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946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总说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童年的真善美”这个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有儿童诗、散文。

课文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生活里的真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童年的水墨画》包含三首儿童诗,选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剃头大师》讲述了害怕剃头的表弟小沙在理发店里剃头的经历和被“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的经历,情节滑稽,充满童真童趣。

《肥皂泡》写了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做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童年趣事,不仅表现了作者细心观察的特点,还表达了她对自己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而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坚决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诺言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习作”的主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旨在训练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那个人的各种特点,然后写一篇文章。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交流平台”讲了如何理解文章中难懂的句子。

“识字加油站”要求学生认识6个生字、8个词语,并能联系教材出示的画面,用学会的词语练习描述表达。

“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了解多义词,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四则有关“改过”的名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学会描述人物身上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代入教学情境。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适时引导、点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单元,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真善美,激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学会描述人物身上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写作能力。

2.了解并学会运用多义词,学会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叙述。

3.积累有关正确对待错误的名言,理解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措施:

1.学习第18课时,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美。

在朗读中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先教学第一首诗,然后迁移第一首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后面两首诗歌。

2.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内容都十分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做游戏的方式,理解故事大意,体会文章中精彩的描写,感受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童年的水墨画》2课时

《剃头大师》2课时

《肥皂泡》2课时

《我不能失信》1课时

习作: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教学重点:

1.会认“墨、染、碎”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

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会认字:

墨、染、碎、浪、溅、爽

会写字:

墨、染、竿、碎、浪、葫、爽、针、蘑、菇

词语:

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

(谜底:

墨)

对比识字示例: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

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

(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

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

(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斗dǒu:

斗笠气冲斗牛

dòu:

争斗明争暗斗

扇shān:

扇动扇风

shàn:

扇子电风扇

钻zuān:

钻洞钻研

zuàn:

(5)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

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

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

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

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墨、染、竿、碎、浪、葫、溅、爽、针、蘑、菇

2.听写词语。

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

(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

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

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

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多美的画面啊!

“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

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

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

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

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

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

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

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

“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

“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

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

“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

“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

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

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

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

是谁呀?

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什么?

明确:

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

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

“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

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什么?

明确:

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

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

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

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

为什么?

明确:

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

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

“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

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

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

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

水墨画

溪边钓鱼

静态:

垂柳照镜、山溪如玉带、蜻蜓竿上立

动态:

人影碎、鱼儿跳

江上戏水

拟物:

如鸭群拍水戏耍

动作:

你拨我溅、笑哈哈

特征:

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林间嬉戏

景物描写:

松树清清爽爽、松针挂满雨珠、蘑菇戴着斗笠

比喻:

孩子头上的斗笠像蘑菇

清新自然

纯真欢乐

19剃头大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艺、角”等11个生字,会写“虎、级、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老虎、班级、比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何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先提问,引导学生带着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展开思考:

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有何不同?

为什么“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清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过程的不同之处,体会“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的原因,并能总结出课文用“剃头大师”做题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个小朋友叫小沙,他天生怕理发,成了理发店里最不受欢迎的顾客。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非专业的剃头大师,并且还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小沙和剃头大师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执、仇、差”,平舌音“虽”和后鼻音“刑”。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会认字:

艺、角、羡、改、达、霉、亏、技、撤、哄、砸

会写字:

虎、级、划、尝、兄、段、改、达、枪、亏、挖、技、强

词语:

老虎、班级、比划、兄妹、改变、通情达理、演技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胆、刑、厘”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

习“差、件”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剃、摸、付、夺、鬼”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否、骂、仇、惯、理、倍”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羊儿尾巴歪,工字躲进来,既指不相同,也指不优秀。

(谜底:

差)

一半在前耕地,一半在后扶犁,既指公文信函,也作常用量词。

(谜底:

件)

对比识字示例:

否(是否)—杏(杏仁)

骂(骂人)—驾(驾车)

惯(习惯)—贯(全神贯注)

理(道理)—里(里面)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表”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三横略短,都向右上稍倾,撇捺伸展。

“夺”上宽大下窄小,“大”横短、撇捺长伸,盖住下面的“寸”。

“骂”上面两个“口”占上半格一半,小而往右上倾;“马”写得扁而宽,竖折折钩竖短折长,末横最长,稳住整个字的重心。

“虽”是独体字,两个“口”都要写扁,上窄下宽;中间的短竖落笔在竖中线上,提画要稍微拉长些。

易错提示:

“表”的上部是三横一短竖,不要把竖画写成竖撇一笔拉通。

“鬼”的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刀字头;竖弯钩里面是撇折、点,不要写成点。

“差”上部是三横加竖撇,注意和“表”字区别;下面是“工”,不要写成“王”。

“倍”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下部是“口”,不要多加一横写成“音”。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羊字旁的字:

差(差不多)—养(修养)—着(睡着了)—羌(羌笛)—羞(害

羞)—羚(羚羊)—翔(飞翔)

带单人旁的字:

仇(报仇)—付(支付)—倍(加倍)—件(文件)—什(什么)—仙

(神仙)—伏(起伏)

(4)多音字。

处chǔ:

处理处变不惊

chù:

到处绝处逢生

折zhã:

折磨一波三折

zhē:

折腾折跟头

shã:

折本摔折了腿

(5)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

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

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

明确:

本文的描写生动而充满童趣,如第3自然段的神态描写,第9、11、1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第10、16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和第13、16自然段的外貌描写。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明确:

表弟小沙天生害怕剃头,每次剃头都像受刑似的。

有一次“我”回家,小沙央求“我”帮他剪头发,由于“我”毫无经验,最后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的,难看极了,还把姑父的睡衣当作围裙弄得衣服上都是碎头发,怎么也清理不干净。

结果,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评、补充)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艺、角、羡、霉、撤、哄、砸、虎、级、划、尝、兄、段、改、达、枪、亏、挖、技、强

2.听写词语。

词语:

老虎、班级、比划、兄妹、改变、通情达理、演技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小沙之前在理发店里是怎样剃头的,当他遇到“我”这个“剃头大师”后,又遭遇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明确: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

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

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明确: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

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明确: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

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什么?

明确: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

第10自然段中“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

“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

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

成果如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服务得不好。

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

同学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剃头大师”作题目吗?

明确:

“大师”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用“大师”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我”第一次拿起剪刀的骄傲和自信,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剃头大师

老师傅

耳朵不好,听不到抗议——无可奈何

老掉牙的推剪,咬住头发——痛

眼神不好,碎头发掉进脖子里——痒

得双倍钱

“我”

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

长长短短、坑坑洼洼,只能剃光头没得钱

有趣而难忘的童年回忆

 

另一版本的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

预习课文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