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052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⑵王国维在《______》中借用了柳永的词句“_____,_____”来类比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二境界。

【答案】

(1).一觞一咏

(2).王羲之(3).人间词话(4).衣带渐宽终不悔(5).为伊消得人憔悴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2016年,由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领衔的“中国深部探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黄大年对他的团队成员说:

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我们一直在跟跑;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进入了并跑阶段。

要达到领跑水平,我们更要戮力同心,沉下心来做研究。

常常有队员拿实验报告来向我(),或发来论文让我(),不时能看到你们的(),我很欣慰,也很骄傲。

目前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并跑到领跑的路还很长,“_____,_____”,我们任重道远。

⑴按顺序填入括号的词语,用语贴切的一项是

A.请示指正不经之谈

B.垂询斧正不根之论

C.请教斧正不易之论

D.咨询指正不刊之论

⑵填入画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答案】

(1)D

(2)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作品的价值

①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以及《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科幻作品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但这依然未能改变科幻作品的尴尬地位:

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也不是文学领域的主流,而是被大部分国人习惯看作“科普读物”沉沦在边缘状态。

如何定位科幻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厘清一个基本问题:

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②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被称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了捕捉这只“怪物”的行动。

历经重重艰险,最后发现这只怪物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船……这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构想的潜水艇。

因风而起浪,几十年后,英国建造的第一艘蓄电池动力潜水艇和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水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③科幻“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

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都已成为现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凡尔纳的科幻创作持奉科学主义信念,这一信念相信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激发了科学家们探索人类共同经验之外的事物的热情。

④在跨过19世纪末凡尔纳“科学颂歌”的时代后,当代西方世界的科幻创作者——小说作家、漫画家和电影编剧导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以反思科学技术为己任进行创作。

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的荒谬后果,反复警示科学狂人滥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祸害,不断警告资本借助科学技术疯狂逐利,最终将极度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

⑤⑴。

但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

相反,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他的《三体》系列作品反复表达和图解了这个信念。

⑵。

而值得深究的是,刘慈欣虽然持有强烈的科学主义信念,他的创作并没有科学主义纲领之下应有的乐观。

⑶。

粉丝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发现,刘慈欣对未来是越来越悲观了,《三体》更走向了大悲极致——人类文明被轻而易举地毁灭了。

⑷。

⑥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之后,赞美声之外也有许多争辩,不过争辩的焦点都纠缠在“黑暗森林”法则能不能成立、光速能不能被超越之类的具体问题上,而有一个议题未被认真谈论过——刘慈欣抱持科学主义信念,又有着极大的反潮流勇气,为什么他的作品竟然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了呢?

⑦刘慈欣曾说他受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影响很深。

克拉克的墓碑上有一句话:

“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这种信念有一个天真的核心在里面,内植于刘慈欣的创作中,就是坚信科学可以创造未来,未来的悲观不是由科学导致的。

在“反思纲领”的科幻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人类在科技挤压下的无力与无能,或是人性在先进科技面前的挣扎,而与此不同的是,刘慈欣在他科幻小说特设的“思想刑讯室”里,对人性的自私、自大进行了科幻所特有的严刑逼供,这种对于现实世界惯性思维的冒犯与刺激,让读者看到人性的黑暗。

正是人性的黑暗,拖曳着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们,走向无可避免的悲观未来,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朴素伦理。

⑧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受到现有社会结构等的制约无法展开思考。

科幻能够创设虚拟语境,跳脱当下、跳脱“此在”的束缚,把当下放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下去面对,在种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为我们开启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与伦理实验,激发人类想象、创造、预测、反思,以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⑨将科幻视为“科普”读物,或认为科幻“多提供了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对科幻价值的低估。

科幻作家们想象构造的前瞻与忧思,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而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

以此来观照科幻,就可以理解为何科幻作品因其不可替代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第②段“因风而起浪”中的“风”“浪”在文中各指“____”、“____”。

4.把下面一段话放入第⑤段中,合理的位置是

一般来说,持科学主义信念的作品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像凡尔纳科幻中国版本的标志性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如此。

A.第⑴处B.第⑵处C.第⑶处D.第⑷处

5.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都来源于科幻。

B.反科学主义创作已然成为科幻作品的主流。

C.科幻因不属于科学领域而不具备科普价值。

D.只有科幻的虚拟情境才能揭示人性的黑暗。

6.第⑦段论述了第⑥段提出的“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这一问题,评析其论证效果。

7.本文依照科幻作品发展流变来展开论述,分析其意图。

【答案】3.

