7.8

7.6

8

溶解氧

11.4

7.8

5

6

8.9

高锰酸盐指数

2.8

3.6

5.5

4.3

3.3

BOD5

1.6

2

1.4

1

0.8

氯化物

10.5

23.3

14.3

24

硫酸盐

22.2

9.24

40.7

氨氮

0.36

0.36

0.39

0.37

0.4

挥发酚

总氰化物

总砷

六价铬

注:

表1.2瓜洲站(四水厂取水口)水质监测成果表单位:

mg/L

取样日期

1月7日

4月11日

7月10日

10月16日

PH(无量纲)

7.7

7.8

7.8

7.7

溶解氧

11.9

8.0

6.0

7.5

化学耗氧量

2.9

2.6

4.5

3.2

BOD

1.8

1.5

0.6

0.5

0.20

0.10

0.23

0.11

挥发酚

氰化物

砷化物

六价铬

总硬度

114

107

100

111

总碱度

89.4

86.2

155

87.6

氯离子

10.2

10.4

6.32

13.8

重碳酸根

109

105

188

107

硝酸盐氯

0.24

1.36

2.28

1.01

注:

1.6.2水生态

长江下游干流河段水生生物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在长江下游扬州市江段,共有浮游植物8门141属169种,浮游动物107种,底栖动物75种,水生高等植物33科73种,鱼类11目21科114种。

浮游植物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较多,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36种,轮虫类47种,枝角类18种,桡足类6种;底栖动物中环节动物3纲6科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种;鱼类中鲤科鱼类最多,有63种,占总种数的55.3%;其次为鮠9种,占7.9%;鳅科6种,占5.3%;鰕虎鱼科4种,占3.5%;鮨科3种,占2.6%;其他16科共有29种,占25.4%。

本河段可能出现的珍稀水生动物主要有白鱀豚、江豚和中华鲟,洄游性鱼类主要有中华鲟、鳗鲡、鲥鱼、刀鲚、长颌鲚、松江鲈、暗纹东方魨等,另外还有重要经济水生动物中华绒螯蟹。

1.7渔船避风港状况

邗江区李典镇沿江村渔船避风港分布和畅洲左汊人民滩北侧近岸和1#和2#洲滩之间的河套内水域,该水域宽阔,酷似挖入式港池,常年风平浪静,与长江和畅洲右汊主航道上、下口直接连通。

随着沿江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沿江村已让出了北侧近岸水域,同时洲滩水域河床淤积也较为严重,严重影响该村329条渔船的安全泊港避风。

沿江村渔民定居位置、渔民通道、1#和2#洲滩之间河套内渔船停泊位置见图1.2。

1.8疏浚堆土区状况

新加坡托尼船业有限公司生活区位于主江堤内侧,该区域现状地面高程在0.5~3m左右,低洼区域为鱼塘。

为配合生活区建设,需填土并进行场地平整,平均填土高度为2m,需土方约60000m3。

本次疏浚排砂正好结合新加坡托尼船业有限公司生活区填土之需。

生活区现状地面高程图及疏浚排砂土堆置区见图1.3。

1.9相关规划

镇扬河段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变化较大的河段之一,虽经历年来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坍势或缓解了崩坍强度,对河势起到了初步的控制和稳定作用,但上段世业洲左汊的缓慢发展,对下游六圩弯道的稳定不利,六圩弯道中下段需加强守护,和畅洲左汊也须进一步控制。

根据《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该段河势控制规划为:

维持世业洲右汊为主汊,控制左汊发展,稳定六圩弯道中下段,确保岸线稳定及有利于和畅洲右汊的进流,控制和畅洲左汊,维持右汊主航道地位,稳定南岸工矿企业和大港港区的水域条件。

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共青团农场段至扬镇西交界段长约8.4km,除新坝段江扬船舶集团滨江船厂占用岸线2.5km,该段作为工业岸线,重点引导船舶工业集聚发展,其余作为生态保护岸线,重点进行控制和保护,沿岸纵深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

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扬镇汽渡~沙道河口段长江水功能:

长江扬州工业用水区,水环境:

工业用水区,功能区排序:

工业,水质目标:

Ⅲ级(2010年)、Ⅱ级(2020年)。

沙道河口~江都市三江营上游5km段长江水功能:

长江扬州滨江保留区,水环境:

渔业用水区,功能区排序:

渔业,水质目标:

Ⅱ级(2010年)、Ⅱ级(2020年)。

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白鳍豚、江豚等部分种群已呈濒危程度。

为切实有效保护长江豚类资源,镇江市于1998年正式提出在和畅洲北汊江段建立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12月得到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这是江苏省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北纬32.18~32.29与东经119.64~119.72之间的区域,总计面积43.4km2。

地跨扬州、镇江两市的辖区,保护区具体位置在和畅洲长江北汊江段,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鱀豚、长江江豚等长江豚类、长江珍稀经济渔业资源及保护区内特定的水生态环境。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规划见图1.4。

由图可见,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位于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之外。

1.10扬州、镇江行政区域界限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1]232号“省政府关于同意扬州市人民政府和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批复”和“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和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第二部分重要问题处理结果第四条“扬镇线行政区域界线划定后,共青团农场东南角原由邗江区实际使用的滩地和水面,仍由邗江区使用”、“扬镇线行政区域界线划定后,界线两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管理维持现状不变”的结论,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部分区域虽然位于镇江区域,但实际仍有邗江区实际使用。

