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7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21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本单元内容包括:

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第一个课题:

认识11~20各数(P56~P61)

(1)主题图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真实感受10以内的数不够用,需要更大的数),结合看、数自然呈现11~20各数

(2)例题的安排意图

例1利用小棒图,突出10个一是一十,数、捆、写结合,突出捆。

例2利用计数器,突出个位、十位,拨、读、算结合,强化10和几组成十几;

例4抓住11这个特殊数,结合个位、十位感受位置值。

例题5利用直尺上的刻度数据,让学生体会数字的大小。

(3)通过捆(小棒)、拨(算珠),读、写、算(10加几)结合,在10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注重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结合数序及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本第60页第4题、第61页第7题、第9题。

第二个课题: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课本第62页~第65页)

(1)四个例题

例1是十几加几(不进位)及加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2是十几减几(不退位)及减法各部分名称的介绍;

例3一图两式(一加一减),体会加减关系。

例题4加减混合运算

第三个课题:

整理与复习(P66~68页)

(1)数数是认数的基础,数的方法要多(P77第3题),数得要快(P77第2题);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多种活动(P77第1~6题)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沟通认数与计算的结合;

(4)经历整理过程,体验整理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4.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11~20各数。

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

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

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认识11~20各数

1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

整理和复习

2

总计

4

Ø课时备课部分

Ø认识11~20各数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课时数。

.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十几支铅笔,能装铅笔的袋子,橡皮筋。

口算卡片、其它小奖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

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

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

板书课题:

“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

师:

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

猜猜是什么?

有多少呢?

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

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

”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

“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

”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

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

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

“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

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

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

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

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

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

师:

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

“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

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

“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

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

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

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

“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

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

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

(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

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

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

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

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

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6=16或者6+10=16。

教师:

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

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

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

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

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

你是怎么想的?

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

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

引导学生得出:

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

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

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

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

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

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

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

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

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

教师:

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

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的第1、2、3、4、5题。

答案:

第一题:

161220

第二题:

171520

第3题:

13

第4题:

121314161719201415171819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6

/\

一个十6个一

20比1大得多。

20比18大一些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1捆就是一个十2个十就是20

右边的数大

 

⏹教学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例题5教学片段

在直尺上观察20以内的数。

教师:

我们巳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从1开始数到20吗?

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些数吗?

从左到右观察直尺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越往右,数就越大!

教师:

从右到左观察直尺上的数,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

越往左,数就越小!

教师:

能试着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发现吗?

学生:

我们可以说,直尺上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教师:

在直尺上找到20,哪些数比它小?

哪些数比它小得多?

哪些数比它小一些?

学生回答,师提醒:

看来小得多和小一些是不一样的。

教师:

观察直尺上它们所在的位置与20的距离,你又发现什么?

学生:

我知道了!

19与20的距离近,比20小一些;与20的距离远,比20小得多!

教师:

你很善于观察!

那大家能按照刚才的想法,借助观察直尺,说一说屏幕上这些比5大的数中,你觉得哪些比5大一些,哪些比5大得多?

(屏幕显示:

6,7,17,19)学生:

9比5大得多,比5大一些。

学生:

我觉得17,9都比5大得多,6,7比5大一些。

教师: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数(屏幕显示:

2,,15,17,20)任选两个数比一比,用“大一些”、“大得多”、“小一些”、“小得多”这些词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借助直尺(也可以把直尺看作形象的数轴)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左边的数小,右边的数大”这一数的排列规律。

让学生掌握按数的排列规律、从数的排列中两个数“距离”的远近来决定选用“大(小)一些”还是选用“大(小)得多”来描述两个数大小比较的结果,这样学生可以从根本上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水平。

◆教学资源

身边的12

你注意过12这个数吗?

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在你身边。

你看,一年有12个月,钟表的时针转一圈是12个小时,《红楼梦》中有十二金钗。

在我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人的属相有12生肖。

还有,一打商品是12件,一个篮球队有12名队员,长度单位一英尺等于12英寸,重量单位一磅等于12盎司,一先令等于12便士,就连足球比赛罚点球的英制长度也是12码。

有趣的是,人体的某些结构也和12这个数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的身体有12对脑神经。

我国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有12经脉。

小肠的第一部分叫12指肠,就是说它的长度相当于12个横指。

人体的两个眼球共有12块成对分布的眼外肌,使眼球能灵活地转动。

人体的脊椎骨中有12块是胸椎,分别和肋骨相接。

在你的周围还有12吗?

找找看吧!

◆资料链接

 

数位与位数

数位是指一数中从右至左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含有一个数位的叫一位数,含有两个数位叫两位数,如8、7、3是一位数,12、17、20是两位数。

生活中的“12”

说课稿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

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

猜猜是什么?

有多少呢?

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

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

”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

“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

”“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

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

“哪种方法好一些?

”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

”“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

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

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

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

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

教师:

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

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

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Ø课时备课部分

Ø认识11~20各数1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课时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十几支铅笔,能装铅笔的袋子,橡皮筋。

口算卡片、其它小奖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

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

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

板书课题:

“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

师:

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

猜猜是什么?

有多少呢?

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

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

”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

“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

”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

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

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

“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

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

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

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

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

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

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

“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

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

“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

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

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

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

“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

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

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

(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

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

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

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

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

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