(1).科学幻想

(2).科技成果4.B5.B

6.第⑦段先阐释了刘慈欣坚信科学的创作观的来由,再揭示刘与科幻主流作品对未来感到悲观的原因:

前者是人性的黑暗,后者是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紧扣第⑥段的问题,由果溯因且深入一层论证了两者同中存异,论证充分而严谨。

7.本文从科幻对科技的推动作用,到预警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危害,再论述科幻创设的思想实验的价值。

如此展开论述既便于展现并印证科幻在参与人类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又符合认知并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①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②我只知道:

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③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④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

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⑤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

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每次岳老师提问,他死活就背不出来。

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

“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

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

说是号啕,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⑦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

从那以后,她经常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她辗转难眠。

⑧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跟我说,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⑨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

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

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⑩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

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

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⑪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

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

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

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

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

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⑫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

“唯有垂杨管别离!

”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喊了遍,又喊一遍: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⑬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号啕大哭,她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没有哭出声来。

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

此时此刻,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8.第⑦与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

9.作品描写了岳老师前后两次哭泣,辨析其原因。

10.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出现在第④和第⑫段,赏析这一构思之妙。

11.评析作品塑造的岳老师形象。

【答案】8.第⑦段用“跛”“跟”“问”等动词展现岳老师陪伴小病号的场景,体现出生活化、情境化(形象生动或具画面感)的语言特征;第⑨段以凝练而富有哲理的议论短句,表达了对反抗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9.前次哭为教学失败而自责自伤,更为小病号不能理解“反抗”而伤感;后次既为离别伤感,更为小病号的成长、为一起用反抗证明自己而欣慰。

10.标题这一诗句引发阅读好奇,到第④段因小病号的答问才出现,同时留下后半句悬念到⑫段揭晓,便于展现故事原委,在故事的推进中刻画人物,诗句关联的故事蕴含了人性美。

11.作品通过岳老师为小病号教学、编写教材并由此或悲或喜的描述,刻画了一个用生命之火点燃别人、温暖自己的女性形象。

其意义在于:

生命之间的碰撞及其能量的正向传递让彼此感受人性的温情,唯有与厄运抗争才能彰显活着的尊严。

三、古诗文阅读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

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注。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玉友:

此处指酒;溪毛:

溪边的野菜。

12.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居即事B.早春喜雨C.山居春雨D.田园杂兴

13.下列对本词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豪放雄阔B.质朴清雅C.含蓄隽永D.绮丽飘逸

14.下阕紧扣“野老相邀”展开描写,请加以赏析。

【答案】12.A13.B

14.下阕围绕野老邀我作客展开描写。

先描写饭桌上老人劝酒夹菜,突显老人待客的热诚;再写老人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等看清后已然过了桥头。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描写展现待客、迎客场景,把野老相邀作客的过程表现得极具画面感且富有生趣。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孟容传

①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

孟容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甲科。

无几,德宗知其才,征为礼部员外郎。

②有公主之子,请补崇文馆诸生,孟容举令式不许。

公主诉于上,命中使问状。

孟容执奏,竟得迁本曹郎中。

③十七年夏,好畤县风雹伤麦。

上命品官①覆视,不实,诏罚京兆尹顾少连已下。

敕出,孟容执奏曰:

“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但陛下使品官覆视后,更择宪官②一人,再令验察,覆视转审,隐欺益明。

事宜观听,法归纲纪。

此敕既非急,宣可以少驻。

”诏虽不许,公议是之。

④十九年夏旱,孟容上疏曰:

“京师是万国所会,强干弱枝,自古通规。

其一年税钱及地租,出入一百万贯。

臣伏冀陛下即日下令,全放免之。

若播种无望,征敛如旧,则必愁怨迁徙,不顾坟墓矣。

户部所收掌钱,非度支岁计,本防缓急别用。

今此炎旱,直支一百余万贯,代京兆百姓一年差科,实陛下巍巍睿谋,天下鼓舞歌扬者也。

”事虽不行,物议嘉之。

⑤神策吏李昱假贷长安富人钱八千贯,满三岁不偿。

孟容遣吏收捕械系,克日命还之,曰:

“不及期当死。

”自兴元已后,禁军有功,又中贵之尤有渥恩者,方得神策吏。

故军士日益纵横,府县不能制。

孟容以法绳之,一军尽惊。

自此豪右敛迹,威望大震。

(节选自《旧唐书·许孟容传》

〔注〕①品官:

唐时称宦官为“品官”;②宪官:

执掌外出巡察的监察官。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宣可以少驻

(2)克日命还之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物议嘉之

A.事件的论断B.事物的评议C.公众的非议D.公众的评论

17.下列对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B.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C.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D.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18.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孟容举令式不许。

公主诉于上,命中使问状。

孟容执奏,竟得迁本曹郎中。

19.对第④段中许孟容进谏放免京城百姓差科的理由推断错误一项是

A.以地方税收代替京城税收是惯例。

B.中央财政税收,足以备灾荒急用。

C.旱灾影响农耕,百姓将流离失所。

D.体现皇上智慧,百姓将歌舞颂扬。

20.第⑤段如何塑造许孟容形象的?

