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9638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docx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内容概要

第一章教师职业概述

第一节职业与教师职业

1、了解职业的含义

含义:

所谓职业,就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由于社会分工与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与特定职责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

2、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认识:

其一,教师职业就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职业;其二,教师职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其三,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含义:

所谓教师职业,就是指人们终身或较长时期所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与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与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1、教师职业的形成

教师职业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教育活动的出现与学校教育的存在就是其前提条件,传授知识就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此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也都就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

2、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得不充分的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同时,学校就是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共始终的教师职业也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具体来讲,教师职业经历了古代教师职业的发展、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与当代教师职业的发展

第三节教师职业的特点

1、复杂性。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就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

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内容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能力要求的复杂性。

2、创造性。

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教师传授知识需要具有创造性;教师培养学生需要创造性;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机智;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需要创造性。

3、示范性。

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就是由以下四点决定的:

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学生的模仿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4、长期性。

教师职业劳动就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即教师职业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教师职业劳动见效慢。

第四节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1、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教师为社会造就进行物质财富生产的人才。

2、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教师劳动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劳动“再生产”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教师为社会造就进行精神财富生产的人才。

3、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

教师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播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传递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使人们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而形成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能力;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凝结为个体的政治信仰,促使人们维护合理的现行社会制度;在某种历史条件下,教师还可以塑造超越现行社会制度的信仰,推动人们去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而引导人们不断追求与创造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

4、教师职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教师劳动在人的素质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教师劳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教师劳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教师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

1、道德的含义及共同性

含义:

道德就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沦、传统伦理习俗与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总与。

共同性:

道德的共同性主要包括:

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比其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显著的实践性。

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

一般地讲,职业道德就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与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也就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特征:

职业道德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第二,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第三,在形式上,职业道德具体、多样,有较大的适用性。

3、职业道德的内容:

形成对职业道德价值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锻炼职业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与习惯。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形成

1、教师职业道德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必备的品德总与。

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它就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就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她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就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2、教师行为规范及内容

含义:

教师行为规范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守的教育思想与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就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划、言行标准、职业修养与各项纪律。

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牢记在心、认真执行与严格遵守。

内容:

教师行为规范的内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国家与政府制定的有关教师行为标准的法律、政令、政策、条例、守则等,这些都具有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另一方面就是早已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并被人们所公认,为每个教师内心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纪律,习惯、规矩等。

3、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基础

任何一种教师职业道德,都就是在教育劳动实践基础上产生,既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与阶级利益所制约而建立与发展,同时又就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遗产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的,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由于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紧密相联,因而,有着与其她职业道德不同的特点,即较高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高度的自觉性。

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继承性。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1、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含义: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或职能,就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即教师道德对教师个人、对教师集体、对社会的作用。

所以,教师道德的功能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关于教师道德对教师个人、对集体、对社会有哪些价值的问题。

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就是多方面的,其中调节功能、教育功能与示范功能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功能。

2、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社会生活起影响与促进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广泛的影响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必备的品德总与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就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联系认识与行动的桥梁。

它与道德信念一起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就是职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

职业意志

职业意志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大无畏的精神去克服职业工作与劳动中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师应该就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A.爱尔维修B.夸美纽斯

C.卢梭D.洛克

答案:

(B)

、“有教无类”的主张就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__________提出来的。

A.孟子B.老子

C.孔子D.荀子

答案:

(C)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就是为人师表”就是__________先生提出来的。

A.陶行知B.叶圣陶

C.徐特立D.吴玉章

答案:

(B)

吸收与借鉴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__________。

A.社会基础B.阶级基础

C.客观基础D.思想基础

答案:

(A)

第三章教师的职业理想

第一节理想与职业理想

1、理想的含义及其分类

含义:

理想就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

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一种符合现实情况与需要的正确想象。

特点:

理想不同于幻想、空想,它具有以下特点:

客观必然性、社会性、阶级性。

分类:

理想又就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第一,按照理想所属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个人理想与群体理想;第二,按照理想奋斗的时间来划分,可以分为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

长远理想就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第三,按照理想的内容来划分,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等。

2、职业理想及其特点

含义:

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与工作种类的向往,包括对未来职业将达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的向往。

它就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

特点:

与其它理想不同,职业理想有其差异性、发展性、时代性等特点。

3、职业理想的作用

职业理想具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激励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等。

第二节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

1、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2、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节教师职业理想的要求

1、全面贯彻党与国家教育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贯彻与落实教育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明确教育事业的服务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把握时代性,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2、切实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通常就是指教育活动与其她社会活动及教育活动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方能实现作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3、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教书育人”,就是教师职责的通俗说法。

在“教书育人”这个命题中,其核心就是育人,为了育人的需要而教书,教书就是为了育人。

2、教师树立正确职业理想的途径有:

确立榜样自我激励扎实业务、自我提升、坚定信念、迎接挑战。

第四章教师的职业纪律

第一节纪律与职业纪律

1、纪律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

纪律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与,就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与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特征:

纪律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与强制性的特征。

2、职业纪律及其特征

含义:

职业纪律就是职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与劳动秩序,它就是保证劳动者执行职务、履行职责、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规则。

特征:

职业纪律具有职业性、安全性、自律性与制约性等基本特征。

3、教师职业纪律

含义: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指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意义:

教师遵守职业纪律对约束自己行为、履行职业责任、体现人民利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职业纪律就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第二,教师职业纪律就是体现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第三,教师职业纪律就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第四,教师职业纪律就是约束教师行为的重要准则;第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保证。

