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426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0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

简答题

(2012下)简述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措施。

(2014上)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011下)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协调同伴关系。

(6)与家长合作。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2012下)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014上)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2011下)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

 

(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高亢而热烈,他们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

 

(2)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

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

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

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

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原因。

他们对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情绪特别敏感,对情绪的理解也较为准确,对直接引起情绪的事情反应强烈。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渐渐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4)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

当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够应用有效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中学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

(2011下)必修课程及其特征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012上)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12上)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

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中学生出发,抱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中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使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

(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所谓科学性,即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

所谓艺术性,即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

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

(2012上)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

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控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帮助学生有效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012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

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

18个月~4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

4~6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

6~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

12~20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

20~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

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2012下)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即课程方案;

(2)课程标准;(3)教材或教科书。

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常称这三个文本为“三本书”

(2012下)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2013上)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013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含义: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基本要求:

第一,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013上)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境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2013上)品德的结构。

(1)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知即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3下)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2013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2013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深度加工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有效运用记忆术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

(6)合理进行复习

(2013下)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2014上)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其中,教学上课是中心环节。

(2014上)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1)基本能力素养;

(2)专业能力素养;

①教学设计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研究能力。

(3)心理素养;

(4)身体素养。

(2014下)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基础性;

(3)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4)教科书的编写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5)教科书的编写要表达确切;

(6)教科书的编写要强化联系性;

(2014下)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

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及时或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状况,制定相互配合的方案,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要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

(2014下)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发展最早,然后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方向性顺序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具有连续性;而从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的时期不同;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个体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

只有了解这些个体差异,才能通过因材施教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2014下)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

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2)尊重与接纳。

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

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如何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有哪些?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髙迁移意识。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

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童、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优点是:

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此教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不足是:

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⑴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④学校教育

⑵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

①适应不良;②厌烦;③挫折与紧张;④寻求注意与地位;⑤过度活动;⑥性别差异。

(2)教师的因素

①要求不当;②滥用惩罚手段;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

①家庭因素;②大众媒体;③课堂内部环境。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第一,记忆的容童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教扣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中学生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其基本观点:

(1)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如何进行后进生教育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教育措施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55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