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757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中学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检测题及答案

必修三综合检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审美到审善

江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在当下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的喝彩。

小品《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

“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博得了一阵阵笑声。

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

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了一种“愚乐”的状态。

在当前道德严重滑坡的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道德严重滑坡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替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纷纷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善的迷失,这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国计民生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安全感和幸福感正在被一点点吞噬。

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

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

近些年来在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仍然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

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起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

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

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的作用,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营养的基础上,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达到了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

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

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最终得以螺旋式上升。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下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B.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人们熟知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而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C.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

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D.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重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

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2.下列对小品《不差钱》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肯定小品《不差钱》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反映出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并把这些文化浸透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博得了许多人的笑声。

  B.作者认为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不差钱》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否定,使“善”迷失,使观众浑然不觉地陷入到“愚乐”状态。

  C.作者肯定小品《不差钱》,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形象地提供了一部中国当下道德严重滑坡状况的反面教材,因为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引人警醒。

  D.作者认为小品《不差钱》及近年来相继发生的“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一系列事件,共同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作为道德文化的重要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

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B.在新的历史阶段,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一些“三俗”作品大声说“不”!

  C.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D.唐诗“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了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

少有超俗之操,师事郭荷,尽传其业。

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

荷卒,瑀以为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谦也,遂服斩衰①,庐墓三年。

礼毕,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弟子著录千余人。

张天锡遣使者孟公明持节征之,遗瑀书曰:

“昔傅说龙翔殷朝,尚父鹰扬周室,孔圣车不停轨,墨子驾不俟旦,皆以黔首之祸不可以不救,君不独立,道由人弘故也。

①况今九服分为狄场,二都尽为戎穴,天子僻陋江东,名教沦于左衽②,创毒之甚,开辟未闻。

先生怀济世之才,坐观而不救,其于仁智,孤窃惑焉。

故遣使者虚左授绥,鹤企先生。

”公明至山,瑀指翔鸿以示之曰:

“此鸟也,安可笼哉!

”②遂深逃绝迹。

公明拘其门人,乃出而就征。

及天锡灭,苻坚又以安车征瑀定礼仪,会父丧而止。

太守辛章遣书生三百人就受业焉。

及苻氏之末,略阳王穆起兵酒泉,以应张大豫,遣使招瑀。

瑀叹曰:

“临河救溺,不卜命之短长;脉病三年,不豫绝其餐馈;鲁连在赵,义不结舌,况人将左衽而不救之!

”乃与敦煌索嘏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东应王穆。

穆以瑀为太府左长史、军师将军。

虽居元佐,而口咏黄老,冀功成世定,追伯成之踪。

穆惑于谗间,西伐索嘏,瑀谏曰:

“昔汉定天下,然后诛功臣。

今事业未建而诛之,立见麋鹿游于此庭矣。

”穆不从。

瑀出城大哭,举手谢城曰:

“吾不复见汝矣!

”还而引被覆面,不与人言,不食七日,舆疾③而归,旦夕祈死。

夜梦乘青龙上天,至屋而止,寤而叹曰:

“龙飞在天,今止于屋。

屋之为字,尸下至也。

龙飞至尸,吾其死也。

古之君子不卒内寝,况吾正士乎!

”遂还酒泉南山赤崖阁,饮气而卒。

(节选自《晋书》)

注:

①斩衰:

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

②左衽:

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

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③舆疾:

指抱病登车。

4.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父丧而止会:

适逢

B.冀功成世定冀:

希望

C.举手谢城曰谢:

感谢

D.还而引被覆面还:

返回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郭瑀隐逸志趣的一组是()(3分)

①遂服斩衰,庐墓三年

②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

③怀济世之才,坐观而不救

④此鸟也,安可笼哉!

