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242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4篇

第一篇一、当前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问题1.盲目地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适用于教学的教学手段逐渐增多,一些教学为体现教学的时代性,盲目跟风,没有把握住新型教学手段的要领而致使教学的效率降低。

如,当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等,但很多教师在盲目地追求过程中弱化了新型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如,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课件的美化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讲解,致使本末倒置,降低了教学效率。

2.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在教学中依然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内容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解题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学生无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无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1.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及时代的变化,不少优秀教师探索出很多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果将这些新型教学方法正确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会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认清新型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运用,或根据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件设计的理念,然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课件,而不是盲目地抄用。

同样,在运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时,积极地去探索适合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契合点,真正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为应付上级要求而象征性地使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认清课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展开各项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12时记时制”和“24时记时制”时,为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时间的转换方法,可以让学生同时用两种记时方式记录同一个时间,然后比较这两个时间的区别,学生用不同的记时方式记录不同的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虽然两种记时方式记录的时间差12小时,在快速转换过程中只要将24小时制中13~19时的个位减12就是12小时制的时间,同样的思维方式学生也会掌握20~24小时的快速转换方法,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周日的时候用两种方式记录作息时间,进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依然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认清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不断适应和提高新课改后的教学效率,推进新课改的发展。

第二篇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心理状态。

问题是引发一系列知识构成的纽带,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素质教育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

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

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与拓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和心智欠成熟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匮乏的特点,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能力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的点拨,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认清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2.1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然而,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捆绑下,学生由于问题意识欠缺而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学习处于一种“问题意识淡薄的状态”。

表现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一种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结果使得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质疑能力,难以学以致用。

而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就要努力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

因此,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青睐的目光注视、聆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其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更是要倾注爱心与耐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多用商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中敢于发问,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2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

首先,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着手,小学数学不同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在屏幕上制作一个正三角形变化动画,沿三角形的高把正三角形平分成两半,再通过旋转和移动,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

又如,在介绍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分苹果的游戏,首先,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学生,使得两个学生一同分到一个苹果,然后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得到半个苹果,可是用数学方式怎么表示半个呢?

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对接下来引进分数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了。

又如在介绍“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介绍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祖国的东面到西面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正当学生听得入神的时候,老师问道:

“这么广大的面积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入比例尺的知识。

2.3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亲自感知事物,主动愉快地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比较、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学生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跨动的幅度有关。

2.4在反思中质疑,使学生会问反思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改进、构造更适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由理论回归于实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先出示两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9.63÷3;6.8÷4;同学们很快的就算出答案,但当我出示18.5÷1.4;6.5÷2.7这两道题目时学生们面面相觑,疑惑顿生,这两道题能不能直接相除?

是不是需要先进行转化后再除?

如何转化?

或者通过别的什么方法?

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困惑之外,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问题意识。

2.5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质疑解答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验方法,亲自去发现概念、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方法的教学模式。

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探寻知识。

着重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总之,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篇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拿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吃了一个西瓜的3/8,如何用图示表示出来,用阴影表示出小明吃的部分。

学生自己画一画、涂一涂,教师则在教室里巡视。

紧接着,教师继续问:

“有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画的展示给大家看呢,并说明一下如何画的?

”一个学生主动上讲台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画,并作以说明。

再比如,将一块正方形的纸片对折三次,得出平均的八份,然后再将其中三分涂成阴影,就得出了小明吃的部分了。

也有同学说:

“用圆规画一个圆,然后再借用量角器将圆平均分成八份,将其中三分涂上阴影,就得出小明吃的部分了。

”让学生了解到分数的意义之后,紧接着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动画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小红吃了这个西瓜的2/8,那么,同学们可以提出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主动去假设问题,并回答问题。

有的学生说:

“小明和小红总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有的说:

“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等等。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加减法又该如何计算等。

通过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寓教于游,在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游戏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取向,也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学习加减乘除之后,开展这样一个猜数游戏:

你左手有一个9,右手有一个8,将左手的数乘以5,右手的数乘以6之后,再将得到的两个数字相加,得到的是多少?

并分析得到的数与原来的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对乘法、加法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玩乐中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任何数学概念都是从生活中引申出去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更好理解数学概念,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新问题。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中,首先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图片,如:

操场上准备比赛跑步的选手图,大自然中的一些动物,诸如蜗牛、老虎、羚羊等的跑步速度,著名运动员刘翔的速度等。

通过几幅简单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然后再提出具体的情境。

例如,小明家距学校2000米,小明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钟60米,那么,小明从家走到学校需要花多长时间?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弄清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还有很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在错中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创设问题情境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会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兴趣,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点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良好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提出新的问题,指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识,将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创设哪种问题情境,都必须在一定的目的性、障碍性、新旧性下进行,唤醒小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篇1.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1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则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不能直接罗列出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种方式学生不仅难以记住公式,而且根本不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原理。

探究式教学法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三角形的硬纸模型,包括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并给学生提供直尺和剪刀,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找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思路。

最后,教师通过总结,给出标准的三角形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印象[2]。

1.2探究式教学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对于周围未知的事物通常都有很强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平时要认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从而还原出学生常见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显示,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很少,对于数学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帮助学生理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多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研究一下地图,并给学生一把直尺,教师提出问题:

“你们想去哪里玩?

”“你们知道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吗?

”“你们知道地图上离我们最远的地方是哪里吗?

”学生在不断研究地图中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兴趣被激发了,而且培养了自主探究精神[3]。

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总结,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尺及比例的计算方法。

1.3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也对所学的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例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正方形的硬纸和一把剪刀,让学生剪出四分之一的面积出来,学生在不断地研究摸索后得出了多种剪法。

然后,教师再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分别剪出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二的面积,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原来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二的面积是一样的。

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不仅加深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发散了思维,并且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2.结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较少,对于数学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帮助学生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主张学生亲自动手和动脑,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另外,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探究性教学法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值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