作用:

首先,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其次,有利于维护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第五,有利于学校改革的推进。

第二节教师职业纪律的主要内容

1、遵守国家法律,依法执教、

2、认真执行《规范》与《规定》,为人师表。

3、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节教师职业纪律的要求

1、对教师职业纪律的要求:

树立起职业纪律意识;系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提高依法从教的自觉性;教师不得做违反职业纪律的行为。

2、教师职业纪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歧视、排斥后进生;(3)非法限制学生人身自由;(4)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5)侵犯学生隐私权。

3.违反教师职业纪律的责任:

违反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指一切不符合现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所要求的行为。

违反教师职业纪律的责任就是违反者对违反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

中国教育法规体系由____、____、____、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民族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等构成。

答案: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法律、行政法规)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与时代特征,____与____就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

答案:

(“爱”“责任”)

第五章教师职业素养

第一节素养与职业素养

1、素养以及与素质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含义:

素养就是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与自我修养所取得的某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与境界,它就是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的总体能力与倾向性。

相同之处:

与素质概念的基本含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素养的内容所指与素质基本相同;素养与素质都依赖于重视行为主体的文化程度。

相异之处:

(1)选择性。

对象不同,选择的方法也不同。

(2)资格性。

对具有特定社会身份与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一般多用“素养”,反之,则一般多用“素质”。

(3)层次性。

对在社会职业、文化水平、政治地位、道德品质等方面居于较高层次的人,常多用“素养”,反之,则一般多用“素质”。

(4)方法性。

对坚持以自我修养为主从而使自己的发展水平居于较高层次的人,常多用“素养”,而对主要靠塑造方法提高发展水平的人,则一般多用“素质”。

2、职业素养及其作用

含义: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就是职业内在的要求,就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内容:

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个体行为的总与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与外化素养。

内化素养就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属于技能范畴的素养,如计算机与外语,就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地获得,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的。

简而言之,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与能力。

作用:

从个人的角度来瞧,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瞧,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她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瞧,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3、教师的职业素养:

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一种职业品质。

有人认为,这包括三个方面:

经师(教学生求知的素质)、人师(教学生做人的品质)与教育的有效性,即教师如何有效地教书育人的素质。

第二节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人文素养。

2、知识素养:

牢固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

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学习与科研能力素养,其中教育教学能力就是其能力素养的核心部分。

4、人文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就就是人文素养,它决定着教师的职业意义与价值。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与修养。

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与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就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与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与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第三节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1、学校的支持:

创设优良的学校制度环境,提供有效的教师培训。

2、教师个体的改进: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创新教学风格,广泛深入地读书、认真刻苦地学习,反思与研究结合、实践与思考同步。

、广博的文化素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

(3)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如何提供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

培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讲故事与谈感受结合;2)课例与研讨结合;3)训导与研修结合;4)个体反思与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结合。

第六章教师的职业作风

第一节职业作风

1、职业作风:

就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与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与行为。

社会上各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作风。

一般来讲,作风都包含着道德的内容。

职业作风就是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就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2、教师职业作风:

所谓教师的职业作风,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与行为。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教师更应该树立优良的职业作风。

教师的职业作风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实事求就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第二节教师职业作风的具体体现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就是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诲人不倦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耐心、仔细、持久、不厌倦地谆谆教导。

热爱学生就是诲人不倦的前提与基础,诲人不倦就是热爱学生的表现与结果。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所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就是教师要思想进步,品行端正,秉公办事,言行一致,谦逊诚实,平易近人,要在思想上、品德上、工作上、为人上、学习上与生活上都成为学生学习与效法的表率与榜样。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就是教师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作风。

3、严谨治学,敢于创新

严谨治学就是指教师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包括优良职业作风的树立、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敢于创新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经验,既广泛继承先人知识,又善于提炼与吸纳新知识,做到推陈出新。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关心集体就是指教师维护集体荣誉,有主人意识,服从集体利益,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自己。

团结协作就是指教师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她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第三节树立优良教师职业作风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要求:

关心爱护学生,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耐心教导学生。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仪表端庄,言行得体;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3、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道德要求: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改革创新。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要求:

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妥善处理与她人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

校风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下,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风尚、治学态度与学习风气。

它就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的反映,就是学校集体力量的一种表现状态。

第七章教师心理健康

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

1、健康就是指身体上、精神上与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也就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与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与生活而不感到疲劳与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与牙龈颜色正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第十,肌肉与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3、心理健康首先就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主体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4、教师心理健康不仅仅要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的内容,还应该具有其角色所赋予的必备的健康心理,有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两个层面上的内涵。

5、教师心理健康特殊层面上的含义:

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有着健康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教师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与控制自我;第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独创性;第五,教师应有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自我认识;最后,在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中教师都要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对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

增进教师自身生活的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马斯洛等提出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与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2、奥尔波特提出的七条标准:

(1)自我意识广延;

(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直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3、林崇德提出的十条标准:

(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与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与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她人,悦纳她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4、俞国良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第二,有良好与谐的人际关系;第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与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第四节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1、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疲劳,情绪不稳定,职业枯竭,人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

(1)心理疲劳:

它就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与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就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

(2)情绪不稳定:

所谓情绪就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情绪与个人认知有关,心理学上把它分为喜、怒、哀、惧四大类。

情绪可以说就是像天气一样就是短暂性的表现,产生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