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369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XX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1.1.2项目承建单位

XX市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办公室

1.1.3项目建设地点

XX市及下辖的墉桥、灵璧县、泗县、萧县、砀山的23个乡镇

1.1.4建设规模

1、育种、原原种生产基地200亩,年产优质小麦原原种2万kg。

2、原种生产基地2000亩,年生产原种80万kg;良种生产基地5万亩,年生产良种2000万kg。

3、优质小麦生产基地50万亩,年生产优质小麦2亿公斤。

1.1.5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总投资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000万元,申请省投资2000万元,项目区XX市投资1500万元,县(区)自筹1500万元。

1.2研究工作范围

1、项目建设背景

2、市场分析

3、项目区概况

4、项目选点与布局

5、建设规模与内容

6、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

7.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与节能

8、项目组织管理与人员培训

9、项目建设实施计划

10、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效益分析

1.3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3、《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4、《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5、《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6、《XX市农业产业化跨世纪发展五年规划》;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编制相关资料。

1.4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建单位—XX市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办公室是由市计委牵头,联合农业、水利、农机、气象等部门,为实施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而成立的专门机构。

办公室设在市计委,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选点安排、建设内容,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及项目所在地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建设好项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后发挥最好效益。

XX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现有市级农技术推广中心1个,县(区)级农技术推广中心五个和111个乡镇农技推广站。

市、县(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较健全,拥有农技推广专业人员1848人,其中高级职称80人,中级职称329人,初级职称638人。

XX市优质小麦发展迅速,1997年开始了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1998年发展到10万亩,1999年30万亩,到2000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107.9万亩,占全市小麦播种总面积的22.3%,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单产仍达到了306公斤,重点示范区达到了340-400公斤。

优质小麦的推广在我市已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XX市拥有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丰华农科股份有限公司,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强大的龙头带动作用。

XX市农业科技园位于XX市南郊,面积147公顷,包括组织培养中心、脱毒种薯种苗繁育基地、园艺园、优质农作物品种园等6个部分。

已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建成了组织培养实验楼、科技培训楼和各种温室27000平方米。

园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等授予“全国农业引智先进集体”和“农业引智示范基地”。

1999年,在全省农业科技园区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一,被授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称号。

园区目前已引进了一大批优质小麦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已筛选出在淮北地区表现较好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皖麦38、皖麦33、豫麦34、郑州9023、兰考906、优麦3号、PH85-16、济南17、烟辐188等。

XX市拥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两家,中小面粉厂200余家,年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仅东方面粉厂、千禾面粉厂年加工能力就超过3亿公斤,“东鼎牌”优质小麦专用面粉、“千禾牌”优质小麦专用面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为优质小麦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技术依托单位基本情况

1、XX农业大学

XX农业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农业大学。

学科专业涵盖七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3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

学校现有农业学院等6个学院和农业经济系等8个直属系。

现有专业教师54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03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个,享受国家或省政府津贴696人。

学校设有现代教育信息中心、中心实验室和53个基础学科专业实验室,设有生物技术中心、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5个,有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农业部、XX省共建重点开放实验室和1个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

近年来,每年均有数百项在研的科研项目,每年有数十项各类获奖科技成果。

XX农业大学在小麦遗传育种方面是全国最早从事优质小麦研究单位之一,是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优质小麦育种专题五个参加单位之一,在小麦优质育种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育种亲本材料创新和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七五”期间育成的“安农8455”、“安农2号”在1992年农业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面包小麦品种品质鉴评会上被评为优质面包小麦品种(系),在全国“七五”小麦育种攻关验收报告中已列为面包小麦资源品种。

“八五”期间育成的“新安农2号”、“安农91168”、“安农9192”在1995年第二届全国饼干、糕点用小麦品种品质鉴评会上被评为优质饼干、蛋糕用小麦品种。

这些优质小麦品系作为优质小麦育种中间材料被育种单位广泛用作亲本。

“九五”期间育成的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皖麦33”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铜奖,并成为1999—2001年农业部推荐结构调整用新品种和2000—2001年XX省重点推广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并在XX、江苏的沿淮地区替代豫麦18、扬麦158而大面积推广。

XX小麦育种在后续新品种选育上成绩显著,并在十五期间承担了省科委重点专项研究“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是该项目的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安农92484”品质符合强筋小麦标准,已于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

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安农95240”属中强筋小麦,2000年通过XX省审定。

