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31195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四区届高三历史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试题含答案

长宁、宝山、嘉定、青浦四区2016届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

“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使用的地区是

A.尼罗河流域B.南亚次大陆地区

C.美索不达米亚D.黄河中下游地区

2.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周康王一次就赏给大奴隶主盂一千多个奴隶,另一件西周中期的曶鼎,记载了一匹马一束丝就可以换五个奴隶。

两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的问题是

A.西周分封制度B.青铜铸造技术

C.商品经济活跃D.社会成员关系

3.秦汉时期,民不知县令而知三老。

对此现象最不合理的解释是

A.民为领地内封户而非天子臣民B.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足以控制基层

C.秦汉中央集权制度未达到基层D.秦汉时地方贵族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4.下列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变迁表格中,“丙时代”对应的是

 

A.古典时代B.王政时代

C.共和时代D.帝国时代

5.上(唐宪宗)顾谓宰臣(崔群)曰:

“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下列选项中,符合崔群回答的是

A.前期承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后期与周边政权交恶,国力衰退。

B.前期躬勤庶政,得贤臣辅佐;后期承平日久,安于逸乐,远君子近小人。

C.前期中央集权巩固,人心思安;后期“外轻内重”,地方实力严重削弱。

D.前期三省宰相共同议事,制约皇权;后期乾纲独断,政治腐朽。

6.《元史·释老传》说:

“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此处“领之于帝师”是指

A.巡检司B.宣政院

C.中书省D.军机处

7.3世纪

到9世纪,长城两边民族融合的进程中,汉化程度最深的民族是

A.鲜卑B.吐蕃

C.女真

D.党项

8.与下表诗句描述相符合的历史时期是

浮梁巧取江南郡,杯酒轻收肘腋兵。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A.两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9.1215年6月,英国大贵族

在市民和骑士支持下通过《自由大宪章》,规定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各领主征派捐税。

《自由大宪章》的签订表明英国已出现下列哪一种政治体制的端倪

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

10.他于1610年逝世,政府以陪臣礼将他安葬于北京三塔寺。

日本学者称他为“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2010年是他逝世400周年,他的故乡意大利隆重纪念这位“世界公民”。

此人的主要贡献是

A.开辟了东方航线B.发现了美洲大陆

C.沟通了东西方文化D.完成了环球航行

11.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

”这件“头等大事”指

A.欧洲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

C.资产阶级革命D.欧洲殖民扩张

12.洛克在《政府论》中说: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

13.“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引导人类达到前所未有的进步”。

这句话最适合于评价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工业革命D.启蒙运动

14.17、18世纪,欧美地区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它们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向民主化法制化国家过渡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5.1810年,美国总统麦迪逊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们再也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新东西了……我们共和国幅员辽阔这一点是新的。

”“它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只能在一小片领土上生存的理论是错误的。

”麦迪逊所谓“新东西”是指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民族形成、赢得独立

C.邦联国家、地方自治D.联邦体制、三权分立

16.近代有助于“西方商品和资本开始向中国政治中心地区扩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7.史学家钱乘旦说: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政治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D.“光荣革命”的影响

18.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

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带来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赔款

C.德国矿产资源丰富D.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19.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B.八国联军侵华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20.原军机处章京许宝蘅在他的日记中记录:

“(2月12日)三时到厅,知辞位之谕旨已下。

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遂尔旁移,一变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局。

”此事发生于

A.1911年B.1912年

C.1913年D.1914年

21.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

“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

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

”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历史重大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A.门户开放,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22.下图是中国艺人结合自身对于时局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来的木版画,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B.武昌起义

C.护国运动D.二次革命

23.以下最能体现美国在“公正和平”的幌子下,削弱竞争对手的条约是

A.《巴黎和约》B.《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九国公约》D.《四国条约》

24.蒋介石曾说过:

“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五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

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

”其说话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D.二二六事变

25.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1938年9月的演说中说:

“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

”他演说中所谓的两次“光荣的和平”是指哪两个条约的签订

A.《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B.《凡尔赛和

约》、《慕尼黑协定》

C.《四国条约》、《慕尼黑协定》D.《慕尼黑协定》、《大西洋宪章》

26.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其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7.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评价某次战役(如右示意图)时说:

“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

”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28.《货币变局》一书中写道:

“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

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重要影响是

A.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B.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C.加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D.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合作 

29.下列名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民公社社员②雇农③合作社④责任田

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30.右图是新中国某一城市人民群众游行庆祝的老照片,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公私合营”

C.“三面红旗”

D.改革开放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汉武帝时期,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为加官。

