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811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docx

国家政策对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

2007年8月宿州新课程培训讲稿

任峰

首先我今天所讲的题目很不合适。

“从高考视角看新课程教学”,而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非常反对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挂钩,似乎一旦把新课改与高考联系起来,就会变成应试教育。

但是我们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却不得不面对高考,而现在的高考也不断改革以适应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改。

所以关注高考的目的并不是要搞应试教育,而是为了更好的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我今天就尝试解答这样两个问题:

新课程的高考如何考?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会不会对将来的高考带来负面影响?

一、三十年高考改革之路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7年的高考,中国整整10届的学生在一起考试。

2k8n(np_H_{y_i8W_M1977年高考具体考试时间是12月7、8、9日三天,各省单独命题,570万考生参加,录取人数是27.3万人,录取比例29:

1,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8年,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考时间:

7月20~23日。

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这就是传奇般的77,78届的渊源。

而老三届”指的是在66、67、68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

  30年后的今天全国高考报名考生突破1000万人,计划招生560万人,高校录取率将近50%。

教育部部长周济称,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发生了质变。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

30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新课程改革后引人瞩目的第一次高考。

二、2007年非实验区和实验区高考大纲比较

首先,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目,现在新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在选考的范围内,考生有选择性,可以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

新大纲的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上在选修的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有些内容虽是选修,但如果很重要的话,也列入必考范围。

如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就被列入必考模块。

其次,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

打比方说,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的话,那么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考生答题的范围要比小圆还小,因为他们只选几个少数的固定模块。

新大纲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

一句话,新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第三,新大纲吸收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

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实验区四省高考方案比较

四省高考方案比较(附江苏)

省份

高考模式

具体内容

分数

山东

3+X+1

语数外+文科综合(政历地)/理科综合(物化生)+基本能力

语数外各150分,文综/理综240分,基本能力测试100分,总分790分。

海南

3+3+综合基础

语数外+文科(政历地)/理科(物化生)+文科会考(物、化、生、技术)/理科会考(政、历、地、技术计)

语数外各150分,(政历地)/(物化生)各100分,四科会考共折合40分,总分790分

广东

3+综合+X

语数外+文科综合(政历地)/理科综合(物化生)+选考科目。

每科均为150分,总分按五科计算,共750分。

宁夏

3+文综/理综

语数外+文科综合(政历地)/理科综合(物化生)

语数外各150分,文综/理综300分,其中政历地各1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总分750分

江苏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语数外+2门选修测试科目和5门必修测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

语数各160分,文科语文加考40分附加题,理科数学加考40分附加题。

外语120分。

其它科目只分等级,不计分。

总分480分,艺术体育类考生不考附加题,总分440分。

说明:

1.山东:

基本能力考试的必做题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选做题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涉及两个领域的必修内容。

文史方向的考生只做科学部分的题目,理工方向的考生只做人文与社会部分的题目。

2.海南:

高二学生参加基础会考,时间于高考后一天举行。

文科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理科考政治、历史、地理、技术;每科折合10分,共计40分,算在高考总分中。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会考科目的重视,克服普通高中学生过早文理偏科的现象;每个学生只需要参加四科会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会考复习负担;另外还能有效避免高考移民现象。

3.广东:

选考科目为1~2门,一般只选一门。

若选两门,就分别计算两个总分。

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有两个总分的考生可以填报更多的相关专业的志愿。

4.宁夏:

宁夏的理综比全国1理综在物理和化学两科上的分数比重下降,物理少了10分,化学少了8分,而这18分则加在了生物学科上。

这得益于近年来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

这一变化会不会在安徽省的09年高考方案中有所体现呢?

5.江苏:

江苏省的新课程高考方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社会反响不一。

选修测试科目共2门,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必选1门;文科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地理中选一门,理科倾向的学生在化学、生物中选1门。

剩下的其他五门为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的测试日程和时间为:

必修科目测试:

高二下学期、高三下学期,每年的4月8日全天和9日上午,每科75分钟。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报考两次。

选修科目测试:

高三下学期,每年的6月9日。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可报考一次。

成绩的使用:

填报普通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成绩均需达到C级及以上(技术科目测试合格),填报艺术、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超过三门。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四、实验区理综/化学试卷结构

省份及科目

第Ⅰ卷选择题

第II卷

选做比例

必做题

选做题

山东理综

240分。

物理89分,化学78分,生物73分,化学占全卷32.5%

共22小题,1~8为生物;9~15题为化学;16~22为物理。

每题4分,化学共28分。

23、24、25为物理共45分;26、27为生物题,共33分;28、29、30题为化学题,共42分

31~38题为选做题,8选4,每题8分,共32分。

物理三选二;化学三选一;生物二选一。

31是化学与技术、32是物质结构与性质、33是有机化学基础

10.3%

海南化学(100分)

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第13题~第17题为必考题,共44分

18题~29题为选考题,其中18~21题为《有机化学基础》,22、~25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26~29题为《化学与技术》。