⑤虽居元佐,而口咏黄老

⑥遂还酒泉南山赤崖阁

A.①③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瑀认为老师应该与父亲和君主受到同等地位的尊重,所以在郭荷死后,他按照父亲去世的礼节守孝三年。

B.对于张天锡言辞恳切的征召,郭瑀断然拒绝,并且逃到深山中躲藏起来,最后为了门人的安全才勉强接受征召。

C.为了使老百姓不受外族的蹂躏,郭瑀学习鲁连坚持道义的精神,与同乡索嘏联合起兵,响应王穆。

D.郭瑀建议王穆效仿西汉,等天下安定之后再诛杀索嘏,但王穆坚决不听从,郭瑀为此痛心疾首,最终死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皆以黔首之祸不可以不救,君不独立,道由人弘故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明至山,瑀指翔鸿以示之曰:

“此鸟也,安可笼哉!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塞上曲

周朴

  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①行处没人家。

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注:

①人:

指的是边塞的巡逻兵。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巡逻兵怎样的形象?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人李白笔下,水永远充满无容魅力,比如在《将进酒》中,一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把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写得雄浑壮丽。

(2)《赤壁赋》中描写秋夜江景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善于借“秋”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石榴落了一地

刘庆邦

  我老家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是我祖父亲手栽下的。

祖父已下世50多年,石榴树至少也有50多岁了吧。

几十年来,我家的房子已先后翻盖过三次,每次翻盖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不是往后错,就是往西移。

不动的是那棵石榴树。

石榴树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对老家记忆的坐标,以石榴树为坐标,我们才能回忆起原来的房子门口在哪里,窗户在哪里。

当然,石榴树带给我们的回忆还有很多,恐怕比夏天开的花朵和秋天结的果子还要多。

  自从母亲2003年去世后,我们家的房子就成了空房子,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再也无人管理。

好在石榴树皮实,有着很强的自理能力,它无须别人为它浇水、施肥、打药。

我们家的石榴皮比较薄,薄得似乎能看出石榴籽儿凸起的颗粒。

把石榴掰开来看,里面的石榴籽儿满满当当,晶莹得像红宝石一样,甚是喜人。

我们家的石榴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人满口生津。

小时候吃我们家的石榴,我从来不吐核儿,都是连核儿一块儿嚼碎了吃。

石榴核儿的香,是一种特殊的内敛的清香,只有连核儿一块儿吃,才能品味到这种清香。

  母亲知道我爱吃石榴,老人家在世时,每年把石榴摘下,都会挑几颗最大的留下来,包在棉花里,或埋在小麦茓子里,等我回去吃。

有一年,母亲从老家来北京,还特地给我捎了两颗石榴。

石榴是耐放的果实,母亲捎给我的石榴,皮虽说有些干了,但里面的石榴籽儿还是一咬一兜水,让人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院子的大门常年锁着,石榴成熟了,一直没人采摘,会是什么样子呢?

2011年秋后的一天,我回到老家,掏出钥匙打开院子的大门,一进院子,就看到了忠于职守的石榴树。

那天下着秋雨,雨下得还不小。

我没有马上进屋,站在雨里,对石榴树注目了一会儿。

石榴树似乎也认出了我,仿佛在对我说:

你回来了!

我说:

是的,我回来了!

想到我以前回家,都是母亲跟我打招呼,而现在迎接我的只有这棵石榴树,我的双眼一下子噙满了泪水。

我看到,整棵石榴树被秋雨淋得湿漉漉的,像是沾满了游子的眼泪。

我同时看到,一些石榴还在树上挂着,只是石榴的皮张开着,石榴已变成了一只只空壳。

那些变成空壳的石榴让我联想起一种盛开的花朵,像什么花朵呢?

对了,像玉兰花,玉兰花开放时,花朵才会这样大。

不用说,这些空壳都是小鸟儿们造成的。

  往石榴树下看,落在地上的石榴更多,可以说是落了一地。

在我为落地的石榴惋惜之时,又有一只喜鹊翩然飞来,落在石榴树上。

喜鹊大概发现石榴树的主人回来了,似乎有些意外,并有些不好意思,把树枝一蹬,展翅飞走了。

  第二天上午,雨停了。

我拿起铁锨,开始清理落在地上的石榴。

落在地上的不仅有石榴,还有枯叶。

最下面的树叶已经发黑,腐烂;中间层的叶片尚且完整;最上面的石榴叶还是金黄的颜色。

我用铁锨贴着地面一铲,就铲起满满一锨,我把这些东西堆到哪里去呢?