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但讲议朝政,奉诏治事,决事禁中。

武帝“加官”举措意在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启用近臣,裁抑相权

C.建立内朝,抗衡朝臣D.形成内阁,皇权独揽

32.1621年,国王詹姆士一世接见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时,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

“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

”詹姆士一世的态度反映了

A.“议会至上”原则在英国已经确立              B.议会对国王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尚未完全激化D.政治传统对于英国历史影响较深

33.下表是《19世纪英法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国家

总人口(单位:

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

约43200

89%

11%

A.中西城市化进程差异显著B.工业革命深刻影响城市化

C.英国引领世界城市化进程D.中法城市化水平大抵相当

3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令清廷颜面扫地B.清政府开始被迫接受国际法观念和规则

C.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社会影响日甚D.列强侵略促成清政府政治事务公开透明

35.右侧照片名为ChineseBaby(中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于1937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这一照片的流传

A.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侵略罪行

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抗战的同情

C.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

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6.“最喜爱的时代”(14分)

有人评选“最喜爱的时代”,有说宋代的,有说大汉的,有说春秋战国的。

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并不都认为自己躬逢盛世。

问题:

(1)选择上述一个时代,结合史实说明你喜欢它的理由。

(6分)

(2)春秋战国时代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士”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各持什么态度?

提出了哪些主张?

(8分)

 

37.数据中的现代化(14分)

材料一:

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与资本数量(资本单位:

千元)

年代

合计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资本

设厂数

资本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资本所占比重

1872-1894

72

20893

53

4697

22%

19

16196

78%

1895-1913

549

120297

463

90801

75%

86

29496

25%

——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第271页

材料二:

“附股人(出资人)不论官职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阶署名,与无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其应得余利暨议决之权以及各项利益,与股东一体均沾,无稍立异。

——《公司律》(1904年1月)

问题: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特点(4分)?

分析产生这些

特点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中《公司律》颁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分)体现了怎样的立法思想?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公司律》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4分)

38.妇女的解放(10分)

下列大事年表简要反映了1791—1928年妇女解放的历程:

时间

事件

1791年

法国女权主义者奥普兰发表《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1792年

《女权辩》完成,被认为是英国女性运动的第一个宣言

1829年

在印度,妻子殉夫被禁止了

1848年

第一届女权会议召开

1857—1872年

《已婚女性财产法》允许英国女性在婚姻中拥有她们自己的财产

1866年

“美国平等权协会”成立

1868年

在英国曼彻斯特,女性选举权运动第一次公开会议举行

1869年

在英国,女性纳税人能参与地方政府选举

1890年

在中国,开始废除裹脚

1913年

“国际妇女和平大会”在荷兰举行

1914—1918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承担了在家庭以外工作的责任

1918年

英国年满30岁的家庭主妇获得了选举权

1919年

康斯坦斯·德马尔凯维奇是英国第一位被选入议会的女性

1920年

《第19条宪法修正案》给予美国妇女选举权

1928年

英国年满21岁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选编自[美]霍华德•斯波德《世界史》,第577页

问题:

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中妇女解放的历程?

 

39.国际格局的变化(12分)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

试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叙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40.尊崇伦常(25分)

前据南京留守黄兴电陈:

民国肇造以来,年少轻躁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为幸福。

纲纪隳丧,流弊无穷。

……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无改。

盖共和国体,惟不以国家为一姓之私产,而公诸全体之国民。

至于人伦道德之原,初无歧异。

……自顷以来,人心浮动,于东西各国科学之精微,未能通晓,而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个人道德。

……抑知立国各有本末,岂能举吾国数千年之嘉言懿行,一扫而空。

……若任其自然,则五季之荡无法纪,复见于今,必为人类所不容,环球所共弃。

言念及此,忧心如焚。

为此申明告诫,须知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凡属文明之国,靡不殊途同归。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

当此存亡绝续之际,惟愿全国人民,恪循礼法,共济时艰。

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纲纪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

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袁世凯《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节选(民国元年九月二十日)

问题:

(1)联系所学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哪些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4分)

 

(2)概括《通令》中所指民国以来“纲纪隳丧,流弊无穷”的原因。

(6分)

 

(3)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通令》的颁布?