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5.

(1)停、缓

(2)约定、限定16.

(1)D

(2)B17.B

18.许孟容列出章程的规定不予准许。

公主向皇上诉说(这事),(皇上)派中使去查问情况。

许孟容持表上奏,结果获升任礼部郎中。

19.A

20.通过描写许孟容打击豪强的行为和语言,体现其执法严明;通过府县不敢制裁神策吏、禁军震惊、豪强收敛从侧面突显其不惧权势、敢作有为。

参考译文: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

许孟容年少时即以文章著称,应试进士甲科。

没多久,德宗皇帝闻知许孟容的才干,征召他为礼部员外郎。

有一公主的儿子,请求补弘文馆、崇文馆诸生,许孟容列出章程的规定不予准许。

公主向皇上诉说(这事),(皇上)派中使去查问情况。

许孟容持表上奏,结果获升任礼部郎中。

贞元十七年夏,好畤县风雹毁伤麦田,皇上命品官前往复查,结果并非真实,便下诏处罚京兆尹顾少连以下所有官员。

诏令写出,许孟容持章表上奏说:

“府县上奏之事不合实情,惩罚止于削夺俸禄罢免官职,就圣上宽赦而言,已属特别恩典。

只是陛下派品官复查后,宜另选御史一人,再令察验,查核转审,若有隐瞒欺诈愈加清楚。

事情应多看多听,执法合于国家纲纪。

此敕令既然不急于宣布,可以稍停几日不发。

”皇上虽未应允,群臣却认为许孟容言之有理。

贞元十九年夏旱,许孟容上疏说:

京师是万方朝会之地,加强京师削弱地方,是自古同行之规。

京师一年的税钱及地租,收入多达一百万贯。

臣俯首恳请陛下即日下令,全部减免。

如果播种无望,官府依旧征税敛租,那么必使百姓愁怨而迁徙,不恋先人故土。

再说户部收取掌管的钱财,并非用作计划内开支,本为防备意外之急需。

现在遭此大旱,直接支付一百万多贯,顶替京兆府百姓一年的租税,实为陛下之绝大谋略,普天下必定欢欣鼓舞歌颂陛下圣德。

”许孟容奏请之事虽未实行,舆论却称赞他。

神策吏李昱向长安富人借贷八千贯钱,满三年仍不偿还。

许孟容派属吏拘捕他并加上刑具囚禁,限期命他偿还,说:

“到限期不还便死。

”自兴元以后,禁军有功或侍从宦官中最受恩宠者,只有他们才能获护军勋位,因此军士日益恣肆横行,府县官员不能制止他们。

许孟容刚正不惧,依法制裁他们,禁军中人人惊怕。

此后豪强销声敛迹,许孟容威望大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

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

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而B.乃C.且D.则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

B.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

C.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

D.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

23.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2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25.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

【答案】21.B22.D

23.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24.C

25.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是统一士人的思想,即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

一统思想有利于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思想争鸣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

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

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

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

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

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

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

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

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

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

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

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

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

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

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

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

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四、写作

26.人际边界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与规则形成的界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人际边界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你对“人际边界意识”有怎样的认识?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我们需要人际边界

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相互联接、彼此影响而组成的人际网络。

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人们在与他人产生接触的同时,又存在个体的界限,这种基于人性与规则的界限就是人际边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它人际边界,但要适当。

人际边界是划分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私人领域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它不仅包括普遍意义上的规则,如心理学中对人际交往亲密距离的划分,更带有人性的主观情感色彩,使每个人的人际边界并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而是因人而异的曲线。

这样的边界意识,使我们在无限延伸的社会网络中拥有私人的一隅,给自己的内心一片容身之地。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的入侵正逐渐摧毁我们的人际边界。

社交平台使我们得以轻易窥探他人的内心世界,媒体直播拉近了人们与他人生活的距离。

蜂拥而至的信息模糊了人们的边界意识,个体的隐秘的一隅裸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或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没有人际边界

意识,人们会过分参与、甚至干预他人的生活,进而被他人异化,丧失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