每个模块4题,前三题为单选,每题3分,第四题为主观题,11分。

选考共20分

20%

广东化学

150分

10题单选,30分;

10题不定项,1~2个答案,40分。

选择共70分

21~27题为必考题,共70分。

28题为有机化学基础、29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各10分,考生选做其中之一。

6.67%

广东理科基础150分,物化生各36分,政史地各14分

全卷75题均为单选题,其中19~36题为化学,共18题,

物理化学生物各占24%,政史地共占28%,只考必修。

广东文科基础150分,物化生各14分,政史地各36分

全卷75题均为单选题,其中62~68题为化学,共7题,

物理化学生物各占9.3%,政史地各占24%,只考必修。

宁夏理综

总分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共21小题,1~6为生物;7~13题为化学;14~21为物理。

每题6分,化学共42分。

22~24为物理,共47分;25~27为化学,共43分;28、29题为生物,29分。

理化生各选做一题,各15分。

物理四选一,化学三选一,生物二选一。

化学A题为化学与技术,B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C题为有机化学基础。

15%

归纳:

1.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为必做题——保证基础性和均衡性,其它为选做题。

选做题一律放在试卷最后——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2.六个模块化学选修中《化学反应原理》为必考,四省有三省试卷中设置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的试题,而广东省只设置了前两个模块试题。

《化学与生活》、《实验化学》在四省化学试题中均未出现。

这并非否定此两个模块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化学与生活》相对简单,一般文科学生选修,理科学生自学。

《实验化学》内容已经渗透到其它模块的教学中,在四省高考试题中也都有一道大题考实验知识。

所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开齐、开足选修课。

3.选做题的题量:

山东、广东、宁夏每个模块均为一道主观题,而海南为四题,其中三道选择,一道主观。

选做两个模块以上的学生,只以第一个模块计分。

这种命题方式大大减轻了高三学生复习迎考的负担。

负面影响是有的学校开选修课时就只开其中的一两个模块,造成选修模块开不齐。

4.选做分数比重:

山东10.3%,宁夏15%,海南20%,广东选做分数比重最少,为6.67%,若把理科基础化学部分分数计算在内,所占比重更低。

因此,个人认为这种方案非常不利于选修模块的教学。

 

五、高考题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课程。

同时,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的变化与考试评价密切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影响高考的选题、命题。

面对学习方式的新变化,高考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案例一:

27、(2007年高考广东化学卷,11分)(9分)

克矽平是一种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1)化合物Ⅰ的某些性质类似苯。

例如,化合物Ⅰ可以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其反应方程式为(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2)化合物I生成化合物Ⅱ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所需另一种反应物的分子式为

(3)下列关于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Ⅲ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化合物Ⅱ可以与CH3COOH发生酯化反应

B、化合物Ⅱ不可以与金属钠生成氢气

C、化合物Ⅲ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化合物Ⅲ不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化合物Ⅲ生成化合物Ⅳ的反应方程式为(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5)用氧化剂氧化化合物Ⅳ生成克矽平和水,则该氧化剂为。

27、

(1)

(2)CH2O(答HCHO也得分)

 

(3)AC

(4)

(5)H2O2(或双氧水、过氧化氢)

【分析】这是一道信息题,广东省有一千多家珠宝生产企业,矽肺病是该行业的职业病。

试题关注了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现了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同时也体现出化学在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上的积极性。

信息题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公平性,所有的学生高考以前都没做过。

本题给出了克矽平的合成路线,看似复杂,但只要学过必修2的学生就可以解答此题了(本题是必做题)。

(1)问给出了“化合物I的某些性质类似苯”的信息,学生可以由苯的加成反应迁移出此问的答案。

(2)问给出了该反应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学生知道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所以该反应是一个加成反应,据此推出另一物质为甲醛。

虽然必修化学没涉及到甲醛的知识,但此问只要写出甲醛的分子式,不需要写结构。

第(3)问是考官能团的性质,学生可以由乙醇和乙烯的性质迁移出答案。

第(4)问考查学生对加聚反应的理解。

最后一问给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出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

所以说此题尽管作为一道大题,却并没有超载必修化学的知识范围。

必修二中有机化合物内容与传统课程中有机化合物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走的是典型代表物学习的线索,而传统课程中有机化合物走的是有机物类别学习的线索。

在教学中切勿用原来的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习中主要让学生认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如果上升为烷烃、烯烃、醇类、羧酸等从类别的角度认识会给学生增大学习难度,而且导致课时不足。

从这一题我们也能看出,随意拨高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高考是不利的。

【教学启示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

新课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可能仍然用传统教材的要求处理新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无限地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

这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徒劳无功,不仅对高考没有好处,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应处理到何种程度,避免“一步到位”。

但是教学要求的弹性也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案例二:

23、(2007广东化学卷,11分)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处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

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

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L硫酸、2mol/L硝酸、2mol/L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元素;

假设2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元素;

假设3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实验过程

根据

(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提示】Ⅰ.在答题卡上按以下方式作答,注意前后内容对应;