育成的强筋小麦“安农98108”和弱筋小麦“安农98005”在2001年XX省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二位。

近年来,XX不仅小麦育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在优质小麦的种子繁殖、推广和产业化开发上也迈开了较大步伐,已摸索出完善的优质小麦配套技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目前已在XX怀远种子公司、XX农垦马场湖农场、龙亢农场、江苏大中农场建立了优质小麦“皖麦33”、“安农92484”良繁基地,并将于合肥丰大集团面粉厂、XX东方面粉厂及有关粮食收购企业在XX农垦寿西湖农场、XX寿县、怀远及灵璧、泗县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农业,集中连片生产,优质优价统一收购。

2、XX市农科所

XX市农科所是XX市唯一的综合科研单位,肩负着全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种鉴定、高新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新成果、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现有职工206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3%。

XX市农科所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奖45项,论文95篇,先后选育出皖麦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新农6号、7号、8号、9号、宿育1号、皖麦19号、皖麦46号等。

其中皖麦19号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社会效益近21亿元。

同时还引进、试验、示范、筛选推广一大批优良品种。

XX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同时加大了优质小麦的科研育种力度,他们与XX农业大学合作已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优质小麦生产、栽培操作规程。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XX市农科所已从纯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实行科研、开发一肩挑的办法,走出一条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新路子。

XX市农科所将不断改革创新,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迈进21世纪。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详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1

良种繁育

1.1

面积

万亩

5

1.2

产量

万公斤

2000

2

商品麦生产

2.1

面积

万亩

50

2.2

产量

万公斤

20000

2.3

优质品率

%

95

3

优质麦供种率

20

3.1

项目区

%

100

3.2

全市

%

50

4

农田基本建设

4.1

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

万亩

50

4.2

水的有效利用率

%

60

4.3

改造中低产田

万亩

6

5

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

%

95以上

6

经济效益评价

6.1

总投资

万元

10000

其中

(1)申请国家投资

万元

5000

(2)申请省投资

万元

2000

(3)市投资

万元

1500

(4)县(区)及其它

万元

1500

6.2

直接收益

万元/年

6.3

经营成本

万元/年

6.4

投资内部收益率

%

6.5

财务净现值(Ic=12%)

万元

6.6

投资回收期

(含建设期)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2.1建设背景

2.1.1小麦的优质化发展趋势

1、食品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食品工业的基本经验表明,高质量面食品须用小麦粉进行制作,而专用粉须用相应品质类型的小麦原料加工生产。

比如油炸食品、面包等须用籽粒角质、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强度大的强筋小麦加工制作;饺子、面条、馒头等食品须用籽粒半角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的中筋小麦加工制作。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面粉企业陆续引进了大量的专用小麦粉生产线,各种小麦专用粉标准也相继出台。

专用粉生产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对优质原料小麦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的根本原因。

2、提高我国大宗农产品(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品质类型单一,绝大多数为中低筋小麦,尤其缺乏硬质强面筋或中强面筋的面包、面条专用小麦和软质弱面筋的蛋糕、饼干专用小麦,不能满足面粉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过去的若干年,尽管采取了进口配额制,常年进口小麦仍达1000万吨。

大量的进口粮食无疑会对当前全国粮价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产生雪上加霜的效应。

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如何提高国产粮食的竞争力将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关键问题。

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将对此作出突出贡献。

3、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告别商品短缺时代,粮食生产已由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型过渡到了量质兼顾的新阶段。

积极扩大优质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2.1.2发展优质小麦对XX小麦生产具有特殊意义

XX省是个农业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000万亩。

近年来,由于高产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单产已达每亩317kg,总产突破了1.0×109kg,农民出现了卖粮难问题。

开发种植优质小麦在发展XX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可带动XX小麦种子产业的发展,提高优良作物种子的自给率。

我省发展优质小麦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具有生产优质小麦的气候、土壤条件

我省淮北地区属黄淮冬麦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

在淮北广泛分布的砂姜黑土地带,土质粘重,保肥能力强,适于强筋型优质小麦,而在一些沙土地带和沿淮稻茬麦田,则可以发展种植弱筋型优质小麦。

2、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由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小麦生产规模小、容重低,生产出的小麦已退出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即已不属鼓励生产的粮食。

