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9825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及重农抑商政策。

2.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材整理1 商业的发展

1.商朝时期: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

(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

(1)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外国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

(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大商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1[课中思考题],思考:

司马迁说:

“天下煕煕,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

“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商业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一些诸侯国重商政策的推动。

教材整理2 城市的繁荣

1.历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自周秦迄唐代

①商业发展: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交易场所——市,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②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城市布局:

唐代长安城布局严整,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

①商业发展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b.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

(1)唐宋时期:

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如泉州、明州、杭州等城市的兴起。

(2)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2[课中思考题],思考:

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不同: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等。

教材整理3 “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

(2)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②影响:

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3[课中思考题],思考:

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

【提示】 有一定合理性。

“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

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配、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在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从商周到明清,商人经历了从官商到私商再到商帮的变化。

2.城市布局从最初的坊、市分开到后来坊、市界限被打破,从严格限制“市”的启闭时间到取消时间限制,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

3.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古代的经济政策发展到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作为古代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后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 图二 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办公之东京有皇城又称宫城,大内、

处,皇城为政府官署各部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是皇帝

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

抓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结合图片中图例,比较城市格局和功能的变化,归纳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史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古代史》

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如“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经济功能”“江南地区为盛”分析工商市镇的兴起与特点。

史料三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其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由史料信息“为了保护人民”“宋代以后……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解读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两座城市的布局有什么相同点?

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 相同点:

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

变化:

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坊市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特点:

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原因:

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3)根据上述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提示】 功能:

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护人民)和经济功能(商品交换)两部分组成。

变化趋势:

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限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来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探究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抓住“耕织、末利、收孥”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史料二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汉代]晁错

抓住“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倍息”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史料三 康熙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通过“对丝绸出口的数量限制”等信息加以归纳认识。

【史料应用】

(1)简述史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提示】 思想:

重农抑商。

影响:

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抑制“贾人”,晁错提出了什么具体举措?

其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举措:

歧视商人,对商人课以重税。

理由:

商人不如农民辛苦,但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商人势力壮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 反映了明清时期通过限制出口等手段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

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迟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史论拓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2.影响

(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

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题模板】

抓关键

南宋与唐代长安商业店铺的变化

排易误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A项错误;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D项错误

验结论

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B项正确

【答案】 B

1.(2015·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

它开通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D.元代

【解析】 汉代开通丝绸之路。

【答案】 A

2.(2016·湛江高一检测)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

这一材料反映(  )【导学号:

72040024】

A.晋商的勃兴B.徽商的崛起

C.粤商的发展D.闽商的衰落

【解析】 晋商是与山西有关,材料与晋商无关,A项错误;由材料中关键词“徽州商人”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徽商的崛起,B项正确;材料与粤商无关,C项错误;材料与闽商无关,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洛阳B.宋朝东京

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解析】 汉朝未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宋朝最早出现夜市,故B项正确;元朝不是最早出现夜市的,故C项错误;明朝也不是最早出现夜市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5.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72040025】

材料一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钛,踏脚钳也),没入其器物。

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

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

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农户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绸纱;还规定禁止商贩、仆役、倡优、下贱穿用貂裘;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制器皿等。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打击富商大贾?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对“贱商令”的看法。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敢私铸铁器煮盐者”治罪、设“铁官”等进行概括。

(2)问,从“上农除末”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

第(3)问,考查对抑商政策的评价,注意辩证地分析。

【答案】 

(1)措施:

煮盐、冶铁收归官办,禁止私人经营。

(2)政策:

重农抑商。

(3)看法:

统治者重视农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打击商业,使商业长期受到抑制,在封建社会末期起到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导学号:

72040026】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繁荣的发展场景。

【答案】 D

2.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的学费,他最有可能准备的货币是(  )

A.银两  B.金币

C.纸钞D.布帛

【解析】 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白银广泛流通。

【答案】 A

3.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其依据是(  )

【导学号:

72040027】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城市管理实行坊市制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宋朝以前,均可排除。

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4.(2015·新疆学业水平测试)与唐朝相比,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是(  )

A.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于集镇兴起

C.出现了大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

D.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选A项。

【答案】 A

5.你为一部以唐太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导学号:

72040028】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B.长安出现了会馆

C.富商的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粉彩瓷器工艺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解析】 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唐朝有关史实。

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2015·陕西学业水平测试)雍正皇帝认为:

“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这段材料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海禁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D.盐铁官营

【解析】 由材料信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以判断该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

【答案】 B

[能力提升]

7.(2015·重庆高考)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 材料大意是:

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

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

A项与材料信息“间日集……”不相符,排除。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

故选C项。

【答案】 C

8.(2016·张家界高一检测)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解析】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不是商业发展受束缚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古代中国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C项错误;古代中国前期是对外开放的,明清时期采取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D项错误。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72040029】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四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粱录》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二是注意古代商业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 

(1)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2)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3)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