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712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部分现代世界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提升

教学课件

第1课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18·乐山调研)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解析:

选C。

据材料“‘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十月革命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故选C。

2.(2018·濮阳模拟)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

“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

选D。

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D。

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C项错误。

3.(2018·益阳调研)学者王听伟指出:

“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

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

”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解析:

选C。

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然后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度过了危机,故选C。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B项错误;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D项错误。

4.(2018·肇庆模拟)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符合这一思想的目标做法是(  )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B.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

解析:

选B。

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而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属于斯大林时期,D项错误。

5.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A项错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B项错误;“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D项错误。

6.(2018·绵阳模拟)1928年,布哈林认为:

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B.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D.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解析:

选C。

苏联的工业化是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即过度投资工业,而忽视了民生的改善,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故选C。

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联人民对工业化的态度,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不是受其制约,D项错误。

7.(2018·洛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

(2)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得出;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答案

(1)相同: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

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

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

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大庆模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

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解析:

选A。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故选A。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而不是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C项错误;D项只是对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具有世界性影响,错误。

2.(2018·张家口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

3.(2018·武汉调研)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

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解析:

选A。

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

4.列宁在1921年指出:

“我们那时已经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

但是,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

”这段话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包括(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的心理

B.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认识不足

C.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D.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做两手准备

解析:

选A。

据材料“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的心理所推动,故选A。

B项与材料“社会主义建设”无关,错误;据材料“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可知,当时人们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而是主张直接过渡,C项错误;材料“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是对革命斗争道路做两手准备,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D项错误。

5.(2018·南昌模拟)如图是1919年苏俄发行的纸币,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24年末,该纸币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并于1925年停发。

关于该纸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发动社会革命需要而发行

B.因流通市场逐步恢复而排挤

C.因违背计划经济模式而终止

D.其历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解析:

选B。

1921-1925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流通,故该纸币不适应时代需要而被废除,故选B。

苏俄在1919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全国的经济活动全部置于苏维埃政权控制之下,该纸币是当时进行结算的凭据,故不是为发动革命而发行的,A项错误;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项错误;该纸币经历的时间是1919-1925年,当时苏俄没有残酷的政治斗争,D项错误。

6.(2018·菏泽模拟)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

这表明苏俄(  )

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

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

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

解析:

选A。

据材料,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四种存在私有成分,可知A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并未提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问题,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项错误。

7.(2018·咸阳模拟)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解析:

选A。

据材料,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可以看出其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得借鉴资本主义成分,固守自己的理论,故A项正确。

8.(2018·榆林模拟)从1925年起,苏联要求农业税以货币形式缴纳,税额按产量计算,农民出售粮食换取货币,而粮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比较低廉;政府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其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税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B.为反法西斯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C.集中力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D.积累资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1925年”可知农业上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故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稳定税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不是主要目的,A项错误;根据材料“192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没有进行反法西斯斗争,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不是主要目的,C项错误。

9.(2018·安庆模拟)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应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

苏联实施了(  )

A.固定粮食税      B.余粮收集制

C.指导性计划D.农业集体化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应该是在斯大林上台之后,是属于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而“固定粮食税”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指导性计划”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措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正是为了保证粮食收集和为工业化提供支持的措施,故D项正确。

10.(2018·九江十校联考)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

材料中这一体制(  )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解析:

选D。

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创了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模式,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建立在苏联国内战争胜利之后,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以小生产者为主的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项错误。

11.(2018·昆明质检)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

该机制(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的农业政策是粮食的义务交售制,此机制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A项错误;义务交售制排斥了市场作用,因而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义务交售制实行期间,农民利益受影响,对社会稳定过渡不利,故C项错误;义务交售制用农产品换取资金,以支持工业建设,故D项正确。

12.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

由此苏联(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B.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试图突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D.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解析:

选B。

1930年苏联召开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国民经济早在1924年即得以恢复,故A项错误;1930年苏联利用欧美国家经济危机之际,大量低价购买技术设备,大大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B项正确;1930年正是斯大林模式(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二战后苏联才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罗斯、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66-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史论结合地概括1913-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发生示意图中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可将材料分为1913—1921年、1921—1925年两个时间段,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回答。

(2)第一小问从时间上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结合其改革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回答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国内、国际影响。

答案

(1)历程:

1913—1921年,受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内战和自然灾害影响;加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约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俄国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921-1925年,苏俄(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工业总利润、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持续提高,但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

(2)原因: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重工业,国民经济有较大提升。

趋势:

但执政后期,改革陷入保守,体制僵化,加之与美国军备竞赛,苏联经济增长率又逐年下降。

14.(2018·桂林、北海、崇左调研)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说: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

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明确观点,没有观点不得分,在选取观点的过程中,一定要寻找便于论证的角度;第二,论据必须充分,且与观点保持统一,能够充分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所列举的论据层次和逻辑要清晰。

答案

观点

论证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的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所有交流媒介受到严格的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了苏联的做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