因此,从地理位置上看,我省两淮麦区将成为距离对优质小麦需求巨大的南方市场(广东、上海等)最近的生产基地。

3、具有优质小麦育种科研的优势

与同类生态区相比,XX省在小麦品质育种上具有明显优势,XX农业大学多年致力于优质小麦研究,具有丰富的科研积累。

其育成的“安农8455”等被评为我国首批面包小麦品种;育成的“皖麦18号”被评为我国首批饼干蛋糕用小麦品种。

“皖麦18号”和“新安农2号”分别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面包用小麦和饼干蛋糕用小麦金奖。

XX农业大学育成的春性面包小麦品种“皖麦33”,优质高产,面积已达70多万亩,推广势头强劲。

XX省涡阳县农科所育成的弱冬性小麦品种“皖麦38”,优质高产,推广面积达500万亩以上。

今年3月28日,“皖麦38”和“皖麦33”分别被评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新成果—优质及专用农作物“后补助”新品种,在全国获此后补助的7个小麦品种中,XX就占了2个。

这为我省优质小麦生产和优质小麦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2.1.3XX市优质小麦生产已初具规模

XX市位于我省淮北地区的黄河故道黄泛区,境内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最适宜优质小麦生产。

该市种植业主要种植模式为麦—豆、麦—棉、麦—玉米等。

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480万亩,约占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6%。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市在“种子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并使之形成产业化。

1998年,XX市开始发展优质小麦生产,种植面积达10万亩,1999年扩大到30万亩,2000年达到107万亩,同时还承担了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优质小麦技术推广项目2万亩。

为了抓好优质小麦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该市依托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东方面粉集团与优质麦基地农户实行“订单农业”,签订购销合同,解除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后顾之忧,也为全市优质麦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XX市委、市政府在“十五”规划中把发展300万亩优质小麦作为农业10大主导产业之一。

2.2项目建设意义

1、项目单位组织龙头企业(东方面粉、丰华农科)与种子生产和优质商品麦生产基地的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使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企业有稳定的种源和优质麦原料,实现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2、可利用项目投资改建和扩建种子需要的仓储设施和先进的加工技术。

良种经过加工后可明显地提高其外观净度,增强其商品性,同时良种采用种衣剂包衣,防病治虫、补充微量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壮苗壮根和增效之功效。

经包衣后,可明显地提高种子成苗率,减少大田用种和用药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农田环境。

3、项目单位为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通过保险清除了农业上因种子质量问题所造成的风险,必将推动全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4、“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搞优质小麦基地项目建设是实施这一战略的有效措施。

通过不断地引进、推广新品种和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从而加快全市科技兴农的步伐。

5、建设该项目不仅杜绝了大量的购种资金的外流,同时能扩大良种外销,吸收外来资金,壮大XX市的经济实力,反哺农业,必将成为XX市的又一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本项目的建设随着良种生产、加工与销售规模的扩大,将会大大地增加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上可为政府分忧,下可为百姓解愁,功在当代,利在子孙。

7、项目建设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大幅度提高小麦等作物的生产力水平。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3.1区位地域条件

XX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缘,XX省东北部,地理座标在北纬33°18′—34°38′,东经116°09′—118°10′之间,四周与苏、鲁、豫三省及本省的蚌埠市和淮北市接壤。

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墉桥区四县一区。

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总人口5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0万人,耕地面积95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近2亩,相对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3.2自然条件

XX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年均气温14—14.5℃,≥0℃的有效积温5300℃,年降雨量774—895mm,全年日照时数2207—2472h,太阳总辐射129千卡/cm2,无霜期201—210天。

光照条件优于南方,水热资源优于北方。

全市土壤类型多为潮土和砂礓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从而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和商品粮生产提供了保障。

3.3交通通讯

XX市交通发达,四出便捷。

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种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京沪、陇海铁路纵横穿境,符夹、青芦铁路斜贯东西,火车直达国内17个省会城市。

公路通车里程14000公里,4条国道、11条省道交织密布,通车里程、公路密度均居全国前列。

新中国开挖最长的人工河——新汴河,绵延境内127公里,经洪泽湖而入长江。

XX市中心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70公里。

随着过境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合肥至徐州高速公路及京沪高速铁路的动工,未来3至5年,XX市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将更加凸现出来。

XX市邮政电信基本实现现代化。

已开通168信息服务系统、数据通信DDN网、分组交换网、国际互联网(169),全部行政村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广泛应用,邮政开办有国际国内相关业务并实现营业电子化、信息化。

3.4农业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村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

200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90万亩,复种指数200%。

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2.76×106kg,平均单产306kg/亩。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98万亩,亩产244kg,总产1.22×109kg。