2河段水文泥沙特性

2.1水位特征

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区域位于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潮位受长江径流与潮汐双重影响。

每个太阴日潮位两涨两落,为非正规半日型,水位、流量受到潮汐的明显影响。

每日涨潮历时3小时多,落潮历时8小时多。

但潮位主要受上游径流变化为主,每年的5~10月是汛期,11月~次年4月为枯季,潮位年内变幅较大。

本段潮位特征值可参考上游北固山潮位站和下游三江营潮位站(见表2.1)。

本段最高潮位通常出现在台风、天文大潮和洪水期两者或三者遭遇之时。

表2.1北固山和三江营潮位特征值统计表

站名

最高潮位(m)

最高潮位发生时间

最低潮位(m)

最低潮位发生时间

最大潮差(m)

最大潮差发生时间

北固山

6.7

1996年8月

1日

-0.65

1959年

1月22日

2.32

1979年

1月30日

三江营

6.1

1996年8月

1日

-0.8

1959年

1月22日

2.92

1993年

11月14日

2.2径流、泥沙特征

工程河段主要受径流作用影响,大通至工程河段主要支流:

北岸有巢湖水系入汇,南岸主要有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入汇,总量仅占大通站的1.2%,故本河段的来水来沙特性可引用大通站水沙统计资料来反映。

大通水文站流量泥沙特征值见表2.2。

从来水来沙的年际变化来看,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现丰水多沙和中水中沙年的组合较多,七十年代的出现了三次来小水少沙年,八十年代上半期出现大(中)水多沙年,进入九十年代后,连续出现大水小沙或中水小沙年,来水来沙的变化对河道的冲刷和淤积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十年来,长江连续出现几次大水,1995年洪峰流量为74500m3/s,1996年洪峰流量出现75000m3/s,1998年洪峰流量达82300m3/s,1999年洪峰流量达到83900m3/s。

从来水来沙的年内分配看,大通水文站年内来水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水量约占全年的70.75%,沙量约占全年的87.35%,沙峰一般略滞后于洪峰。

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为0.0273mm,推移质泥沙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为0.18mm,大通水文站来水来沙年内分配见表2.3。

长江下游河道的水面比降较小,南京至镇江之间的长河段多年平均为0.0974×10-4,洪、枯水期平均分别为0.152×10-4和0.0493×10-4,同时,比降和含沙量均有随流量增加而增大的特点。

因此,在流量较大的洪水期,由于比降和含沙量均较大,河道冲淤变化也较大。

2.3气象特征

本河段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主要为镇江市,北岸主要是扬州市。

该河段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常年平均气温15.4℃,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3.8mm,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8、9月份该地区台风活动频繁,尤其是副高压偏北偏西型天气形势下,极易遭遇台风侵袭,构成台风暴雨。

降雨量的年内分布是:

春季(3~5月)占24%;夏季(6~8月)占44%;秋季(9~11月)占20%;冬季(12~2月)占12%。

表2.2大通站来水来沙年内分配统计表

月份

流量

多年平均输沙率

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

多年平均(m3/s)

年内分配(%)

多年平均(kg/s)

年内分配(%)

1

11000

3.21

1140

0.74

0.098

2

11700

3.42

1150

0.74

0.093

3

16000

4.68

2400

1.55

0.142

4

24100

7.01

5740

3.71

0.234

5

33800

9.88

11600

7.49

0.324

6

40100

11.72

16200

10.46

0.401

7

50500

14.76

35700

23.05

0.742

8

44100

12.89

39400

18.98

0.702

9

40300

11.78

26200

16.91

0.677

10

33300

9.73

16200

10.46

0.497

11

23200

6.78

6650

4.29

0.292

12

14200

4.15

2440

1.58

0.170

5~10月

40400

70.75

23500

87.35

0.557

年平均

28600

 

11400

 

0.469

备注:

流量根据1950~2004年资料统计;输沙率、含沙量根据1951、1953~2004年资料统计。

表2.3大通站流量、泥沙特征统计表

项目

特征值

发生日期

统计年份

流量(m3/s)

历年最大

92600

1954.8.1

1950~2004

历年最小

4620

1979.1.31

平均洪季流量

40400

平均枯季流量

16500

多年平均

28600

含沙量(kg/m3)

历年最大

3.24

1959.8.6

1951、1953~2004

历年最小

0.016

1999.3.3

多年平均

0.469

输沙量(108t)

历年最大

6.78

1964

1951、1953~2004

历年最小

1.47

2004

多年平均

4.18

3河道演变分析

扬州市邗江区李典镇渔船避风港口航道疏浚采砂工程位于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北侧人民滩的倒套内部水域,工程河段河床演变重点分析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简要分析六圩弯道和大港水道。

3.1历史演变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长江口新三角洲就已初步形成,当时河流的潮区界远在九江附近,潮流界在芜湖。

采石一带,镇江、扬州以下河口江面宽阔,水流分汊,主流南北摆动不定,经过历史上的长期演变,河口总的发展趋势是江面缩窄,水深增大,主流南偏及河口向下延伸。

由于河枯缩窄,水流集中,水深增大,造成径流作用相对增强,潮波作用减弱,因此潮区界从九江下移到大通附近(约下移230km),潮流界从芜湖下移到江阴附近(下移200km)。

镇扬河段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

(1)形成海湾时期;

(2)经泥沙淤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