Ⅱ.注意文字简洁,确保不超过答题卡空间。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23

(1)Cu;Fe(顺序可交换)

(3)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用药匙取少许样品,加入试管A中,再用滴管取过量NaOH溶液并滴加到试管A中,充分反应后,静置,弃去上层清液,剩余固体备用

样品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往试管A的剩余固体中加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静置。

取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剩余固体备用

固体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溶液呈浅绿色,可能含铁

往试管B中加入少许稀硝酸,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先变黄色,加KSCN后显血红色,结合②可知,一定含铁

往②剩余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再滴加NaOH溶液

固体溶解,有无色刺激性气体产生并很快变成红棕色,溶液显蓝色,加NaOH溶液后有蓝色沉淀产生,一定含铜。

【分析】本题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                

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同时考察实验步骤中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在填写“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与结论”中,体现了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熟悉科学探究的学生解答此题可以说轻车熟路。

【教学启示2】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学习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注意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学习。

另外要注意不能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对立起来。

否定接受学习的做法是错误的,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那么怎样推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我们再来看一道高考题。

案例三:

17.(2007年高考海南化学卷)(9分)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

序号

金属质量

/g

金属

状态

c(H2SO4)

/mol·L-1

V(H2SO4)

/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

的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1

0.10

0.5

50

20

34

500

2

0.10

粉末

0.5

50

20

35

50

3

0.10

0.7

50

20

36

250

4

0.10

0.8

50

20

35

200

5

0.10

粉末

0.8

50

20

36

25

6

0.10

1.0

50

20

35

125

7

0.10

1.0

50

35

50

50

8

0.10

1.1

50

20

34

100

9

0.10

1.1

50

20?

44

40

(本人注:

9中温度20,可能要改为3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___________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其实验序号是___________。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1和2。

(2)1、3、4、6、8;或2和5。

(3)反应温度;6和7,8和9。

(4)可能是硫酸过量,金属全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使等体积溶液的温度升高值相近。

【分析】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高考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本题则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要求。

下面我们来看看考生得分情况:

17题考生回答情况统计表(试卷样本数:

全省26449份)

得分

0

百分比

11.4

得分

0.5

1.0

1.5

2.0

2.5

3.0

百分比

3.85

3.22

2.60

3.56

3.24

5.12

得分

3.5

4.0

4.5

5.0

5.5

6.0

百分比

9.05

16.2

10.9

7.24

6.78

6.64

得分

6.5

7.0

7.5

8.0

8.5

9.0

百分比

4.97

2.38

1.72

0.91

0.13

0.09

平均分

3.9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零分卷的仅次于4分卷的百分比,6分以上的考生仅占10.2%,平均分仅仅为3.91分,9分的学生全省也就20来人。

这正说明考生信息加工能力的欠缺,同时提醒咱们老师,学生的失分的原因可能正是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教学启示3】加强过程指导,教会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

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强调过程指导:

实验观察现象,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能制订观察计划和表述观察结果,能通过观察提出质疑;实验操作,就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操作顺序完成实验,理解这个操作顺序的科学依据。

有的老师认为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课堂效率低,使原本不足的课时更显紧张,因而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教学。

采用定向探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科学探究。

虽然定向探究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帮助,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数据、建立假设、判断推理及作出结论时,老师起着引导而不是代替的作用。

因此学生在进行定向探究学习时,自己仍需要作出巨大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下面分析一个教学片断(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讨论交流】从实验台所给试剂的浓度,状态等分析能发生哪些反应?

你如何设计实验探讨化学反应速率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仪器药品:

浓盐酸,水,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石灰石,双氧水,二氧化锰,氯化铁,镁条,酒精灯等

【方法指导】

1.研究某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设计参照系即对比实验(至少两个);

2.由于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定性比较反应快慢,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现象是否有利于观察比较。

3.研究某一因素影响时,要注意控制其它条件都相同

【归纳】设计实验方案(边听边在黑板上记录)

1.镁条+盐酸  浓,稀

2.石灰石+盐酸 常温,加热

3.石灰石+盐酸 块状,粉末

4.双氧水分解 有催化剂,无催化剂

5.双氧水分解 常温,加热(因为反应慢,加入较为缓和的催化剂氯化铁)

……

【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根据影响因素先对方案分类,再为每种因素选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确定了实验方案,下面就请大家参照课本结合学案,亲自动手做实验来完成探究。

【学生实验】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指导,学生在此方法指导下进行定向探究,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在提出方案之后再对方案分类并让学生选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这样就保证了探究的开放性。

在这节课实施之前,有老师建议在学生提出实验方案之前不要对方案加以限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其实是探究的另一种形式——自由探究。

但是考虑到自由探究不仅费时,而且极容易偏离研究方向,因而在课堂上不可能大量使用自由探究,否则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建议自由探究可以在学生素质很好的学校较多的开展,或者把它用在课外活动中。

由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属于半定量实验,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变量控制思想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定量实验(或半定量实验)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发展其对实验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利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六、结束语

拭目以待安徽省的新课程高考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