我想了想,就把它们堆在石榴树的根部吧。

它们会变成腐殖土,会变成肥料。

  我只在家里住了两天,就辞别石榴树,锁上门,离开了老家。

我确信,到了明年,石榴树会照常发芽,照常开花,照常结果。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它光彩熠熠的红花仍然会开满一树。

不管有没有人采摘石榴,它照样会结得硕果累累,压弯枝头。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院子里的石榴树是父亲50多年前亲手栽下的,老家的房子翻盖过三次,它便成了我们对老家记忆的坐标。

B.作者家中的石榴同别人家的完全不一样,皮薄,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连核一块吃会有一种特殊的内敛的清香。

C.回家后的第二天上午,“我”清理地上的枯枝败叶,把它们堆在石榴树的根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石榴树的钟爱之情。

D.散文选材往往形散神聚,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文章或写亲人或写小鸟或写石榴树,都是围绕中心选取。

E.第四段在刻画石榴树时,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拟人句,极为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石榴树的挚爱和依恋之情。

(2)文中的石榴树主要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答。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当然,石榴树带给我们的回忆还有很多,恐怕比夏天开的花朵和秋天结的果子还要多”。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简要回答还有哪些“回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任选一角度,探究结尾部分画线句子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叶嘉莹: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晓兰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了无数的人才,如今90岁高龄的她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父母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启蒙的教材就是《论语》。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中的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1941年,叶嘉莹仅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才没有中断,并最终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叶嘉莹从书柜中拿出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向记者展示。

老师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信件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将其妥善保存至今。

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

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也便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大学任教。

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

每天下课回家,她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乎已被掏空。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中这样写道: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

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然后便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友人。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了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精神力量。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的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之狭隘和无常。

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生,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情,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以传承古典文化为己任。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让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摘自《环球人物》,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叶嘉莹出身、求学、婚姻和工作教学等情况,以她一辈子热爱诗词这一暗线贯串全文,展现了一位蜚声中外的学者的本色和情怀。

B.对叶嘉莹一生产生影响的有两个人,一是其伯父,在经济上帮助她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的道路;一是恩师顾随,在学业上帮助她并希望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叶嘉莹一生坎坷,父母早逝,遇人不淑,丈夫有暴力倾向,女儿、女婿车祸亡故,自己身体羸弱,她靠诗词排解了悲痛,走出了生死劫。

D.叶嘉莹是诗人、学者,情感丰富,与诗词“恋爱”一辈子,却没真正谈过恋爱,婚姻生活自始至终都不幸福。

E.叶嘉莹爱国,把教书育人作为“报国”的最重要的方式,她把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目前是中国90岁还在讲台传播汉文化的第一人。

(2)这篇文章涉及叶嘉莹人生的多个方面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嘉莹被称为“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有不少打着古井贡集团旗号的酒产品在市场中运作,严重损害着古井贡的品牌形象,导致市场销售的古井贡酒品质很难保证,高下差别判若云泥。

B.佛教的精义之一,就是将大乘佛学慈悲喜舍之精神贯之于所有芸芸众生,让佛法真正起到教化社会、提升众生精神品质的作用。

C.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名家名作大量涌现。

当时,贾平凹写了很多部畅销小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扫眉才子。

D.由于合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不少农村子弟选择进城读书,这不但导致农村大量校舍闲置,也使城市教育资源本就严重不足的局面釜底抽薪。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将构成了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

B.“世界女飞人挑战赛”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但透过表面的轰动效应,人们又不得不对这场激战的实质产生质疑。

C.前几天,永昌小区的一位住户反映,新建的垃圾间被人推倒、砸坏……市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和公德意识偏差是造成此事的主要原因。

D.近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出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面对泥沙俱下的种种潮流,敢于激浪飞舟、砥柱中流是作家的天职。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荣幸会使作家难于受到经济动物们的欢迎,也会使作家的责任更大。

①当天职被忽略、遗忘时,最终的受害者将是我们自己

②当所有人都盼望做赚钱好手时,那不幸成为作家的少数者,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大荣幸

③在写作中,遵守天赋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④如果所有人都是作家,才是作家的悲哀

⑤然而,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