(15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历史四区联考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A

D

B

B

A

C

B

B

B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D

C

B

C

B

B

C

B

C

B

D

C

B

【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号

3分

1分

0分

31

A

B、C

D

32

B

C、D

A

33

B

A、C

D

34

B

A、C

D

35

B

A、C

D

、非选择题(共75分)

36.(14分)

(1)(6分)

春秋战国:

生产力提高,铁器、牛耕技术用于生产;各国变法,废除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和生产;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儒、法、道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汉:

改秦的急切苛刻为宽简疏缓,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远达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政治、思想文化可酌情给分)

宋:

重文轻武,结束武人争权害政的局面;完善科举,选拔士大夫阶层组成文官政府;城市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科

学文化发展,出现活字印刷术、火器及指南针应用、《梦溪笔谈》等成就。

(2)(8分)

法家:

持正面肯定态度。

主张君主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以“法治”为特色。

(3分)

儒家:

表示不满。

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提出仁和礼,试图造就理想人格,以仁和礼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3分)

道家:

绝对否定。

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

(2分)

37.(14分)

(1)(7分)

特点:

工业投资额与工厂数增长迅速;甲午战争前官方投资为主,甲午战争后以私人投资为主;私人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官方投资;私人投资的工厂平均规模小于官方投资。

(4分)

原因: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刺激;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影响;甲午战争后,官方/清政府对民间资本投资的鼓励。

(3分)

(2)(3分)

历史背景:

清末新政。

(1分)

立法思想:

法制思想;股权平等。

(2分)

(3)(4分)

作用:

刺激了民间私人投资;推动了中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大意即可)。

38.(10分)

水平1:

能够多角度提取信息,并能进行联系和对比,做出合理解释。

妇女获得自身的权利(如公民权、政治权、生命权、财产权)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妇女最终获得了选举权,并且进入政治领域;妇女(尤其是英国女性)为争取自身的权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女权从宣言告示到立法保障,是一大进步;获得选举权的妇女年龄降低,保证了更多的妇女获得权利,是又一大进步;妇女获得公民权、政治权也与其参加工作(如工业革命、一战时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等相关联。

(6分)

然而,争取和获得公民权和政治权的妇女仅局限于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妇女争取自身的权利还远没有达到争取公民权和政治权的程度。

这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性质均有一定关系。

(2分)

印度、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妇女的解放意识与西学东渐有关,西方国家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文明和进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妇女的解放。

(2分)

水平2:

仅能对材料进行部分提炼总结。

(5分)

水平3:

其他答案。

(0分)

39.(12分)

史实:

水平1:

能够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0分)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标榜“和平”的会议。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成了决定战后格局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会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国联旨在维护世界和平,适应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需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世界局势得到暂时稳定,战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密切,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

然而,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充满矛盾和冲突。

它是大国强权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导致国与国之间等充满了矛盾。

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世界格局的稳定。

经济危机的爆发动摇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

国联缺乏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对大国缺乏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法西斯国家的兴起和结盟改变了世界格局。

二战的爆发,结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实行共处和合作,构成了新的国际格局。

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解决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秩序问题,促进各国和平与发展,标志着世界整体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同样,雅尔塔体制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美苏及两大阵营之间展开了半个世纪

的矛盾与冲突,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

核阴影威胁世界和平。

大国国际关系的重组、欧共体和第三世界的发展等,加速了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冷战结束后,重构“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的世界体系成为各国努力的重要课题。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相关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6分)

水平3:

其他答案。

(0分)

组织:

水平1:

叙述体现时序感。

(2分)

水平2:

叙述时序跳跃。

(1分)

水平3:

叙述混乱。

(0分)

40.(25分)

(1)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任答4点,4分)

(2)年少轻燥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我幸福;醉心于物质文明,未能通晓东西各国科学之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吾国数千年嘉言懿行,一扫而空。

(任答2方面,6分)

(3)(15分)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4分)

水平1:

既能从民国初年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透视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影响,又能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观念交流碰撞这一主题,审视通令出台的历史必然性(背景:

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具有安定作用)。

通令反映了帝制推翻、中国道统遭到严重冲击、人心浮动时刻,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势力的保守一面,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

《通令》对社会现状的指斥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也不乏夸大虚妄之词,显然袁世凯企图借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拯救文化道统,否定、打压南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彰显北洋政府的合法性、正统性,其隐含的政治意涵不言自明。

(4分)

水平2:

能依据材料就传统文化于社会变革的作用提出观点。

(2分)

•传统文化和儒教伦理有助于确立秩序井然的社会。

水平3:

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1分)

•指出传统文化和伦理纲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工具。

水平4:

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0分)

评分项二:

史实(4分)

水平1: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袁世凯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4分)

水平2:

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3分)

水平3:

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2分)

水平4: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0分)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5分)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3分)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1分)

水平4:

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

组织(2分)

水平1:

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