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1.24亿元(1990年不变价),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01元。

3.5农业服务体系

3.5.1农技推广体系

项目区农技推广网络框架已具雏形,市及四县一区都建有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建有农技站,部分行政村还配有农技员,自然村有科技示范户,初步形成专群结合、上下贯通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管理内部机构配套,具有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畜牧以及技术培训、经营服务等农业综合服务功能。

项目区乡村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及农民技术员2406名,其中种植业技术人员1673名,村级技术人员1078名,每个农技员指导农户295户。

项目区农技推广机构拥有固定资产520.2万元,建筑面积28056平方米,各类作物示范面积近100万亩,平均年培训10万人次。

农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农技推广手段落后,乡村级推广网络不完善,是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四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5.2种子繁育体系

项目区已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种子经营、管理双向服务体系。

现有从业人员671名,其中技术人员470名;建有种子基地3.8万亩,其中小麦制繁基地15000亩;拥有种子加工设备20台套,种子仓库万余平方米,晒场1.2万平方米,门市部(供种点)300多处;年种子经营量9000万kg。

但是,项目区内仍存在良种自繁自供率较低,以及品种老化、退化、混杂等问题,急需提纯和更新换代。

此外,良种繁育基地普遍存在排、灌工程不配套,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低,运输贮藏设备简陋,检测手段落后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3.5.3农机服务体系

项目区农机总动力346万千瓦,拖拉机总量17.6万台,配套农机具40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值28亿元。

全市机耕面积746万亩,机播面积615万亩,机收面积520万亩。

机械植保757万亩,机灌面积460万亩。

农机体系不健全,机械装备落后,机械维修不配套,农机化水平不高,制约着项目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

3.5.4市场服务体系

项目区具有以国有粮食、供销部门为主体的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收购、销售系统,市、县、区有粮油购销公司、棉麻公司、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组织和专业批发贸易市场。

同时,形成以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为主渠道的市县(市)乡三级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采购、贮藏、销售系统,多层次结构、网络状分布的农资供应销售渠道基本畅通。

第四章市场需求分析

4.1国内外农产品供需变化及发展趋势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1946年世界粮食产量仅为5330亿kg,1961年为8800亿kg,1971年达到13000亿kg,尤其是1974年以来,世界粮食大幅度增长,1981年突破16000亿kg1991年接近19000亿kg,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000亿kg,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1961年人均占有粮食为330kg,到1996年人均占有粮食达359kg。

世界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保证了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存和发展。

但是世界粮食发展不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不能自给,而一些发达国家粮食“过剩”,控制粮食市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人口仍占较大比例,1969—1971年为9.2亿人口,占当时人口总数为35%,1979—1981年降为3.35—5亿人口,1990—1992年,重新上升为8.4—10亿人口,目前世界仍有8亿左右人口营养不良。

粮食生产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不均衡,促进了世界粮食贸易的迅速发展。

在1961—1981年间,粮食贸易量增长3倍,平均增长率为10%,1991年世界粮食贸易量为2420亿kg,1996年为2450亿kg,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粮食安全程度不仅表现在粮食供给能力和贸易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世界粮食流转库存量的相对稳定性方面。

世界粮食安全线的标准是粮食安全系数为17%—18%,也就是说可供两个月的消费量,因此,加强粮食基地建设对保证世界稳定和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1世纪的粮食生产已不再是互不相关,而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国粮食的丰欠和政策变动,都会对其它国家的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是粮食生产大国。

1997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4.93×1011kg,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96.7kg,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17亿,受人口激增带来的交通、道路、住房等因素影响,每年耕地要减少1500万亩左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将带来粮食消费量的增加。

美国经济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曾预言,到2030年,中国缺粮2000—2500万kg,必将冲击世界粮食市场,惊呼二十一世纪谁养得起中国。

所以加强粮食生产是我国维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中国粮食问题只能靠中国自己来解决,粮食消费主要靠自给。

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步降低农产品平均关税,至2004年,农产品市场关税降至17%,其中:

美国的农产品降至14.5%,优质、价廉的国外粮食大量涌进,对我国粮食特别是小麦生产产生较大冲击。

目前美国小麦价格比中国小麦每吨低300元左右,征收关税和增值税后,其差价仍为150元/吨。

因而,加入WTO给我国小麦市场增加了新的压力。

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

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之首。

1998年小麦种植面积3005.7万公顷(4.51亿亩),占世界小麦种植面积22437.4万公顷(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